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以来,安溪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图为安溪生态茶园风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理念是針對目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戰略指引,是指揮棒、紅綠燈。面對經濟新常態下轉型升級膠著狀態,泉州市委市政府堅定信心、突圍攻堅,把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與落實習總書記當年總結「晉江經驗」概括的「6個始終堅持」「正確處理好5個關系」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現代化泉州建設。香港商報記者田琴、呂斯達
踐行新發展理念開創「五個泉州」新局面
建設創新泉州
激發引領發展「第一動力」
習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泉州充分發揮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金改區」「民綜改革試點」等協同效應,突出解決「人才技術歷史積累不足」「創新要素與老機制結合不起來」的問題。
強化科研與人才等支撐,創新產學研用結合的體制機制,實施「大院大所」「一縣一平台」計劃,建設「公辦專營、民辦公助、企辦補貼」新型研發機構,啟動「人才港灣計劃」,有1000多名高端人才在泉安心創業,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多鏈耦合的創新生態初步形成。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簡41.7%的權力事項,取消1139個審批事項,4820項服務審批「最多跑一趟」,清理規範行政審批申報、商事制度改革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深化工商登記改革,激發創新創業熱情,市場主體突破62萬戶,較2014年改革前翻一番。
建設智造泉州
構築結構更優的現代產業版圖
五年來,泉州市致力打造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範,實施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開展智能制造、質量品牌和服務型制造三大行動,力促形成傳統、重化、高新三足鼎立的制造業新格局。
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全面推進全國數控一代示範應用,廣泛推廣「機器換工」、石墨烯應用、可穿戴設備,以及線上線下融合、「泉州購」「泛家居」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組織企業家「講師團」「傳幫帶」實戰型研修,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以晉華集成電路、矽品封裝測試等項目為龍頭,深化與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合作,建設泉州「芯谷」高新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占GDP比重突破10%,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達231億元。
與此同時,加快擴充重化產業規模,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
建設海絲泉州
拓展對外開放新空間
國家「一帶一路」開放大格局下,泉州始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福建省「海絲核心區」建設。加快推進基礎性工程,實施海絲十大行動計劃,被確定為14個戰略支點城市和重點布局的15個沿海城市港口之一,泉州出口加工區獲批綜合保稅區,連接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基礎性項目興泉鐵路今年3月全線開工。
認真履行文化外交使命,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兩度前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展覽,承辦亞洲藝術節、海絲國際藝術節、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等。自覺傳承海絲文脈,推進「古泉州(刺桐)史跡」申報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
積極推動合適產能「走出去」,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秘書處落戶泉州,去年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貿易總額超820億元,占全市貿易總量的50%,民營企業赴境外投資增長283.9%。
建設美麗泉州
讓良好生態成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
綠色是泉州鮮明的發展底色。全市上下,始終牢記習總書記「山清水秀是福建最大的資源和資產,也是福建最寶貴的形象和品牌」的囑托,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意識。
強化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主動融入全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開展環保設施與能力建設大會戰,加大下游補償上游的生態補償力度,對水資源實施「紅黃藍」分區管控等。
實施「美麗鄉村」建設五年行動,投入130億元開展「千村整治、百村示範」活動,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培育6個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10多個全國特色旅游和休镕農業示範村、19個中國傳統村落。
建設幸福泉州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習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泉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加強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五年來新增中小學學位9萬個、公辦幼兒園學位7.5萬個、醫療機構床位1.1萬張,城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實現人群全覆蓋。
抓好精準脫貧,采取干部挂鉤、壯大村集體經濟、跨村聯幫帶、低保標準與扶貧線「兩線合一」等措施,幫助12.6萬人脫貧。
深化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於晉江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批示,開展晉江「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石獅「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等改革,全市發放居住證380萬張,92.2%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
