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香港:
「一國兩制」到底成功了沒有?香港特區這20年的成就如何?
在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自然而然,大家都會問這些問題。答案當然我們自己最清楚,因為我們就是其中一分子,這是我們共同走過的一段不平凡的當家作主之路。但自己說好總是有王婆賣瓜之嫌,還是來聽聽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怎麼看、怎麼說的吧!
先來檢視國際上一些頂級學術研究的視角。
原來,在西方學術研究機構和智庫的眼里,回歸祖國后的香港特區,仍然是一個生機蓬勃的國際「模範生」。最新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今年6月再次公布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全球63個經濟體中脫穎而出,力壓瑞士、新加坡、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整體競爭力再執牛耳。過去10年,香港有9年在這個競爭力排名中位列三甲,其中還有4年登頂。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連續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分穩居第一。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去年發表的最新人類自由指數報告顯示,香港連續6年蟬聯冠軍。在世界經濟論壇編制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也從過往的10名開外,進步到近5年連續位列10名之內。由此可見,尽管全球競爭日趨激烈,香港仍依靠自身獨特的優勢,在全球範圍內保持了強大的競爭力和吸引力,而且經濟自由的指標依然成為全球的標竿。
再來看看國際經濟界和投資界如何看,他們可是用真金白銀說話的。
在跨國公司和外國投資者的眼里,香港仍然是一個能帶來豐厚回報的好地方,良好的營商環境舉世公認。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香港在政治穩定、政府效能、規管質量、社會法治、貪腐控制、公民表達及問責等方面的指標,都遠遠高於回歸前。特別是大家最為關注的法治水準一項,香港在全球的排名從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躍升至2015年的第11位,比不少西方大國排名都要靠前。面對「中國機遇」,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不斷顯現,這些年跨國公司在香港設立的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總體上一直不斷增加;2009年底,英國豐銀行進行全球重新布局,將總裁辦公室重新遷回香港,真正用腳投了對香港前景的信任票,這可是具有代表性的舉動。
駐港的各界國際人士對香港20年來的成就也有話說。
最近本地媒體多辟有回歸20年的各類特別報道,也采訪了不少國際人士,他們絕大多數都正面肯定「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盛赞香港的成功。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唐偉康形容香港「回歸后沒有停下腳步,20年的經濟和基建發展,令香港現時的狀况較1997年好」,他認為,香港仍擁有高度自治,「一國兩制」成功讓香港與中國內地有所區別,而這正是香港的競爭力所在。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柏海川在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時,認為「一國兩制」是香港的根基所在,「愛上這座城」的他對香港未來充滿信心。香港亞太經合組織貿易政策研究機構執行董事杜大偉曾在香港做過《金融時報》特派記者,還著有《香港的優勢》一書,他向記者說,20年過去,香港經歷不少風雨,但香港仍有國際公司總部樞紐的優勢,地位難以取代。看得出,這些美言絕非外交詞令。
就是最愛挑剔的國際傳媒,也不得不承認「一國兩制」令香港保持了特色與活力。過去國際媒體總對香港前景作不樂觀的評論,傳之最廣的就是1995年6月26日,《財富》那期以「香港之死」作大標題的專題報道,預測香港在回歸之后將迅速衰弱,這差不多是當時西方輿論的主流看法,然而之后的發展,讓他們一一改變看法。20年來,香港在國家的強有力支持、港人的團結拼搏下,以靚麗的表現,獲得了國際社會無數的點赞,將唱衰的論調擊得粉碎,完全的唱衰論亦不多見了。
其實,國際看好是有事實和數據作支撐的。從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質增長3.2%,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失業率已連續6年低於4%,相當於全民就業,失業綜援個案正處於20年來的最低水平;特區政府連年錄得財政盈餘,財政儲備現已達1萬億港元左右,外匯儲備則達4000億美元,位處全球前10名,人均外匯儲備更達全球前3位。別忘了,期間香港還經歷亞洲金融危機、SARS和國際金融危機等風浪的冲擊,更顯香港成就得來不易。對這些數據和事實,總不能視而不見吧。
說了那麼多,就是一句話:回歸20年的歷程證明,「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了,香港優勢仍有,香港獨特魅力猶在,事實勝於雄辯,香港20年取得的成就,全世界都看得到!
我們有充分理由為之喜為之賀,好好乾一杯!
商報君
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