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喜斌統籌/紀欣】10月19日上午,習近平來到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審議黨的十九大報告時,對貧困地區發展脫貧產業特別關心。其中,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的黨委書記餘留芬,在與總書記交談時還說到了村裏先後建起養殖場、火腿加工廠和酒廠的事情。
大白新聞了解到,向總書記“推銷”火腿和白酒的六盤水市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黨委書記餘留芬代表,已是連續第3次出席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此外,餘留芬今年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十九大主席團成員。
基層黨代表向總書記“推銷”白酒和火腿
據媒體報道,10月19日上午,習近平來到他所在的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審議黨的十九大報告,共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大計。2017年4月20日,中共貴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習近平以全票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習近平的到來,讓貴州團代表們歡欣鼓舞。大家踴躍發言,談對報告的理解認識,講家鄉的發展變化,說基層幹部群眾的心願,談實現美好藍圖的實招。近3個小時,會場上始終洋溢著熱烈氣氛。習近平認真聽取大家發言,不時詢問情況,同代表們一起進行深入交流。
六盤水市盤州市淤泥鄉岩博村黨委書記餘留芬代表已是連續第3次出席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她告訴習近平,出席黨的十七大時,從村裏到北京花了4天時間。2014年,六盤水月照機場建成通航,2015年盤州通了高速路,今年又通了高鐵。坐高鐵到北京只需要八九個小時,坐飛機就更快了。
習近平向餘留芬詳細了解當地通過“聯村”帶動貧困村脫貧的情況。餘留芬告訴習近平,在縣鄉黨委支持下,他們聯合兩個相鄰的貧困村,組建聯村黨委,攜手抱團脫貧致富。村裏先後建起養殖場、火腿加工廠。
“你們生產的火腿叫什么名啊?”習近平問。“盤縣火腿。是與宣威火腿、金華火腿齊名的三大火腿。”餘留芬說。“那你們得提高一下知名度,我原來只知道那兩種火腿。今天提到了,也可以宣傳宣傳。”習近平笑著說。
習近平對貧困地區發展脫貧產業特別關心。當得知盤州還建有一個酒廠,1012戶村民入股,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習近平十分高興。他問:“你的叫什么酒?”“岩博酒。”餘留芬答。“白酒?多少度?價格怎么樣?”習近平繼續問。
“對,白酒。我們的價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餘留芬說。“我是問價格多少?”習近平追問。“我們只賣99元。”餘留芬說。“99元也不便宜了。不在於貴,太貴的酒反而不一定賣得好。”
“謝謝總書記指導,我們一定按您的指示去做。”“這是市場問題,要按市場來。不能我一說你就按30賣了。”會場上發出了一陣陣會心的笑聲。
餘留芬對報告中提出的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表示十分贊成。習近平問:30年,能吃“定心丸”了吧?習近平說,確定30年時間,是同我們實現強國目標的時間點相契合的。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們再研究新的土地政策。我們黨的土地政策是長期穩定的。
十九大代表餘留芬:大山深處裏的女書記
據媒體報道,“岩博好地方,公路繞村邊,水泥鋪廣場,山莊燒魚鮮……”這是岩博村村民在歌唱自己生活的村。可就在17年前,這裏還是另一番景象,很多村民人畜混居,糞水橫流,由於不通公路,遇到下雨天去趟縣城得走上一整天,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三分之一的老百姓沒過溫飽線,村集體還欠著外債。
如今,一棟棟白牆灰瓦的兩三層樓房十分耀眼,縱橫交錯的水泥硬化路通到各家各戶,一多半農戶買了汽車,村養殖、釀造、加工、運輸等特色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昔日的貧困村成了坐擁1600萬元村集體資產、人均年收入躍至8600元的全縣首富村,成了貴州高寒山區深處遠近聞名的富裕文明村。
而所有這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都與一個嫁進來的女人分不開,她就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農民女狀元、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淤泥鄉岩博村黨支部書記——餘留芬。
1
嫁給岩博村
