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使命不怠 驻香港部队联合防卫作战能力不断提升-香港商报

20年使命不怠 驻香港部队联合防卫作战能力不断提升

2017-06-21
来源:中新社

  图为“香江卫士-2016”联合实兵演习。中新社

驻香港部队某旅特战一连与舰艇大队协同组织临检拿捕。新华社

驻香港部队空军部队在石岗军营进行轮换交接。新华社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电 作为全军唯一一支海陆空三军联合编成的部队,进驻香港20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发挥三军编制优势,打造精兵劲旅,提升联合作战能力。

  6月上旬的一天,香港东博寮海峡,烈日炎炎。驻香港部队“惠州舰”“钦州舰”和3架直升机,正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海上和空中进行联合巡逻。蓝天白云中,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有节奏地划过维港高楼林立的上空;深蓝海面上,军舰沉稳破浪,劈出一条长长的白波……

  当天上午9时,驻军联合指挥所传来巡逻行动指令,惠州舰、钦州舰相继驶离驻香港部队昂船洲海军基地,编队穿越繁华的维多利亚港,向东博寮海峡开进。巡航过程中,导弹护卫舰组织了巡逻护航、跟踪监视等课题演练。与此同时,3架武装侦察、搜救直升机飞离驻香港部队石岗空军基地,在对香港可疑目标进行空中侦察和巡检後,空中直升机编队进行超低空机动追踪、空中特情处置等课目演练。

  行动中,驻香港部队指挥所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视频传输等多种通信指挥系统,对巡逻过程进行远程动态指挥控制,并结合任务进行多课目演练,以检验部队在香港地区联合处理海上和空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这是驻香港部队为有效履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海上和空中防务,今年组织的例行海空联合巡逻行动,主要是对香港海空域的可疑目标进行监视、跟踪和查明,并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就在半年多前,在驻军青山综合训练场的“香江卫士-2016”联合实兵演习也是亮点频出:10余种新式火器轮番上场,新增5项实战内容,三军联合指挥作战,联合火力打击、立体兵力投送、体系协同攻击、特战渗透破袭……

在昂船洲军营,驻香港部队仪仗队在“军营开放日”中走过观众席。新华社

驻香港部队特战队员在“军营开放日”中进行摩托车特技驾驶演练。新华社

驻香港部队某旅特战一连组织海训。新华社

在“香江卫士-2015”联合实兵演习中,步战车施放烟幕弹掩护载员投入战斗(资料照片)。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20周年。20年来,驻香港部队备战练兵实现新跨越,出色完成联合军演等重大任务,部队建设创新发展、防务能力全面提升。部队30余次接受军委、战区检查考评,成绩均为优秀,陆海空三军部队训练综合成绩合格率保持100%。

  驻香港部队司令员谭本宏表示:“驻军能否成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关键要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以常态化战备为牵引、以实战化训练为抓手、以信息化转型为推动,提高部队硬实力,锻造能打胜仗的精锐之师。”

  如今,走进驻香港部队各营区,联演联训已成常态。

  近年来,驻香港部队成功组织联合搜救演练、“香江”“盾牌”系列演习和参加“蓝盾”“空剑”“川海”等实兵实弹演练,部队体系作战能力不断增强。

  适应两种制度、两个市场和三军合成特点,部队相继列装某新型装甲车、弹炮防空系统、护卫舰等一大批新装备,信息集成和後勤、装备保障能力大幅跃升。

  2015年、2016年,海军部队进行远海训练,著力锻造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过硬能力;2016年11月,驻军首次跨出国门,参加“和平友谊-2016”中马联合军演,探索了与外军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模式,进一步密切了中马两国两军友谊,有力配合了稳定周边战略大局。就在最近,驻香港部队某旅特种作战一连被中央军委授予“香港驻军模范特战连”荣誉称号。(卢哲 周汉青 屈加敏)

  特写:驻香港部队与“近邻”的故事——

“饺子”遇上“盆菜”的亲情热气腾腾

  6月的一个中午,位于香港元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石岗村军营一片宁静。礼堂边的玉兰树下,一瓣瓣白玉兰花随风簌簌飘下,落在正在练习演奏的军乐队战士头上。

  靠近马路的操场上,几个穿短袖的少年在玩着篮球。马路上登山归来的老人大汗淋漓,与迎面而来的熟人打了招呼,又友善地向路边的哨兵点头致意。

驻香港部队官兵走进驻地幼稚园,开展“关爱幼童”公益活动。新华社

  石岗村军营是一个半开放军营。一条马路,把军营分成两半,驻军从一边走到另一边,要穿过一座天桥。周围的市民,每天平静地穿过这条马路,继续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从1997年7月至今,20年来,村民和驻军在这条路的往来中逐渐建立起“甚于远亲”的“近邻”情,对此,军营边的雷公田村村长张日华,算是其中一个“见证者”。

