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使命不怠 駐香港部隊聯合防衛作戰能力不斷提升-香港商報

20年使命不怠 駐香港部隊聯合防衛作戰能力不斷提升

2017-06-21
來源:中新社

  圖為“香江衛士-2016”聯合實兵演習。中新社

駐香港部隊某旅特戰一連與艦艇大隊協同組織臨檢拿捕。新華社

駐香港部隊空軍部隊在石崗軍營進行輪換交接。新華社

  中新社香港6月20日電 作為全軍唯一一支海陸空三軍聯合編成的部隊,進駐香港20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發揮三軍編制優勢,打造精兵勁旅,提升聯合作戰能力。

  6月上旬的一天,香港東博寮海峽,烈日炎炎。駐香港部隊“惠州艦”“欽州艦”和3架直升機,正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海上和空中進行聯合巡邏。藍天白云中,直升機螺旋槳的聲音有節奏地划過維港高樓林立的上空;深藍海面上,軍艦沉穩破浪,劈出一條長長的白波……

  當天上午9時,駐軍聯合指揮所傳來巡邏行動指令,惠州艦、欽州艦相繼駛離駐香港部隊昂船洲海軍基地,編隊穿越繁華的維多利亞港,向東博寮海峽開進。巡航過程中,導彈護衛艦組織了巡邏護航、跟蹤監視等課題演練。與此同時,3架武裝偵察、搜救直升機飛離駐香港部隊石崗空軍基地,在對香港可疑目標進行空中偵察和巡檢後,空中直升機編隊進行超低空機動追蹤、空中特情處置等課目演練。

  行動中,駐香港部隊指揮所利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視頻傳輸等多種通信指揮系統,對巡邏過程進行遠程動態指揮控制,並結合任務進行多課目演練,以檢驗部隊在香港地區聯合處理海上和空中突發事件的能力。

  這是駐香港部隊為有效履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海上和空中防務,今年組織的例行海空聯合巡邏行動,主要是對香港海空域的可疑目標進行監視、跟蹤和查明,並及時處理突發情況。

  就在半年多前,在駐軍青山綜合訓練場的“香江衛士-2016”聯合實兵演習也是亮點頻出:10余種新式火器輪番上場,新增5項實戰內容,三軍聯合指揮作戰,聯合火力打擊、立體兵力投送、體系協同攻擊、特戰滲透破襲……

在昂船洲軍營,駐香港部隊儀仗隊在“軍營開放日”中走過觀眾席。新華社

駐香港部隊特戰隊員在“軍營開放日”中進行摩托車特技駕駛演練。新華社

駐香港部隊某旅特戰一連組織海訓。新華社

在“香江衛士-2015”聯合實兵演習中,步戰車施放煙幕彈掩護載員投入戰斗(資料照片)。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周年。20年來,駐香港部隊備戰練兵實現新跨越,出色完成聯合軍演等重大任務,部隊建設創新發展、防務能力全面提升。部隊30余次接受軍委、戰區檢查考評,成績均為優秀,陸海空三軍部隊訓練綜合成績合格率保持100%。

  駐香港部隊司令員譚本宏表示:“駐軍能否成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力量,關鍵要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以常態化戰備為牽引、以實戰化訓練為抓手、以信息化轉型為推動,提高部隊硬實力,鍛造能打勝仗的精銳之师。”

  如今,走進駐香港部隊各營區,聯演聯訓已成常態。

  近年來,駐香港部隊成功組織聯合搜救演練、“香江”“盾牌”系列演習和參加“藍盾”“空劍”“川海”等實兵實彈演練,部隊體系作戰能力不斷增強。

  適應兩種制度、兩個市場和三軍合成特點,部隊相繼列裝某新型裝甲車、彈炮防空系統、護衛艦等一大批新裝備,信息集成和後勤、裝備保障能力大幅躍升。

  2015年、2016年,海軍部隊進行遠海訓練,著力鍛造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過硬能力;2016年11月,駐軍首次跨出國門,參加“和平友誼-2016”中馬聯合軍演,探索了與外軍聯合指揮、聯合行動、聯合保障模式,進一步密切了中馬兩國兩軍友誼,有力配合了穩定周邊戰略大局。就在最近,駐香港部隊某旅特種作戰一連被中央軍委授予“香港駐軍模范特戰連”榮譽稱號。(盧哲 周漢青 屈加敏)

  特寫:駐香港部隊與“近鄰”的故事——

“餃子”遇上“盆菜”的親情熱氣騰騰

  6月的一個中午,位于香港元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石崗村軍營一片寧靜。禮堂邊的玉蘭樹下,一瓣瓣白玉蘭花隨風簌簌飄下,落在正在練習演奏的軍樂隊戰士頭上。

  靠近馬路的操場上,幾個穿短袖的少年在玩着籃球。馬路上登山歸來的老人大汗淋漓,與迎面而來的熟人打了招呼,又友善地向路邊的哨兵點頭致意。

駐香港部隊官兵走進駐地幼稚園,開展“關愛幼童”公益活動。新華社

  石崗村軍營是一個半開放軍營。一條馬路,把軍營分成兩半,駐軍從一邊走到另一邊,要穿過一座天橋。周圍的市民,每天平靜地穿過這條馬路,繼續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從1997年7月至今,20年來,村民和駐軍在這條路的往來中逐漸建立起“甚于遠親”的“近鄰”情,對此,軍營邊的雷公田村村長張日華,算是其中一個“見證者”。

