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編者按:去年12月,首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召開。回望過去一年,當時預測的趨勢已如期上演,智能制造的發展之快超乎想象,激蕩人心。2017年12月6日-8日,來自全球的頂尖專家、行業領軍人物將再次齊聚古都南京,啟迪“聚力、融合、創新、變革”的工業新時代,為人類描繪更加清晰美好的智造未來。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Fraunhofer)IPK研究所董事霍爾格_科爾教授(攝_胡瀟)
為此,我們采訪了坐落在南京江北新區的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相關專家——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Fraunhofer)IPK研究所董事霍爾格•科爾教授、江北新區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副總裁程雪垠先生,聽他們從不同視角講述全球制造業智能化的過程,解讀中德乃至世界“智”造業的發展狀況及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霍爾格•科爾教授也參加了首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並在大會論壇上發表了主題講演。
學德國,做中國
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
2011年,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並被列入國家戰略。無獨有偶,同為世界制造業大國的中國,也於2015年啟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中國制造2025》倡導“以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為根本途徑,在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的過程中,探索中國經驗,攜手各國打造現代工業文明,共創美好未來”。
如此背景之下,作為制造大省的江蘇緊跟國家的戰略規劃,積極發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其中,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成立便是這種轉型的重要成果之一。據悉,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是由南京江北新區主導,南京揚子國資集團、省市產業投資基金和產業資本成立的應用研究機構。
“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最大的特點,就是跟德國最大的應用技術研究院弗勞恩霍夫協會的工程設備與智能結構研究所(Fraunhofer IPK)進行合作。”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副總裁程雪垠的介紹讓我們對“中德”產生了好奇。
“弗勞恩霍夫協會是歐洲最大的科學研究機構,它是一個類似於德國科學院這樣級別的協會,它下面一共有69個研究所、2.4萬名科技人員。它的發展見證了德國自二戰以後在整個科技領域的飛躍發展,它曾反哺了很多的工業企業,比如西門子、寶馬、大眾,所以它在幫助德國工業實現創新競爭力方面很有經驗。”德國Fraunhofer IPK研究院董事霍爾格•科爾教授介紹,“兩年前,我們在江蘇南京與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展開了第一次討論,Fraunhofer IPK想要發揮的作用是,希望在未來五年內,能夠支持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戰略規劃及實施,使其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智能制造研究院。”
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之所以能夠落戶南京江北新區,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在其中發揮著重大作用。2015年3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訪問Fraunhofer IPK研究所,開啟了中德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合作之路;6月15日,時任江蘇省省長李學勇率代表團訪問Fraunhofer IPK研究所,並簽署了“工業4.0、服務與江蘇智能制造合作”諒解備忘錄;2016年4月11日,Fraunhofer IPK研究所董事霍爾格•科爾教授到訪南京並代表Fraunhofer IPK研究所與江北新區政府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草案);2016年6月,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在南京江北新區正式成立。
“德國的‘工業4.0’戰略,跟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是吻合的。但也有小的區別,德國工業4.0戰略更注重靈活性,側重於客戶的個性訂制產品的生產。而中國的‘2025戰略’側重於提高生產力,所以更注重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科爾教授分析,“兩國政府都希望更好地利用數字時代的技術,如物聯網,然後通過運用這些技術,把工廠內各種不同個體進行互聯,然後貫穿於整個從產品前端的設計、生產到客戶使用端的過程中。”
“我們之所以強調‘中德’合作的概念,是因為兩國的國家戰略非常吻合,中國在工業領域需要學習德國的地方很多,所以我們非常重視把德國的研發基地‘搬’到中國來。我們正在打造的應用與研究中心,未來會擔負著非常多的把德國的技術與中國的市場、中國的應用場景相結合的使命,這也是我們建立研究院的初衷。”程雪垠說,“雖然我們剛開始在學德國,但是我們真正要做的是中國自己的智能創新。”
立足江北,展望全球
助力江蘇乃至世界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個全球性課題,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所面臨的傳統制造業轉型更是迫在眉睫。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就是一家服務於制造業的高端企業,它又被稱為“生產者服務企業”,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進世界先進的有助於傳統制造企業升級的技術資源。
“中德兩國在經濟上都比較倚重於制造業的發展,未來一段時間,制造業將在兩國的GDP發展中占據較大比重。”根據在多國工作的經驗和全球化的視野,科爾預測,“在數字化的智能制造到來以前,希望兩國能夠抓住機會,更好地促進制造業的發展。”
將該研究院落戶在南京江北新區,是Fraunhofer IPK在考察了北京、上海、成都、青島的制造業發展現狀及需求之後做出的決定。除了因為江北新區是國家級新區之外,還因為江蘇具有發展高科技制造業的基礎,這點與德國的現狀有些類似。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幫助了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進行了智能化的改造,南瑞集團就是其中之一。科爾教授高興地說:“去年,我們和南瑞簽訂了一個戰略合作協議,經過一年的時間,我們與南瑞的合作已經有好幾個項目正在落地,進展非常順利。”
“我們為南瑞在國家電網立項的一個項目,用工業4.0柔性制造理念,打造智能電網產品的完整智能化車間,從而讓它更好地應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工的投入,減少產品的成本,通過數字化的改進,提升運營的速度。”程雪垠補充道。
南瑞這個項目動用了Fraunhofer IPK最強的專家,在信息化方面,在工廠布局方面,以及在流程的梳理方面,他們做的都是非常細致的基礎工作,然後在此之上用到了一些既可行又領先的技術,是沖著一個“示范線”的水平來做的。
除了南瑞,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還與大全集團、南鋼等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在“中德”的規劃中,他們不僅要為江蘇的制造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還致力於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制造企業提供先進服務。程雪垠堅信,“明年上半年,我們的展示中心、實訓中心和應用中心就會陸續開起來,到時候我們會走出江蘇”。
采訪過程中,科爾教授一直在強調,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這些戰略都是非常強調人的作用。智能制造不是提倡用機器代替人,也不是用人工智能代替人,而是提倡人與機器、與信息系統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