著名的老君岩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形象
海絲起點城市 煥發耀眼新姿
風勁揚帆正當時,砥礪奮進書華章。泉州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出發站,僑台資源廣博厚重。國家「一帶一路」開放大格局,為泉州城市提升、產業轉型、創新發展等帶來更多戰略契合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泉州全市上下激情滿懷,古代海絲重要起點城市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經濟總量18年居全省首位
「今年福建設區市經濟總量的頭把交椅依然歸屬泉州!」2017年開春,喜訊傳至。以6646.63億元的數字、近全省四分之一的體量,泉州連續18年為福建經濟提供最強動力,當之無愧地成為八閩大地的衛冕冠軍。
思路決定出路,行動創造未來。五年來,面對紛繁复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向來善於在逆境中鼓起干勁、在危機中搶得先機的泉州厲兵秣馬,在市委統一部署下,接續奮斗、務實運作,扛起了福建發展的紅旗,始終朝著「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的現代化泉州大步邁進。
綜合實力,上新台階。搶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機遇,全力推進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促轉型。過去五年里,全市GDP過「四」、斬「五」、破「六」,邁過三個千億元關口,將經濟發展刻度一路上撥至6646.63億元的高度;人均GDP在2012年、2013年接連首次突破9000美元、1萬美元大關,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轉型升級,碩果累累。在打造制造強國的集結號下,短短五年時間里,泉州成為「中國制造2025」首個地方試點,率先啟動了「泉州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和質量品牌提升三個專項行動,推進企業全方位創新;編制實施了17個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形成紡織服裝、鞋業、石化、機械裝備、建築建材五大千億產業集群;領先開展了數控一代應用示範,集成電路、「植物工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落地生根。積極做大海絲朋友圈風從海上來,春到東南岸。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福建被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隨著海絲核心區建設方案的穩步實施,泉州臨海優勢正逐步顯現。
福建最长跨海大桥 泉州湾大桥正式通车
視野向海打開,局面煥然一新。近年來,泉州以打造「海絲」中心節點城市為目標,有力提升泉州對「海絲」國家資源要素的聚集力和支配力,全面提高泉州在「海絲」國家城市網絡中的影響力,2016年與「海絲」沿線國家年貿易總額超過820億元,約占全市貿易總量的50%。截至目前,「海絲」沿線國家纍計來泉投資設立企業1569家,約占全市總量的11.9%。
絲路千萬里,合作開新篇。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重點推動紡織鞋服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到東南亞、南亞、中亞等投資設立國際營銷中心和跨境電商配送中心,實施跨國營銷戰略。不斷加快投資載體建設,進一步加深與「海絲」沿線國家在城市建設、能源合作、旅游、會展、保險、航運、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合作。
好風憑借力,潮起再揚帆。持續加強僑台港澳交流,暢通民間對話渠道,厚植經貿合作共同利益。廣泛聯繫僑領僑商僑親、泉籍社團,推進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台建設,涵養新華人華僑、華裔新生代資源。深化與海絲沿線的教科文交流,擴大海絲國際藝術節、世界閩南文化節的影響力。發揮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作用,為企業跨國投資、商事調解等牽線搭橋。
福建泉州:郑成功雕塑
陳娟娟:肩負使命 用優秀作品弘揚真善美
陳娟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副主任,高甲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同時也是黨的十九大代表。
陳娟娟已有17年黨齡。她在入黨之前,深受許多文藝作品中共產黨員光輝形象的吸引,對共產黨心嚮往之,入黨以后,她對自己更是高標準嚴要求。如何創排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歌頌真善美,是她一直思索的問題,她希望通過舞台塑造更多優秀藝術形象打動觀眾。在大半輩子的戲劇生涯中,她塑造了眾多優秀的藝術形象,不僅打動了許多觀眾,也滋養了自己的心靈。她的一言一行展示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和可貴的品格。
「我喜歡觀眾,觀眾也喜歡我。」正是觀眾的寵愛,使陳娟娟在戲劇這個清貧而又艱辛的藝術領域堅守了下來。從藝近四十載,她始終都沒有忘記自己是黨的文藝工作者。
作為一名黨代表,陳娟娟時刻不忘身上的使命與擔當。談到如何履行黨代表的職責,她告訴記者,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在本職工作中起引領和帶頭作用。「我覺得自己做得遠遠還不夠,接下來我會認真履職,發揮好黨代表的帶頭作用。」她說,要扎根基層,不忘初心、不改本色,致力於傳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泉州东西塔是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
傅森林:富不還鄉投資 如錦衣夜行
日前,香港商報新聞采訪團走訪了著名鄉賢、香港福建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泉州市同鄉總會第十二屆會長、海峽國際五金機電大市場CEO傅森林。
「回報家鄉,是我們來此投資最初的想法。」在晉江磁灶鎮陶東路,昔日荒叢生的小土丘,成了時下繁忙的五金大市場,傅森林指著牆上的對比圖,不無激動地告訴記者。
而傅森林只是其中一個代表,在僑鄉泉州,多少老華僑帶著「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的激情,在他鄉闖出一片天;然后馬不停蹄地返鄉投資興業,乃至慈善公益大愛饋贈。
傅森林告訴記者,老一代愛國愛鄉的港澳同胞,都有一種共同的情懷——「富不還鄉投資,如錦衣夜行」。即便在他鄉如魚得水,卻也不如回歸故里,安穩幸福。無論漂
泊在何處,有多遠,故鄉才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