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香港創新科技的優勢在上游-香港商報

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香港創新科技的優勢在上游

2017-06-28
來源:香港中通社

  “雖然可能是全世界最年輕的科學院,但有一個好的開始。”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訪問時介紹,港科院的工作是推動香港科技發展和科學教育,將香港提升為一個科創城市。

  2015年11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同年12月5日,擁有27名創院院士的港科院也正式宣告成立。港科院院士是香港頒授的最高科學家榮 。

  徐立之憶述,由香港科學家組成的港科院前期工作小組最早在2008年已向當時的特區政府提交籌組港科院建議書,但未獲開“綠燈”,直至2015年底時機成熟,港科院得以成立。一個小插曲是,“香港科學院”當時已被注?,由此轉而命名為“港科院”。作為國際知名的遺傳基因專家和前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成為創院院長。

  上世紀80年代末,徐立之從加拿大多倫多斷續回來香港,那時學者需要自己尋找研究經費,他認為香港的學者都很有辦法,生存能力很強,香港回歸之後,學者慢慢開始也和內地有了合作。

  “臨近的地方都投資科技,壓力就來了。”徐立之表示,深圳現在吸引很多內地高校成立分校或研究所,競爭很大。香港的強項在上游的基礎研究,但是如果不好好利用國家資源,加強與內地合作,同時自己投入,是沒法在創新科技領域享有地位的。

  “創新科技是新經濟的動力,將來五年非常緊要。”他說,深圳是高新科技產業非常發達的地方,但缺少研究性大學,雖然可以吸引高校成立研究所,但香港有研究成果可以利用,如果兩地合作就可以快很多。

  徐立之直言,香港多所大學科研水平享譽世界,但問題是沒有做到將技術轉化成產業。這是大學的客觀環境決定,教师專注於出論文,而技術轉移通常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才能見到結果。他希望政府、業界去做鼓勵技術轉移的工作,大學進行配合,如果業界可以有發展,工作機會自然就增加,“但這個雞和蛋的問題怎麼開始,政府的責任就很大”。

  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徐立之覺得香港走入了惡性循環:就學生來說,一般的心態是最好報醫學,其次報法律,科學工程排很後,為追求高分,在中英數和通識之外的科目投入精力較少,並且一大部分並不真正追隨自己的興趣選擇科目;就大學來說,工程學院生源少,不得不收一些沒讀過高數和物理的學生,對學院打擊大;就企業來說,有的也不會聘請這類學生,覺得他們基本功不行,找不到工作所以就更沒有人願意讀。

  “這是惡性循環,不斷發生。”徐立之說。港科院今年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在香港現行中學教育學制下,學生修讀高等數學科的比率由2012年的23%下降至2016年的14%,遠較新加坡和新西蘭的40%為低,並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和台灣的57%至80%,報告認為“情況令人憂慮”。

  徐立之認為,學校和家長應該教會學生認識自己的長處和興趣,鼓勵他們追隨興趣。當追隨興趣時,機會不斷會來。他同時也寄語學生,追隨自己的興趣,如果選擇創業,失敗是必然的經過,做研究也都不是一次就做出來,創新研究是辛苦的、競爭的。(香港中通社記者 寧之羽)

[責任編輯:蔚然]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