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码头:见证香港跨越世纪变迁-香港商报

皇后码头:见证香港跨越世纪变迁

2017-06-22
来源:香港中通社

  如果背对著香港中环9号码头往回走9分钟, 就能回到10年前的中环海岸?,如今这里是香港大会堂前一片宁静的休闲用地,但在手机地图上,仍保留著一个小圆点,标识著“歇业中”的皇后码头。

  对於香港,曾经的皇后码头有著见证香港回归历史的特殊意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停靠在皇后码头附近。秉承历任港督在此上岸赴任、登船离任的传统,末代港督彭定康和英国王储查尔斯登上甲板,告别香港。不同的是,这一次离去,再没有新任港督来到这个码头履新。

  当天晚上,大雨磅?。英军在添马舰海军基地举行撤离丁式。当时在香港任职摄影记者的洪少葵,负责全程两个多小时的拍摄工作。

  “在场的大部分是英国人,想找机会拍个中国面孔都没有。”洪少葵告诉香港中通社记者,“最後一批离港的,英军占了很大一部分,还有他们的家属,都在大雨中上船走人。”

  他翻著厚厚的旧相册回忆,当时英军换著不同制服,手持步枪、各式乐器举行 金收兵丁式、落日丁式和各式操演。

  相册所见,军人的制服被雨水紧紧打在身上,地上因大雨积水,黄色灯光在水面反射,被定格的军演方阵,恍如笼罩在落日馀辉中,倒影也被雨点分割成碎片。

  洪少葵拍下的多张相片中,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没有?伞的彭定康在座位上黯然神伤低下头,十根手指交叉紧握,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坐在一旁,他侧过头来,关切地看著彭定康。

  “当晚将近两个小时的丁式,彭定康都表现得很正常,其他照片都是昂首挺胸的,就在那几秒钟,忽然头低下了,只有几家媒体拍到了。”

  蹲守在摄影台的洪少葵距离主台几百米,再加上大雨,肉眼根本无法看清每个人的动作和神情,只有全程紧贴摄影机镜头,才捕捉到这帧特别的相片。

  彭定康登船後,电视直播镜头还拍到他为泪眼婆娑的女儿拭泪。游艇随後载著最後一批英方人士缓缓驶离码头,象征著英国的殖民统治也彻底离香港而去。

  不过,虽然这段历史仅仅过去20年,但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清楚。

皇后码头拆卸后,公众码头的运作,由如今的中环9号、10号码头替代。香港中通社

皇后码头经历多次变迁,1925年码头才正式落成于文华东方酒店前,随着填海需要又在1953年重置于香港大会堂前,见证海岸线的变迁。 香港中通社

  在皇后码头旧址,在中环上班的方先生就对记者猜测:“港督应该是坐飞机走的吧?怎么可能搭那么久的船回英国呢?”至於摄影爱好者潘先生,则为记者指了另一个他认为的离港地点——会展中心前的码头。

  在港岛开了30多年的士的刘先生当年看了电视直播,“大概是皇后来过了,意义重大,所以要从这里走吧。”他将车停在码头旧址边上对记者说。

  除了供港督使用,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75年及1986年两次访港,也特意从尖沙咀公?码头搭船渡过维多利亚港,在皇后码头上岸。

  不过,皇后码头中的“皇后”,并非伊莉莎白二世,而是维多利亚女王,因最原始的码头位於皇后像广场前得名。到1925年重建後,码头才正式落成於文华东方酒店前,随著填海需要又在1953年重置。

位于香港大会堂前的皇后码头旧址,如今是中环闹市中的一片休闲用地。香港中通社

从香港大会堂望去,昔日的维多利亚港在数次填海工程后换新貌,立起了新地标摩天轮。香港中通社

  香港回归後,皇后码头的传统功能不复存在。因配合新一期中环填海工程,在回归10周年的2007年底被拆卸。老码头的旧组件仍由特区政府完好保存,有望在中环填海工程完毕後重置。昔日的公?码头运作,则由如今的中环9号、10号码头代替。

  填海後的中环海滨立起维港新地标摩天轮,修了疏导中区交通的龙和道,多了添马公园绿地,更保留了三万六千平方米空地为每年各大嘉年华、国际赛事、音乐节、美食节等提供活动空间。

  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光里,皇后码头随著土地发展需要三次迁移,不仅见证了维多利亚港的变迁,见证了香港回归,也见证著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不断往前移动的中环海岸线。(香港中通社记者 乔依)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