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7月,中国进出口总额按年增长18.5%。图为中欧班列“蓉欧快线”首发仪式。
中國在實現自身經濟持續穩中向好的同時,也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器和發動機,為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作為參與全球治理的主體框架,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與他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目標層面與途徑層面加速實現統一。其重要體現,正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基於「雙贏」理念的快速增長。香港商報記者 曲直
沒有反差,便難以看到增長的本質。2016年,世界貨物貿易增速僅維持在略高於1%的低水平,出現了連續兩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的罕見現象;而今年1至7月,中國進出口總額按年增18.5%,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速更高達19.1%。這意味着全球經貿格局正孕育新一輪變革。而這一變革的主推動力便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對外貿易補上依賴歐美「短板」
對於長期以歐美市場為主的中國出口而言,能夠在這種仍然悲觀的世界貿易格局中實現進出口高速增長,除了進出口產品貿易結構的升級外,主要得益於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中國對俄羅斯、巴基斯坦、波蘭、哈薩克斯坦等國進出口分別增長33.1%、14.5%、24.6%和46.8%。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6.3萬億元,占貿易總額比重達25.7%。很顯然,中國進出口貿易正在補上高度依賴歐美市場的「短板」,而接替者的前景仍十分廣闊。
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這些國家的總人口合計約44億,占全球人口的69%;僅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市場需求就有約1.12萬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9%。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歐美經濟發展有所復蘇,但仍不太明顯,即便復蘇也沒有讓其他國家更多分享,况且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嚴重,歐美國家再工業化回流,都使中國遇到的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情况下,中國需要更多加快轉變貿易發展方式,打造更多的國際貿易新優勢。
「多數人關注的都是投資機會,而實際上,『一帶一路』倡議對進出口貿易的拉動不可小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碧珺表示,無論是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國際間的產能合作,都會拉動以中國裝備制造「走出去」為代表的貨物貿易增長以及以金融機構「走出去」為代表的服務貿易增長。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包括領域的擴大、層次的上升,將進一步拓展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合作空間,為中國進一步參與全球治理,締造世界經貿新格局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改變世界經濟「扭曲」方向
去年以來,在現有機制下,全球經濟精英面對現實發生了分化,這種張力進一步蔓延至政治領域。從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到意大利修憲公投被否,引發一系列「黑天鵝事件」。而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反映出一股被稱之為「逆全球化」的思潮已在西方開始有了比較廣泛的民意基礎。
與上述思潮相反的是,中國不僅以「自貿區」為載體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更以「一帶一路」倡議遏制上述思潮的氾濫。當前,世界經濟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而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堅強支撐。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3.2%,對世界經濟復蘇的貢獻高踞第一位。由此可見,中國有條件改變世界經濟深度轉型的「扭曲」方向。
而這個抓手,便是「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提供的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龐中英對記者說,全球治理是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和挑戰,是單個國家、地區聯盟都無法解決的問題。「一帶一路」是中國參加全球治理提供的一個解決方案,中國也是問題的解決者。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正在由規劃落實到實踐層面,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實踐過程中,「一帶一路」并非輸出一種秩序,而是尋求合作意向的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各地區組織有自身的發展戰略,比如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蒙古的「草原之路」、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歐盟的「容克計劃」等。「一帶一路」順應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潮流,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和各地區的發展戰略統籌,提供了一個全局性的「上層建築」。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宏觀部主任賈晉京認為,這個路徑是通過「六大經濟走廊」打造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通過基礎設施投資,打造公路、鐵路、海運以及航空等陸海空三位一體的交通網絡,同時更新沿線國家的輸電網絡、通信網絡以及油氣管網,順應世界經濟新常態的趨勢變化,實現更便捷能源輸送途徑、更高效物資交換網絡,重構世界經貿格局。
「一帶一路」釋放內外聯動效應
從產業升級的角度來講,二戰以來經濟迅速崛起的經濟體無不藉由國際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產業轉移的機會,將加工產業承接到本國實體經濟,從而實現工業化。中國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工人有8500萬,如此巨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將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一帶一路」倡議也為沿線國家疏通產業轉移渠道,以此為基礎形成多元化的國家溝通合作範式,為沿線國家工業化提供了窗口機遇期。
這種合作,已開始切實為沿線國家的發展帶來實惠。數據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持續升溫。2014至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企已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相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16年在華投資新設企業2905家,比上年增長34.1%,對華直接投資金額71億美元。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黃日涵對本報記者說,未來5到10年乃至更長時間,中企「走出去」包括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會一直持續推進。這意味着內外聯動的效應會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積累更多的能量,也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更多能量。
龐中英亦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并非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實際上也推動了更多西方國家的參與。事實上,「一帶一路」有別於其他許多合作機制:一是開放性,二是包容性,三是公平性。黃日涵認為,這使得「一帶一路」逐漸成為一項全球性的公共產品,會受到更多經濟體的歡迎。
香港「帶路」優勢將加快釋放
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倡議將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香港要在為國家作貢獻的同時,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推進自身發展。據悉,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將作為協調特區政府「一帶一路」工作的政策局,加強與中央政府的對接力度。
「一帶一路」倡議及其致力於打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保持香港目前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而其對香港的機遇與作用在哪里,則是繞不開的問題。
看待這個問題,港人須放眼長遠。隨着「一帶一路」建設順利發展,香港的機遇和作用,會通過兩個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首先,香港機遇的呈現,取決於「一帶一路」在世界範圍內進展到什麼程度。若「一帶一路」進一步擴大到金融貿易領域,香港作為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將會更明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大國關系室主任鍾飛騰對本報記者說,從目前形勢看,未來15年左右,通過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動的產能轉移以及雙邊多邊合作的日益加深,這些國家將搭上中國的發展快車,人均收入有望翻一番,加快實現工業化。在此過程中,金融貿易合作必然水漲船高,香港優勢亦會逐步加快釋放。
其次,在「一帶一路」致力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香港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地位不但不會弱化,反而會大幅度加強。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國際金融論壇學術委員龐中英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發起的國際發展倡議,代表中國對當今世界的新態度與新政策。若沒有「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一帶一路」就少了一個重要支點和節點。「一帶一路」并非僅是通向經濟發展潜力巨大的亞非拉,更重要的是重建中國與全球經濟重心歐美之間的經濟關系。香港和全球主要經濟與金融中心之間建立在開放市場基礎上的長期結構性關系,包括上海在內的其他任何中國城市,目前仍無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