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俊華:繪前海國際教育拓展藍圖-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港青北上 > 最新報道

關俊華:繪前海國際教育拓展藍圖

2017-06-13
来源:香港商报

雅文教育集團執行董事關俊華

  自古書生儒雅士」。在港青創業的浪潮中,雅文教育集團執行董事關俊華選擇了投身教育行業。他和團隊歷時18個月完成了《前海教育設施創新發展專項規劃2015-2030》,在深圳國際教育領域,看到了一個很大的缺口,更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商機、一個可預見的未來。而前海以其獨特的政策和地理優勢,將成為深圳國際教育高速發展的立足之地,提供無數機遇。無論創業或就業,關俊華鼓勵更多港青深入了解內地、北上抓住機遇,以新時代領袖的要求提升自己,激發每個人內在的潜力。香港商報記者 王曉蕾

  發現商機:巨大的市場缺口

  《禮記》有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隨著經濟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優質的教育資源及良好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接軌國際成了教育界的重要命題。2014年,專注於教育行業的關俊華發現,內地是一個缺口很大的市場。「香港只有700多萬人口,就有超過60間大大小小的國際學校。反觀深圳,擁有2000多萬人口,卻只有7間國際學校,未來需求是很大的。」

  而且如果將來有更多精英留在深圳發展,就必須要解決他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關俊華稱,這個機會不能錯過。是年,他帶領團隊進駐前海,著手拓展內地的國際教育市場。

  深圳就像一個小中國,而前海地區是深圳目前最大的未開發的區域。無論是從政策上還是地理區位來看,前海擁有空前的戰略優勢。關俊華在前海地區進行教育調研時發現,教育作為吸引及輸送重要人才的關鍵環節,其重要性和前瞻性不言而喻。作為毗鄰港澳面向內地且與國際日益頻繁接觸的戰略制高點,前海地區教育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及其暫時性缺陷為教育行業,特別是為國際教育模式的引進和推行提供了廣大商機。

  前海既是珠三角鄰近香港的端點,也是香港高端服務業向內地市場拓展的起點。在關俊華的眼中,前海發揮著深圳走向世界和香港輻射內地的「雙跳板」作用,同時也展現前海地區發展國際教育的巨大潜力。

  對於當地教育事業,尤其是對國際教育體系的采用,關俊華認為,前海不僅僅能通過與近鄰香港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辦學、教學經驗,而且能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引進來」等活動,與世界各地區廣泛而深入地交流,得到更多資源、更多經驗,受到更大啟發。作為一種高端教育模式,隨著需求量與日俱增,國際學校也得到越來越多教育投資者青睞。

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

关俊华在英国领事馆交流

  深入調研:四年內建港人學校

  受前海管理局委託,關俊華帶領香港團隊歷時18個月完成并於2016年發布了《前海教育設施創新發展專項規劃2015-2030》,提出前海4年內將建設3到5所國際學校和港人子弟學校,開設包括美國AP課程、英國GCSE/GCSF課程、A-Level進階課程、香港HKDSE、國際IB課程等公認的國際課程。根據規劃,到2020年前海將建成15所幼兒園、4所義務教育學校,提供約3000至5000個國際學校學位。

  團隊按照香港教育局預測香港國際學校數目曾使用的方法GDP測算法,預估前海到2020年,國際學位數目應達到5550個。根據該《規劃》,前海所有教育設施建設共分三期,第一期為起步期,到2017年建設重點為1所國際學校及部分義務教育學位;第二期為高速增長期,到2020年,完成1所國際學校(港人子弟)、1所國際學校及部分義務教育學位;第三期為成熟期,到2030年,根據需求建設1至2所國際學校、3至5所幼兒園,若干輔助性教育設施。

  這是基於事實并預測未來發展而作出的理性預測。關俊華稱,「除了目前已經在深圳及前海地區安居樂業的香港、澳門、海歸及外籍人士外,前海仍在以非常有吸引力的優越條件吸收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人才到此地發展。」

  在學校建設方面,關俊華還指出,香港有「一元租地」的優惠政策,建議在前海也推出相應政策。《規劃》亦建議,由政府出面與香港特區政府探討福利過境問題,爭取在前海地區可享受教育福利,推進前海文憑在香港的認可。同時,建議在前海認可香港教師資格,并支持內地來前海教師進行香港教師資格認證。

关俊华及团队与北京国际教育专家讨论。

前海深港青年事务专业咨询委员会2016年度会议。

  立足前海:發展教育事業有信心

  近年來,關俊華參與組織了很多對港青年的工作,包括建設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組織香港青年參觀前海增強其對祖國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再加之「深圳市南山區政府支持前海以最高標準發展教育事業」、「一帶一路」等政策性導向,令到關俊華對前海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充分的信心。

  「等到前海地區國際教育體系愈加成熟之時,接受國際教育的對象不但包括當地外籍、港澳、海歸人士子女,亦包括當地中等收入以上家庭之子女。國際教育的受眾亦會對國際學校、國際學校教職人員有更高的要求。」關俊華認為,在前期打好基礎,中后期不斷采取措施鞏固并提高國際教育水平(包含硬件與軟件),勢必是成功運作國際教育專案的有效途徑。

