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在参观养老机构开设的古琴课
对刚到北京赴任不久的古巴拉美社记者马丁内斯而言,最近有些“信息过载”:不仅要为报道中共十九大做案头工作,还要走上街头体验手机支付、共享单车,尽快构建起对中国发展的感性认知。这是马丁内斯第一次来北京。两天来,她奔忙于十九大会场和新闻中心之间,把中国发展成就和中共执政方略传递给古巴读者。六年前,古巴拉开经济改革大幕,同样取得不凡成就。十九大18日在北京召开,外国记者亲身感受着中国发展成就,他们中有不少人开始对中国之治进行深度思考。
1818名境外记者参与报道
从报名参会的记者数量就可洞悉十九大的“热度”:截至目前,已有3068名中外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十九大,其中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达到1818人;外国记者来自134个国家,比十八大时增加19.6%。
在十九大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时常可以见到扛着“长枪短炮”的中外记者一路小跑着穿梭其间;发布厅的鲜红背板前,不少电视记者出镜解说,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反腐败、脱贫攻坚、外交战略等,都是记者提到的高频词汇。
柬埔寨《高棉日报》此次共派出4名记者参加十九大报道。“这次大会将关注很多方面的议题,我们报社希望成为沟通中国与柬埔寨人民的桥梁,使得两国推进合作共赢。”《高棉日报》驻北京记者张春河说。
在日本富士电视台的北京办公室中,写字板上写满有关十九大的内容,10位参与报道的记者已全部就位。富士电视台北京支局长高桥宏朋说,他们报道的重心在“党代表通道”和新闻发布会上。
为满足境外记者的个别采访需求,十九大首次起用境外记者采访申请系统,记者可以通过系统提交采访申请,在线查询受理情况。十九大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境外记者提出采访需求后,只要征得被采访对象同意,新闻中心会马上安排采访,绝大多数采访需求都会得到落实。
设计多主题参观采访活动
十九大新闻中心在会前和会中还设计了以北京中轴线、基层党建、故宫、北京大兴机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主题的一系列参观采访活动,不少线路境外记者报名异常“火爆”。
在北京大兴机场建设工地现场,新机场的轮廓、跑道布局及航站楼的整体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前来采访的60多名中外记者面前。
在《多哥新闻报》记者卡塔卡·托卡巴看来,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将打开新的“空中之路”,加上“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海陆两条通道,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我会将这些最新的发展信息传回去,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的新变化。”
《韩民族日报》驻北京记者金畏铉来中国工作快两年了,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多的时候一天要写四五篇。会前,他参加了十九大新闻中心组织的“古都文化魅力中轴线”采访活动。
“以前我不知道北京还有中轴线,通过这次活动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城市。”金畏铉说,“关于中国发展、中韩关系、中朝关系的报道,都是韩国读者关注的。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多介绍一些体现中国独特魅力的内容。”
“中国的养老做法将列入我的报道”
“我想象中的老年人,是拄着拐杖缓慢而忧伤地走在路上的形象,但刚刚在活动室,有很多漂亮的中国老人在跳舞,他们能在退休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唱歌、跳舞、学画画、学乐器等等,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10月19日上午,在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参观的白俄罗斯电讯社记者阿琳娜感慨道。
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我在会场聆听了十九大开幕会,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老有所养。今天,我在这里看到他所说的都有所落实和体现。中国在养老方面的做法将列入我的报道计划。”
包括阿琳娜在内,当日有来自40个国家的46名记者走进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恭和苑”老年社区,实地了解北京的养老事业发展。
在三层的综合服务区里,一台能与人类对话的机器人引来许多外媒记者“围观”,他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机器人“说话”和跳舞的视频片段。
第一次来中国的巴巴多斯国家电视台记者霍伊特不掩饰对这台机器人的喜欢。“这里的每件事情都很有趣,尤其是我刚刚看到的机器人,它会唱歌、跳舞,还会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信息。”霍伊特认为这是中国在养老方面的创新举措之一,他用影像记录下它,想让巴巴多斯观众更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在“恭和苑”老年社区,幼儿园小朋友为老年人表演的节目博得阵阵掌声。“把幼儿园开在养老院里,我是第一次见。”土耳其《光明报》的记者戈坎说,幼儿园小朋友跟老人分享他们的学习生活,一起读书,一起画画,给老人的孤独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通过参观两所养老中心,我觉得中国在民生尤其是养老方面的工作投入还是很大的。”戈坎说。来自哥伦比亚时代集团的记者奎特罗也有同样的看法。在参观过程中,他不时用iPad记录下工作人员介绍的内容。“中国在养老方面有许多值得哥伦比亚学习的做法。比如,在医疗服务、老年教育和日常护理等方面,中国提供了很全面的服务。在哥伦比亚,很多老人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我希望哥伦比亚能更好地借鉴中国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文并摄/本报记者 邢颖
声音
“中国展现了另一种现代化的可能”
如何以改革促发展,是古巴拉美社记者马丁内斯关注十九大的报道重点。她注意到,在十九大报告中,“改革”一词几乎贯穿报告始终,“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行改革,是中国成功的秘密”。
在玻利维亚《变革报》主编阿亚拉看来,“中国发展之谜的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他说,“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强大的领导力。”
评判中国,阿亚拉有自己的视角。看到人民大会堂里参会代表高昂的精神状态,以及国家博物馆里普通民众接受采访时自然流露出的强烈自豪感,他坦言,“我自己受到极大触动,这些场景是对执政党领导力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玻利维亚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在拉美地区独树一帜。阿亚拉认为:“好政策有着共同点,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需求,努力平衡好公平与效率,这可能是玻利维亚和中国实现善治最大的共同点。”
这是黎巴嫩《消息报》主编奥马尔第二次报道中共代表大会。再次来华,他感到最大的变化是,“中国人不仅更有钱,而且更会花钱。我想,除了消费观念变化,还因为中国有更加完善的社保体系。”
在世界不少国家贫富差距拉大、分配问题导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的实践值得学习。实际上,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大魅力。”奥马尔说。
今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土耳其文版在安卡拉首发,土耳其《光明报》国际版主编格克洪抢先品读。他一直试图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社会基础为何如此广泛,这次参与十九大报道让他有了更好的理解。
在新闻中心见到格克洪时,他指着报纸上一篇关于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报道对记者说,“这就是十九大报告里所说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乌拉圭《共和国报》主编卡拉瓦哈尔认为,中国的发展颠覆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惯性思维。
他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把资本主义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世界需要一种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成就坚定了乌拉圭自主发展的信心,因为中国已经为人们展现了另一种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本版文并图/新华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