近日,對被譽為「新疆名片」的全國青聯委員、新疆政協委員王洋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他歷經艱辛,終於找到了父親在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坵塘村的親人,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王洋的手指微微顫抖,撥通了電話,將這份沉甸甸的喜悅分享給了妹妹和母親。這段跨越二十年的尋親之路,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此時此刻,王洋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父親的臨終囑託
時間回溯到2006年7月,王洋還是個17歲的青澀少年,生活在一個溫馨和睦的四口之家。然而,命運卻毫無防備地給了這個家庭一記重擊——王洋的父親王寶偉因病臥床不起。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王寶偉緊緊握着兒子的手,囑咐道,「王洋啊,我曾給你講過,我小時候有個姑姑對我非常疼愛,但後來我們失去了聯繫。我一直想着能回到廣東老家,找到她盡一份孝心。現在看來,我是無法完成這個心願了。你長大以後,一定要想辦法去普寧老家,找到你的姑奶奶,替我好好盡孝。」 王洋含淚點頭,將父親的囑託深深記在心裡。
父親離世後,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王洋毅然選擇了輟學,踏上了打工、學藝的艱辛之路。他自幼對表演情有獨鍾,相聲、小品看一遍就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父親生前也經常給他購買一些相聲磁帶和小品光碟,對他的這一愛好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在打工的間隙,王洋時常想起父親的遺願,那份對姑奶奶深深的思念和未盡的孝心,成為了他心中難以割捨的情結。
父親與姑奶奶的溫馨記憶
1955年,王洋的爺爺王興敬作為支邊青年,從廣東普寧遠赴新疆伊犁霍城縣工作並定居。1964年,王洋的父親王寶偉在這裡出生。9歲那年,王寶偉回到祖籍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坵塘村,與姑姑共度了幾年溫馨的時光。姑姑對他關懷備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想方設法讓他吃得飽、穿得暖。
回到新疆後,王寶偉對姑姑的思念與日俱增,但受限於當時的通訊條件,最終與姑姑失去了聯繫。成家立業後,王寶偉時常向妻子和子女提起姑姑對自己的疼愛,以及自己此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找到姑姑盡孝。臨終前,他將這份沉甸甸的囑託交給了兒子王洋,希望他能夠替自己完成這個心願。
千里尋親未能如願
時光荏苒,王洋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了一名才華橫溢的青年藝術家,在新疆乃至全國都享有聲譽。他創作的《扎巴依的春天》《新疆人》《歡聚》等音樂作品傳唱四方,深受觀眾喜愛。他曾代表新疆遠赴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荷蘭、澳大利亞、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民間文化藝術交流,被譽為「新疆名片」。
然而,在忙碌的藝術生涯中,王洋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遺願。2019年6月,受共青團中央「培養計劃」民族地區掛職幹部委派,王洋來到深圳市青年聯合會擔任副秘書長,進行為期一年的掛職鍛煉。期間,他積極為廣東和新疆兩地的文化藝術和旅遊事業搭建交流平台,促成了多場粵疆兩地青年組織、社會組織的互訪合作,被媒體和業內譽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大使」「粵疆民間文化藝術交流使者」。
在深圳工作間隙,王洋曾前往父親的祖籍地普寧市洪陽鎮坵塘村尋親,並在王氏祖祠駐足停留,但由於當時正值疫情期間,不便入戶尋親,加之時間倉促,他最終未能找到父親的親人。此行雖然未能找到親人,但王洋並沒有放棄,他堅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父親的遺願。
尋親成功感慨潮汕人的凝聚力
命運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予人驚喜。2025年1月9日,從廣東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終於找到了王洋的同族同宗堂哥王桂潮。雖然姑奶奶已經離世,但這份血脈相連的親情卻永遠不會消逝。王洋既激動又欣慰,他終於替父親找到了親人,也找到了自己血脈的根源,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
這次尋親的成功,離不開眾多愛心人士的鼎力相助,王洋心中對他們滿是感激。1月6日,烏魯木齊潮汕商會辦公室主任徐立萍接到商會會員李傑尉的電話,「新疆著名青年藝術家王洋是我們廣東普寧人,因為他的爺爺和父親已過世,他想尋根問祖,看看新疆烏魯木齊潮汕商會能不能幫助他找到老家的親戚。」
商會會長詹新旺得知此事後非常重視,立即聯繫普寧市公安局陳武龍警官,陳警官將王洋掌握的有限信息作為線索分別提供給坵塘村王松江老村長、同村王銳君女士、深圳市公安局王壯營警官及當地村民。在短短三天內,他們就獲取了準確的信息,讓王洋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回顧這段尋親之路,王洋萬分感慨,「是潮汕人強大的凝聚力和『膠己人』精神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力量。無論身處何方,我們都心繫家鄉和親人,這一條情感紐帶將我們緊密相連。」
王洋告訴記者,今年春節他將前往廣東普寧老家看望親人並祭祖。「20年了,終於找到了親人,也算完成了父親的遺願。」他感慨地說,「爺爺、父親和我三代都生活、工作在新疆,但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祖國做着貢獻,踐行着先輩們務實勤勞的開拓精神!我的一生註定會紮根新疆,但作為潮汕後人,我會帶着這份深厚的家族情感為兩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做出更大的貢獻。我是一個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新時代青年文藝工作者,我會在遠方為家鄉人民歌唱,為潮汕親人爭光!」(記者 陳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