  年過六旬的張日華在雷公田村出生長大。從小村隔壁就是軍營,小時候軍營里是“高高在上的英軍”,直到1997年6月的最后一天。

  1997年7月1日凌晨,大雨滂沱。駐香港部隊的官兵昂首挺胸進駐香港的時候,張日華正和村民們舉杯暢飲,歡歌笑語。“我們分了好幾批迎接解放軍,有些人去邊界,有些人在街邊。”當天晚上,村民在元朗的酒樓擺了一百多桌酒席慶祝回歸。“雨太大了,搞得我們很狼狽,但是看到電視的回歸直播,還是很高興啊。”與中新社記者回憶起當晚,張日華還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7月1日早晨,在鄉事委員會的倡議下,雷公田村所在的八鄉各村都升起了國旗、區旗,並像傳統辦喜事一樣,“切了一只燒豬”。

  幾個月后的一個晚上,一位廣西籍駐香港部隊的軍官到張日華家坐了坐,聊了聊家常。張日華回憶,這是駐香港部隊那幾年來少數的直接和村民的接觸。往后的幾年,駐香港部隊低調的作風,讓村民與一路之隔的官兵了解甚少。“其實我們每天乘車都要經過軍營。但是跟軍人見面也就點點頭。”

  張日華說,雖然只是“點頭之交”,但村民對于“都是中國人”的解放軍一直“比較有好感”。到了2015年底,機緣巧合之下,張日華和部隊有了更多接觸,並收到了部隊旅長向他和村民發來的聯誼邀請——“軍隊第一次和村民搞了個座談會,就在我們村。”張日華語氣之中難掩驕傲,“我們是鄰居嘛。”

  第一次聯誼氣氛熱烈,這個常住人口三百多人的村子去了一村老小將近百人。“村民一聽說有聯誼,個個有興趣。”

  那天的座談之后,村民在軍營的操場觀看了軍樂隊表演、自由搏擊、操械示范。“操場就在我們村公所旁邊。其實平常村里的小孩也會去他們的操場打球。官兵都很友好。”張日華說。

  幾個月之后的春節,軍營又邀請村民參加春節游園活動,雷公田村又“出動”了浩浩蕩蕩一百村民,和官兵及他們的家屬“同樂”了半天——有軍樂表演、攤位游戲、抽獎、寫揮春(春聯),“大家意猶未盡”。

  隨后,雷公田村舉辦春節敬老活動,也主動邀請部隊代表參加,村民准備了香港新界特色的盆菜,官兵带來了敬老節目,駐軍與大家聊家常,聊“盆菜的吃法”,其樂融融。

  “過完春節,他們吃了盆菜之后,”張日華笑說,“有一天,部隊戰士給我送來一盤餃子。都說部隊軍人很會包餃子,當時正好我在外地的女兒回了香港,我們都說,哎呀,這個餃子太好吃了。”

  張日華說,早幾年,對駐香港部隊的印象是“比較封閉”,現在接觸多了,越走越近。“臨近春節,就有村民來找我,希望聯系阿兵哥帮忙寫揮春。他們的字真的好看啊!”

  說起熟識的官兵,一串串名字脫口而出,他會和他們聊聊自己出差內地的情況,增進了解。

  說起駐軍依法訓練,考慮到居民的生活習慣改變訓練時間,張日華稱贊:“軍隊很為我們着想,完全沒有影響我們的生活,”他笑說,“其實我挺喜歡他們樂隊訓練的,有時候特別認真聽呢。”

  張日華說,現在軍民交流越來越多,魚水之情越來越濃。“當然,作為軍隊的近鄰,自覺還是有的,”張日華強調,“希望在不影響駐軍日常任務的情況下,多聯誼,多接觸。我們現在已經都走了幾步,希望把感情培養得更深。”

  實際上,與軍營周邊鄉村聯誼,是近年來駐軍拓展軍地交流的重要平台。每逢春節、“七一”、“十一”,駐軍都會邀請附近村民代表到營區參加升國旗儀式、游園活動,觀看連隊宣傳片,與官兵座談,並應邀參加鄉村“盆菜宴”、體育交流等活動。從點滴接觸中增進了解、融洽關系。

  最近,八鄉鄉事委員會及八鄉村民,又邀請駐香港部隊來到村里,出席香港新界第一個由鄉事委員會自發組織的慶回歸活動——“軍民同樂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

  這個慶典舉行的地點,叫做“元朗八鄉回歸紀念柱廣場”,廣場上刻有“擎天一柱回歸紀念”八個大字的紀念碑,是香港第一座也是唯一由民間建造的回歸紀念柱。

  20年過去,當年的紀念碑上的大字依舊閃着金光,而廣場兩邊的居民和駐軍的親情在時間的沉澱中愈加濃厚,一如來往的那盤餃子、那桌盆菜——冒着騰騰的熱氣,带着對彼此的關愛。(中新社記者 盧哲)

[責任編輯:蔚然]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