  同時,關俊華也指出,在國家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施「走出去」政策的情况下,語言是重要的配合。中國的國際教育,應當是中英文同時發展,因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學習中文。對於前海這樣一個特殊的區域,關俊華認為,從當地中小學教育階段起已經相當有必要推進和加強「兩文三語(中英文,中文包括粵語和國語)」學習,這對學生早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甚至世界觀的塑造將有積極促進作用,為學生后期對外交流乃至與世界的溝通融合不無裨益。

  2014年,前海推出深化與港合作的「萬千百十」工程,當中提及爭取到2020年在前海開展商務活動和就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超過10萬,吸引1萬家香港企業落戶。關俊華認為,要吸引外來人口,流動人口的學位需求不可忽視,應當以香港或英國的「獨立私立」學校為模型,改良為前海特色的港資國際學校,吸引歐美及港澳台、華僑的中上管理人才。

  兩地交流:不可太過表面

  前海是內地發展的一張名片,也是很多港人北上創業的第一站。「前海既可接軌香港,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的優勢,亦可放眼內地,緊貼內地龐大市場」,因此受到不少港人青睞。

  關俊華稱,最近兩年國家推動「雙創」,很多年輕人都跑去內地尋找機會、尋求發展。通過這樣的創業活動,他們對內地情况有了一個更深刻的切身體會與了解,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交流。「但兩地交流不可太過表面,應該多方面深入交流,內地朋友如何看香港,香港又如何看內地的發展」。關俊華希望更多青年人能夠通過不同方式進一步了解內地,了解前海。

  「前海與港青的交流活動可以更多地拓展到香港,加大對香港青年的宣傳,畢竟到前海來了解的港青還是少數」。同時,關俊華亦提出,希望前海能夠多增加一些境外創業導師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幫助香港團隊。

  此外,青年人到內地尋求發展,不只有創業一條路可以走,現時也有不少人在內地就業,就業薪酬也是很可觀的,就業前景廣闊。據相關調查顯示,有三成香港青年有在內地就業的意願,主要原因是可以藉此提升個人事業、有更好的晉升機會及開拓內地市場。但仍有些青年人不喜歡去內地,因為他們對內地情况知之甚少。關俊華認為,青年人可以通過去內地旅行的方式加深對內地的認識。

  「從前,前海給人的印象,是跟香港搶飯碗。但現在看來,是機遇。前海和香港是發展互補的機會。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很多基建的平台去了香港,而有些在香港做不到的就去了前海。其實兩地是互補的。」關俊華指出,這兩三年,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開始看到前海的發展是機遇,繼而有越來越多的港人選擇到前海尋求發展,創業就業。如今,兩地在金融、法律、青年創業等領域的合作漸入軌道。

  接下來,深港合作仍需繼續加強,可以有更多的合作板塊。前海可利用政策優勢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到前海發展,香港成熟的城市空間設計值得前海學習。

  創業啟示:成為新時代新領袖

  在大大小小的活動中,關俊華了解到更多適合創業的領域,認識了眾多有志於創業的人才,在大眾創業的浪潮中緊跟時代潮流,并力求不斷創新。因此,關俊華倡導如今的青年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青年活動等,激發自身潜力的同時,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為新時代新領袖。 關於創業,關俊華認為時間管理能力是作為新領袖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現今社會信息體量龐大,人類每天都會面臨許多不同的問題和選擇,優秀的時間管理能力意味著在有限的時間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作出更有價值的選擇以及更高效的解決問題。想要習得時間管理能力,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鍛煉自己,做到對事務迅速進行分類,合理分配時間以及突出重點。

  良好的機遇以及環境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領袖的快速成長,作為前海深港青年事務專業諮詢委員會委員,關俊華認為,目前深圳前海是創業人才的一個絕佳選擇。在那里,有眾多VC機構求賢若渴,更有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資助,各種孵化園、創業平台為創業者提供創業諮詢服務、人才招聘服務甚至為各企業間搭建商業合作橋梁。

  除了雄厚的產業基礎、強有力的政策支援外,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獨具的包容、活力、創新也成為其在創業創新事業上的強有力催化劑。當然,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還得益於這一特別的地理位置優勢,吸引了眾多優秀的國際化人才。目前,位於前海的創新工廠幾乎已經被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們擠滿,下一個「獨角獸」公司或將從這里誕生。

  當然,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相較於深圳,有其自身的優勢。關俊華表示,深圳的獨特地理條件使其天然享有背靠內地龐大市場,面朝香港國際化體系的優勢,左有內地政策資金以及基礎設施支持,右有香港高科技人才和國際化視野作為補充,深圳前海果然是創業好去處。然而,香港也有其獨有的優勢。創業者們可以通過於兩地設定辦公點、兩地合作等方式,充分利用這兩方各自的優勢,助力企業發展。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