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校将携大量创新成果亮相高交会-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高交會2017 > 最新报道

深圳高校将携大量创新成果亮相高交会

2017-11-15
来源:南方日报

   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即将启幕。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之一,近些年,深圳高校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教授开展科研及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成果较为显著。借用高交会平台,高校将全面展示其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并“链接”市场、产业,为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创新驱动“蓄能”。记者14日从今年参展高交会的多个深圳高校获悉,相比往年,这些高校展示的科技成果将更紧贴科技前沿、更富有高科技含量,同时更接地气。

  展台预览

  既重高科技含量又“接地气”

  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建筑规划结合在一起会发生啥?有多用途可隐形的大中型飞鸟机器人究竟长啥样?柔性臂机器人除了可为飞机空中加油、维修外,还有哪些用途……如果想了解这些创新成果,可以关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展台。该校今年将携15个科技创新项目参展高交会,涉及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我们参展的都是方案比较成熟,转化的可行性比较高,背后科技团队实力强的项目。很多项目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同时兼具实用性。”该校科技处张秋涛老师说。

  深圳大学(下简称“深大”)今年共有71个项目参展,涉及智能安防、农业植保飞行器、3D快速打印、新型电池材料、便携式健康检测、健康云、智能机器人、新型节能环保材料、虚拟现实技术等领域。“相比往年,参展项目中科技含量更高的东西多了,而且也离实用、应用更近,更‘接地气’。”深大科技处负责人介绍,今年该校展示的智能安防、新型电池材料、医疗健康、无人机等项目比较有看点,这些项目属前沿技术研究,同时已“落地”开始产业化,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除此外,深大还将重点推介深大龙岗创新研究院孵化的10项产业化项目,同时向观众推出深大技术转化中心、深大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大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各具孵化特色的产业化基地。展示科技成果包括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高精度选择性光固化 (SLA)激光3D快速打印机、类石墨烯包覆氧化亚铜海洋防污材料、智能维检空中机器人等,体现该校“融入深圳、服务特区、着眼未来、贴近民生”的成果产业化之路。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有17个项目和16个理工类科研平台参展,新一代抗量子计算密码芯片、基于DLP技术的3D打印紫外光投影、冷链用纳米基可循环再用保温袋、用于检测摄像头广角成像质量的多面腔体装置等是其中的亮点项目。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将携基于自体皮肤干细胞的毛囊再生技术、10亿像素视频成像等四项创新项目参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携仿生攀爬式斜拉桥缆索检测机器人项目参展;南方科技大学也会携多项前沿科技成果参展高交会。

  高校心得

  看重高交会展示及“链接”作用

  不少深圳高校已多年参展高交会,对他们来说,高交会意味着什么?又会收获什么?

  “高交会是展示我们日益发展的科研团队和科技实力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高交会平台拉近科研人员与企业、投资人以及市场、产业的距离,给他们搭建互动、交流乃至合作的机会。”深大科技处负责人介绍,他们不会强调“交易额”,因为短短几天时间很难真正促成大交易。他们更希望通过高交会使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投资人等建立联系、沟通,搭建后续合作机会,“往年有不少这样的成功案例。”

  多个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表示,与企业参展高交会重视签约额不同,高校更看重高交会的展示以及与企业、市场“链接”的功能。“通过展示,让市场知道学校有怎样的科研实力、什么科研成果,可以开展什么样的科研合作。在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接下来的深度合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教师冯建光称,该校会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研发过程中一些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等。

  记者采访了解到,深圳高校积极参展高交会的原因包括向社会全面展示该校科研团队和科研实力及成果;与业界展开互动交流,了解市场状况及需求;与企业、市场“链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寻找与产业界合作机会,为更好的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创新驱动“蓄能”等。

  怎样让高校科研成果不躺着“睡大觉”,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是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今年高交会期间,深圳大学将携手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及政府机关、科技服务机构共同举办“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交流论坛,邀请来自深圳高校技术转移部门负责人和投融资专家与企业界人士共同探讨高校技术转移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专家观点

  高校可助深圳强化源头创新

  深圳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外界普遍认为,达成该目标,深圳必须强化创新源头供给,而高校是源头创新重要主体。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深圳高校通过加大机制体制创新,正在为深圳改变源头创新不足、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供重要推动和支撑。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刘剑洪的相关成果将在今年高交会深大展台展示。刘剑洪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本征方程石墨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2015年8月成立,在不到1年半的时间内实现了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锂电池等三个领域相关产品的生产,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与关注。这个由深大师生、3位国内外知名院士和部分科研机构研究成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实现了单层石墨烯的规模化稳定生产与应用,未来将在航空航天、海洋防污、柔性显示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

  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加深与区域合作等方式,深大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在落地转化。为支持学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深大制定了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仅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上调至70%,还为国家、省级重大创新项目予以最高1:1配套支持,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深大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井喷式”增长。2015年专利申请量提高50%,全省高校排名第四。2016年国际PCT专利申请量居全球教育机构前20名。

  近些年,深大不仅重视与单个企业的技术合作,更突出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目前,该校已与深圳南山、龙岗、坪山等多个区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平台,搭建教师科研团队与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对于深圳主导产业的创新力和贡献力。

  而南方科技大学也鼓励教职工创新创业,该校在中国高校率先将“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到校外从事科研转化工作”写入学校规章,还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一系列新机制让科研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其中该校生物系“80后”副教授贺建奎创办企业,带领科研团队历时3年艰苦攻关,自主研发用于临床的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仪,成为目前全球准确率最高、且唯一用于临床应用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大大降低了基因测序的成本。

  去年,南科大与诺贝尔奖得主格拉布斯教授共同建立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以培养诺贝尔奖级别的人才、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为目标,打造全国最重要的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基地以及一个开放式的世界顶级科研中心。

  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则组建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图灵奖得主霍普克罗夫特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等,突出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服务。

  “真正原创性的、革命性的创新都要回归第一原理。企业没那么长的耐心等待七八个月后的事情,但高校有可能做这件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张林认为,更多“聪明脑袋的聚集”,有利于高校发挥凝结核作用,带来基础性创新的可能,从而补上源头创新不足的短板。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