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跨境學童的一天-香港商報

雙城記:跨境學童的一天

2017-06-15
來源:新華社

文菡(前左二)和媽媽走在去往福田口岸的路上(5月12日攝)。

  晨光漸露,8歲的文菡身著整齊校服,牽著媽媽的手,步出深圳的家門,前往附近的“校巴”站,准備坐車到香港上學去。一路上,大批穿著校服的孩子,背著書包,朝著同一方向進發,開始跨境求學之旅。

  香港回歸祖國以後,“跨境學童”這一特殊群體的人數不斷增加,由最初數百人增至目前大約3萬人。他們主要居於深圳、擁有香港戶籍,每天經由各個口岸過境到香港上學。

  早於上世紀90年代已有跨境學童的出現,當時他們大部分是港人與內地人通婚而生的子女,也有因其港人父母在內地工作而移居內地的孩子。香港回歸後,“雙非”兒童(即雙親均非港人的港籍兒童)佔據為數不少的跨境學童人口。

  數據顯示,這數以萬計的跨境學童,以幼兒園學生和小學生居多,他們來港就讀各有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家長被香港的教育吸引。

在緊挨深圳福田口岸的一小區中,文菡放學回家后做作業(5月12日攝)。

在緊挨深圳福田口岸的一小區中,文菡吃着媽媽特意做的面條,這天是她的農歷生日(5月12日攝)。

  一個平凡的上學日,記者清晨5時許抵達文菡位於深圳福田區的家,此時小女生仍好夢正酣。文太太趁女兒起床之前接受記者訪問,透露作為跨境學童家長的心聲:“我們希望孩子能接受香港完整的教育。”

  6時20分,文太太的手機鬧鈴響起,她隨即走進臥室叫醒女兒。文菡揉著睡眼到洗手間梳洗並換好校服,然後坐在客廳的小凳子上,等媽媽帮她梳辮子。采訪當天,正好是文菡的農歷生日,文太太特地給她煮了面條做早餐。

  “證件是至關重要的,忘带就過不了關!”出門前,文太太為女兒打點好一切,證件、書包、課外活動物品等,准備一同出發前往“校巴”站。

  7時05分,跨境“校巴”准時發車,大約7時半抵達皇崗口岸,邊檢人員上車替孩子們逐一辦理通關手續,大約15分鐘,便完成對車上所有學生檢查。

在香港落馬洲管制站,香港入境處職員上車為文菡等跨境學生辦理出境手續。香港入境處自2012/13學年開始,在不同管制站先后推行“跨境學童簡易過關程序”和“免下車過關檢查”,利用信息科技和便攜式裝置,優化學童過關時所需辦理的出入境手續。

  為保障學童安全和有秩序地過境,深港多個通關口岸於跨境學童放學的繁忙時段辟出“跨境學童專用通道”,並設有“學童候檢區域”。香港入境處自2012/13學年開始,在不同口岸先後推行“跨境學童簡易過關程序”和“免下車過關檢查”,利用信息科技和便攜式裝置,優化學童過關時所需辦理的出入境手續。深圳邊檢總站也有“深港走讀學童免下車查驗”等相關服務。每名學童的通關時間僅需幾秒鐘。

  跨境上學的旅程走了大半,車上大部分孩子已呼呼入睡,原本喧鬧的車廂變得安靜,此時,跟車的保姆阿姨也能稍稍歇息。其中一位被學生們稱為圓圓阿姨的,本身也是跨境學童的家長。

  “兒子若在深圳讀國際學校,學費成本比他現在跨境上學要高。”圓圓告訴記者,深圳的國際學校學費貴,所以寧可讓兒子長途跋涉到香港上學。

文菡(左)在“校巴”上和同學說悄悄話(5月12日攝)。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文菡順利抵達位於東涌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從出發到抵達,她和同學們全程都不用下車,這樣對家長來說比較放心。但這項免下車過關檢查服務主要提供給幼兒園和初小學生,而且設有限額,高年級學生則要自行過關。

  “3歲小孩背著書包走幾百米的天橋,這段路要靠他們自己完成,下到橋的那邊才有阿姨接。”文菡以前讀的幼兒園位於香港上水,當時經福田口岸出入境,文太太說,女兒必須自行走過跨境橋才能到達關口,現在讀的小學雖然離家較遠,但可以坐車直達,全程與其他旅客分開,比較安全,體力上也不用太勞累。

  對於跨境生來說,每天舟車勞頓上學雖然疲累,但很多人已成為習慣。而深圳市下學年開放公立學校讓非深圳戶籍的學童入讀,這新政策或許讓孩子在奔波上學以外,有另一選擇。由於政策剛起步,有關方面仍未具體掌握家長的意向。

在位于香港東涌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文菡在聚精會神地上英語課(5月12日攝)。

在位于香港東涌的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文菡(中間排左二)在文藝匯演中演唱《這是我家》(5月12日攝)。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在本月初公布了2017年度小一入學統一派位結果,本年度有約3000個跨境學額。有“雙非”兒童的家長因不滿孩子被派往較遠的地區,表示會考慮為孩子報讀深圳公立學校。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有個別跨境學生和家長已經開始申請深圳的公立學校,預計一個多月後會知道報名情況,目前則難以預計新政策能否緩解香港學額緊張的問題。

  據了解,大多數跨境學童家長會選擇臨近深圳的香港北區的學校,以減少孩子在路上的時間。但也因此而導致該區學額競爭激烈,一些居住於北區的香港學生被派往區外上學,引起部分香港家長不滿。有 於此,教育局在4年前開始設立“跨境學童專用校網”,以增加他們可選擇的學校數目,舒緩個別地區承受的壓力。

  隨著香港自2013年起實行內地“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零配額政策,“雙非”嬰兒數目銳減。特區政府教育局估計,小一學位的需求會由2016/17至2018/19學年期間的高峰,逐漸減至平穩水准。加上港籍兒童獲准報讀深圳公立學校的新政策,也可能導致“雙非”學童來港讀書的需求下降。

  雖然有關方面預計深圳跨境學童人數將要下降,但內地其他地區的港籍兒童對來港讀書也狻有興趣。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於3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1000名在珠海市的港籍兒童家長表示有意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讓孩子到香港讀書。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從珠海到香港只需要大約45分鐘。

  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告訴記者,香港一些地區的學校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適齡入學兒童人數減少,跨境學童的到來,正好補充了不足。

  中午12時半,文菡吃過午飯後,換上一身表演服裝,和其他同學一起到音樂室排練,為學校定期舉行的才藝表演作最後准備。

  “這是我家,是我的鄉……中西客,香港客,攜手合唱。”文菡在學校參加的合唱團,當中既有跨境學生,也有本地學生。經過大半年辛勤練習後,他們一起站在舞台上攜手獻唱香港經典歌曲《這是我家》,歌詞正好道出香港是多元化、包容的社會。

  放學鐘聲響起,文菡登上“校巴”前往皇崗口岸,下午5時許回到深圳家里。她換好衣服後,便開始寫作業,文太太則准備晚飯。直到晚上9時多,文菡聽媽媽講了一會兒故事後便上床,為這奔波的一天畫上句號。(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

[責任編輯:蔚然]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