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九大】十九大助港優化經濟結構-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聚焦十九大 > 最新报道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助港優化經濟結構

2017-10-27
来源:香港商报

  楊孫西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味着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習近平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十九大報告還提到,「要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互利合作、制訂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期待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部署中獲取更大發展空間,發揮獨特優勢,繼續保持繁榮穩定。

  十九大報告專門用一個章節「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來論述經濟發展之道,其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最重要的兩部分內容。在經過了過去兩年的傳統產業去產能之后,未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將放到「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上來。我國將通過進一步「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來實現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促使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據悉,國家推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重點在於支持香港經濟結構轉型,但從更寬的視野看,是面對世界新格局,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輻射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重要支撐,全面提升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適應國際經濟秩序的調整。學者預測,大灣區將會成為重要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且這個區域比較廣闊,周邊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所以研發、生產、制造、行銷、再研發,這種回圈會得到比較快的進展。

  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眾所周知,香港土地空間狹小,要進行產業多元化有一定難度。作為外向型細小經濟體,貿易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香港九成以上的貿易是服務貿易。年輕一代更多地集中在一般性的商貿和物流領域,發展潜力有限,而且面臨珠三角城市的激烈競爭。業界人士認為,香港的一些傳統產業,經過轉型升級后,可轉移至大灣區內地城市。香港的未來在於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過程、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競爭中來。大灣區以及即將開通的廣深港高鐵,對珠三角構建「一小時生活圈」有極大幫助,關鍵在於落實「一地兩檢」。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十九大記者會上,回應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問題時表示,從經濟總量等方面考量,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經可與東京灣、三藩市等世界級大灣區比肩。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很重要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時是中國未來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何立峰指出,因為大灣區區域的經濟規模、經濟總量,背后隱喻的就是非常豐富的人才資源,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比較發達的交通網絡,與國內外經濟交往密切。粵港澳大灣區的落實,正好為香港提供一個絕佳契機和發展空間,讓香港在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同時,優化經濟結構,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發揮金融教育優勢

  事實上,在過去5年中,中國制造向高端化攀升的過程就一直在進行中。在家用電器、通信設備、安防設備、消費電子、虛擬經濟等眾多領域,中國的產品越來越占據產業鏈的高端。通過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發展的速度、品質,發展過程中的效率和公平,還有可持續方面,應該都會走在前列。

  近年來,香港制造業投資增速相對比較低,說明在轉型期確實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應該看到,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依然強大,教育科學實力在不斷增強,在世界城市的地位日見突出。香港各大學在培養高素質人才、吸引國際化人才方面有獨特優勢,應以香港優秀大學為基礎、以金融中心為依託,發展以創新為主導的新產業。香港年輕學生可利用大灣區的產業鏈基礎,以內地巨大的腹地市場大膽嘗試,從而有機會創出更多新興企業。

[责任编辑:许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