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眼睇港】我與香港回歸20年之九 | 楊錦麟真『砍蘭』!-香港商報

【卓眼睇港】我與香港回歸20年之九 | 楊錦麟真『砍蘭』!

2017-06-21
來源:卓越兄 卓坊間

 

  “砍蘭”,泉州話,讀kam lan。意思是:了不起。很牛。表內皆致,上下兼修。

  年介花甲與古稀的楊錦麟現在的狀態,可謂人生之黃金巅。他在墮落新媒體創業的時候,我一直隔空呼籲他:老楊啊,你准備一個好一點的行李箱好了,開什麼公司啊,到頭來等于帮手下打工。

  楊老师似乎聽了我的話,錦繡麒麟縮編了,他一日千里,走讀大中華,行銷文史之裕。他形象好,氣宇足,是把演講的好料。思路活,嘴風俏,很多人欣賞他的是他的說法,而不完全是他的內容。現在資訊那麼發達,什麼理知不道,大家在乎的是解讀。也就是視角。楊老师,具備带領大家透過現象瞧本質的功能。

  不得不說,楊老师的這般拿手,得益于他在鳳凰衛視的升華。《有報天天讀》開創了一個讀報時代。幾張破報紙堆在那兒,楊某人把它們讀得活靈活現,然後留下欲言又止的尾巴,带給觀眾發揮腦筋能動性的空間。這是價值之價值。我那天好像說了,楊老师走了,鳳凰《有報天天讀》再沒那個味道(大意如此)。李老师很不高興,說《有》連續幾次奪了收視率多少多少。

  我並沒有詆毀的意思。但要正視,第一就是第一。世間有個“先入為主”的規律。如果李老师先做《有》,也許就沒楊老师什麼事。搜狐為什麼一直沒有超越新浪,因為後者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成為了人們的閱讀定勢。  

 

  但是,不能不正視,時代飛速在變,信息載體也在變。讀報這種方式越來越不新鮮。今天如果楊老师再回去,《有報天天讀》也火不了了。加之現在沒有了他敢留“呵呵”尾巴的氛圍。

  不得不承認,楊老师那口地瓜腔,也是資本。地瓜腔,我現在發現還存在于鳳凰電視的綜合報道。一個口音跟高麗常委相似的小伙子,用閩南腔播着國際新聞。後來程鶴麟台長告訴我,他是廈門狼。他們報道國際新聞的,還有一個阿米爾汗,結尾總說:阿米爾汗敘利鴨~大馬死哥~抱刀(報道)……“道”拖得長長的,十分有戰火味。

  其實我個人主張,楊老师當年是可以不離開鳳凰的。畢竟後者是個大平台,再色微、再淪為央視二台,品牌也在那里擺着。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但是當時估計他有所考慮,有所掙紮:林北這麼個知名度,再怎麼做也是個評論員,憑什麼要受管理者的統治、左右。就像我在報社也有這麼一種思想:老子這麼卓越,憑什麼要受你們這些四眼仔指東指西?

  後來理解到,任何一個空間,都有先來後到、個人服從圈子、圈子左右大局的規則。必須看得慣,想得開。否則接受下場的是你!

  過了老總癮,又過了老板癮,我感覺淺嘗輒止,別把自己搞得騎虎難下,就不好玩了。人活着,最主要有趣。價不價值,留給後人去評判。

  楊錦麟這兩天都在福建游蕩。據他自己說,微博被禁聲一個月,有關部門再接再厲,擬再“關他一年”。沒博一身輕,不給發就算球。大概他跟我的心態一樣:沒得玩就算球!他先去了一個带有禪味的國學學校。既傳達了思想,還游走于山水寺院之間。他又去了我的家鄉泉州。他住在五店市的風雅頌書店,展示我的“山鬼茶”。我說,楊老师,去泉州要吃各種鞭哦!

  楊老师愛引用台灣的一句話:人生七十才開始,你六十算啥米!我感覺,在路上的楊老师,適當補補鞭是必須的。這可以叫“揚鞭策馬”,也可以叫“咽鞭策楊”。 

  楊老师是我的微博網友,也是我的微信網友。在微博,他常常挨罵。他的抵抗方式常常是:別人踩一腳,丟進井子里,我自己再往自己身上砸一塊石頭。在微信朋友圈,他每天要轉幾十條的微文。他三不五時也轉我的拙文。我發覺他不像好多人只看標題,而是讀得很細很細——因為細嚼慢咽,所以吸收了營養。他的淵博和細致,其實道理很簡單。

  他多次在轉發我的文章前,暗地里對我說,文章可以把角度縮得更集中點,文字可以更簡練一點。

  看楊老师的行走軌跡,如果換成我這麼飛這麼跑這麼操勞,我會覺得比死還難。但他每天以滿臉容光、滿腔激情的姿態,對付着各種活動,應對着各種開講。這家伙的身上,流淌着閩南人愛拼、勤勉的血,當然也有香港人的職業精神之髓。  

 

  參加過錦繡麒麟的《夜夜談》

  這是去年我參與楊老师團隊主辦的一個重陽節敬老活動時,與他的合影。當時他縮成這樣,令熟悉他的人無不驚歎。據說他的肚子又恢復原來規模了。肚子大了沒什麼不好:多點空間,容下世俗,容下專橫,容下偏見,也容得下我這個小兄弟的無惡不作,當然還有你家老婆子無微不至的嘮叨。

[責任編輯:蔚然]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