報道稱,1969年出生的餘留芬,20歲就嫁到岩博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因丈夫常年在外工作,餘留芬每天除了照看家務就是種地。而岩博村土地裏的石頭多,不好種,也不好挖。嫁人之前,餘留芬一直讀書,幾乎沒種過莊稼,地頭活成了她最怕的事,日子過得很艱辛。
直到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又多了一項任務,那就是照看孩子。她不忍心把兩個孩子放在家裏,就一前一後把兩個孩子背到山上,下山的路很崎嶇,背上的背簍也壓得她直不起腰來。
有一年收洋芋時,兩個孩子不能同時背下山來,她無奈只能挖一個土坑把小兒子放到坑裏,跑著回家放下背簍和大兒子,再跑回去背小兒子回家,就這樣一來一回,一公裏多的路程變成了五六公裏。
生活的艱苦讓餘留芬發誓要換一種活法,“做村支書前我幹過項目,開過餐館、超市和照相館。上世紀90年代時,我們這邊很窮,照相機都沒人見過,當時我就買了一台照相機,每天滿村子地轉,給人拍照。哢嚓就是一張,一張照片可以賺5毛錢,一個月下來可以賺幾千塊錢,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雖然錢賺得比較快,但是也很辛苦。”
由於餘留芬敢想敢做,人勤快、頭腦又活,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日子也慢慢變得寬裕了起來,她家成了岩博村首先富起來的人家。2000年,岩博村的村支兩委多次找到她,希望她能出任岩博村的黨支部書記。
岩博村老支書說:“小妹啊,大家信任你,希望你帶領大家像你一樣致富,千萬別辜負了大家!”對當時的岩博村來說,村集體經濟為零,全村不通水、電,村民住的大多是土瓦房、茅草房,村裏到處都是豬屎塘,不僅環境差,而且與世隔絕。
面對如此重擔,餘留芬再三思考後,覺得自己既然嫁給了岩博村的人,那就是嫁給了岩博村,岩博村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有責任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2
走出致富路
報道稱,2001年初,32歲的餘留芬經推選走馬上任岩博村村支書。
同時,這也是岩博村發生重大改變的一年。而在當時,村裏很多人並不看好她,覺得一個女人能幹出什么大事業來,不少人冷眼旁觀,甚至還有人給她出難題。當地少數民族村寨中沒有女人當村支書的先例,有一次開村民大會,幾個不服氣的村民起哄把大會給“攪黃”了。
面對眼前的困難,餘留芬並沒有被嚇到,“別人越是這樣,自己越要幹得好。”如何拔掉這個山村裏的“窮根”?餘留芬說:“生活在這艱苦的山村裏,80%的老百姓出行困難,走不出去是制約我們發展的最大阻礙。”
在剛上任的第7天,她決定帶領大家修路,修路對岩博村的村民來說意義非凡,他們盼了幾輩人都沒能實現。說修路,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修路需要錢,還涉及征地、樹木、炸藥等問題。
一堆問題擺在餘留芬面前,她該何去何從?餘留芬回憶說:“當時村委開會決定村幹部先拿出一部分土地置換給被占用土地的村民,然後再到外出打工、條件相對好的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化緣’土地,拿來與被修路占用的土地進行置換,這樣最難的土地問題就算解決了。”
但是修路要用錢怎么辦?“當時做生意賺了一些錢,我就拿出了自己的4萬塊錢買鋼釺、大錘、洋鏟、水泥、沙子和炸藥,剩餘的還可以付一些工錢,石料我們可就地取材。”
就這樣,餘留芬同村民一同挖泥巴、掌鋼釺、掄大錘,完全看不出來是當年那個對農活不熟的女人。曆經3個多月的奮戰,一條4.5米寬、3.5公裏長的通組路終於修通了。後來在政府的支持下,岩博村又通了電和自來水。
“雖然路是修好了,但是還不能改變村民的實際生活困難。”餘留芬說,當時村裏沒有特殊的資源,她就想到了早已轉包出去的林場。贖回林場要23萬元,2002年時這對餘留芬來說是天文數字。
面度如此棘手的困難,與村委會幾經商議,最後餘留芬自己拿出4萬元,又借了5萬元,剩下的通過抵押貸款買下了這1480畝林場。贖回林場後,村民通過伐木賣給附近煤礦,不僅輕松還清了借款,還盈利幾十萬元。
伴隨岩博村的“第一桶金”,餘留芬趁熱打鐵,帶著村民調整產業結構,先後在村裏辦起了蔬菜大棚、肉牛養殖場、小雞孵化廠、藏龍山莊、岩博酒廠、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春雨養殖場、興農養殖專業合作社等。
如今,這些企業每年為岩博村創造超千萬元的產值,解決近百人的就業,給全村帶來數百萬元的純收入。由於帶領群眾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餘留芬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對此,她既感到很榮幸,又覺得責任重大,“在岩博村這17年,我和村裏的父老鄉親們一起艱苦奮鬥,現在只是初見成效。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不辜負大家的期望,為黨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網、十九大新聞中心、今日中國雜志社、央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