  年过六旬的张日华在雷公田村出生长大。从小村隔壁就是军营,小时候军营里是“高高在上的英军”,直到1997年6月的最后一天。

  1997年7月1日凌晨,大雨滂沱。驻香港部队的官兵昂首挺胸进驻香港的时候,张日华正和村民们举杯畅饮,欢歌笑语。“我们分了好几批迎接解放军,有些人去边界,有些人在街边。”当天晚上,村民在元朗的酒楼摆了一百多桌酒席庆祝回归。“雨太大了,搞得我们很狼狈,但是看到电视的回归直播,还是很高兴啊。”与中新社记者回忆起当晚,张日华还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7月1日早晨,在乡事委员会的倡议下,雷公田村所在的八乡各村都升起了国旗、区旗,并像传统办喜事一样,“切了一只烧猪”。

  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一位广西籍驻香港部队的军官到张日华家坐了坐,聊了聊家常。张日华回忆,这是驻香港部队那几年来少数的直接和村民的接触。往后的几年,驻香港部队低调的作风,让村民与一路之隔的官兵了解甚少。“其实我们每天乘车都要经过军营。但是跟军人见面也就点点头。”

  张日华说,虽然只是“点头之交”,但村民对于“都是中国人”的解放军一直“比较有好感”。到了2015年底,机缘巧合之下,张日华和部队有了更多接触,并收到了部队旅长向他和村民发来的联谊邀请——“军队第一次和村民搞了个座谈会,就在我们村。”张日华语气之中难掩骄傲,“我们是邻居嘛。”

  第一次联谊气氛热烈,这个常住人口三百多人的村子去了一村老小将近百人。“村民一听说有联谊,个个有兴趣。”

  那天的座谈之后,村民在军营的操场观看了军乐队表演、自由搏击、操械示范。“操场就在我们村公所旁边。其实平常村里的小孩也会去他们的操场打球。官兵都很友好。”张日华说。

  几个月之后的春节,军营又邀请村民参加春节游园活动,雷公田村又“出动”了浩浩荡荡一百村民,和官兵及他们的家属“同乐”了半天——有军乐表演、摊位游戏、抽奖、写挥春(春联),“大家意犹未尽”。

  随后,雷公田村举办春节敬老活动,也主动邀请部队代表参加,村民准备了香港新界特色的盆菜,官兵带来了敬老节目,驻军与大家聊家常,聊“盆菜的吃法”,其乐融融。

  “过完春节,他们吃了盆菜之后,”张日华笑说,“有一天,部队战士给我送来一盘饺子。都说部队军人很会包饺子,当时正好我在外地的女儿回了香港,我们都说,哎呀,这个饺子太好吃了。”

  张日华说,早几年,对驻香港部队的印象是“比较封闭”,现在接触多了,越走越近。“临近春节,就有村民来找我,希望联系阿兵哥帮忙写挥春。他们的字真的好看啊!”

  说起熟识的官兵,一串串名字脱口而出,他会和他们聊聊自己出差内地的情况,增进了解。

  说起驻军依法训练,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改变训练时间,张日华称赞:“军队很为我们着想,完全没有影响我们的生活,”他笑说,“其实我挺喜欢他们乐队训练的,有时候特别认真听呢。”

  张日华说,现在军民交流越来越多,鱼水之情越来越浓。“当然,作为军队的近邻,自觉还是有的,”张日华强调,“希望在不影响驻军日常任务的情况下,多联谊,多接触。我们现在已经都走了几步,希望把感情培养得更深。”

  实际上,与军营周边乡村联谊,是近年来驻军拓展军地交流的重要平台。每逢春节、“七一”、“十一”,驻军都会邀请附近村民代表到营区参加升国旗仪式、游园活动,观看连队宣传片,与官兵座谈,并应邀参加乡村“盆菜宴”、体育交流等活动。从点滴接触中增进了解、融洽关系。

  最近,八乡乡事委员会及八乡村民,又邀请驻香港部队来到村里,出席香港新界第一个由乡事委员会自发组织的庆回归活动——“军民同乐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这个庆典举行的地点,叫做“元朗八乡回归纪念柱广场”,广场上刻有“擎天一柱回归纪念”八个大字的纪念碑,是香港第一座也是唯一由民间建造的回归纪念柱。

  20年过去,当年的纪念碑上的大字依旧闪着金光,而广场两边的居民和驻军的亲情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加浓厚,一如来往的那盘饺子、那桌盆菜——冒着腾腾的热气,带着对彼此的关爱。(中新社记者 卢哲)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