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創刊號。
時間的足跡,匯聚著前進的力量。
65年前,《香港商報》創刊,標誌著香港愛國宣傳力量開啟新篇章。
創報前人以非凡的智慧和毅力,篳路藍縷,為初生的報紙打下堅實基礎。
接棒的後人承先啟後,大膽革新,順應時勢,再創輝煌。
65年的歷程波濤起伏,走過荊棘,踏平崎嶇。
65年的經驗彌足珍貴,可貴的是不忘初心,薪火相傳,
一代又一代報人堅持愛國愛港,
貼近讀者,融入時代,融入社會,砥礪前行。記者 余江強
《香港商報》的創刊原訂於1952年10月10日出版,為避開雙十節,故順延一天改於10月11日正式創刊。當時的報價是一毫一份,出紙一大張。為《香港商報》撰寫發刊詞的是報壇泰斗李子誦。李老於發刊詞開宗明義地指出,「《香港商報》之為香港人報紙,工商界喉舌,已不問而知。簡言之,我們之宗旨,即在於『一切為香港人著想,一切為工商界服務』是也。……因而讀者所需要者,我們一定好好地替大家著想,而工商界所欲知、所欲言者,我們更願忠誠服務,不敢稍懈。」
為讀者為工商界服務
《香港商報》創刊號發刊詞續寫:「我們生為二十世紀之人,不能不承認國際間有無相通、和氣生財的道理,我們生為二十世紀之人,尤不能不認識經濟對社會民生之重要,大而國計民生,小而柴米油鹽,何者不與時事有關,與經濟有關?焉能不倍加注意?何況本報既在處處為香港人著想,處處為工商界服務,我們就務求一本在商言商之立場,就時事、經濟以及工商動態諸方面詳加報道,至所載言論文字,則力求簡明活潑,生動有趣;益以社會新聞、長篇小說,都能多彩多姿,圖文並茂。讀者得此,不但可悟生財之道,大展鴻圖,且可益智怡情,不亦快哉!」
《香港商報》行情表有助兩地工商界了解業內消息。
發刊詞最後重申,《香港商報》的宗旨,就在於做到真誠無欺四字。「我們願以確實的消息,真誠的言論,為廣大的讀者著想,為廣大的工商界服務。」
《香港商報》的報頭,是集書法家葉恭綽的字帖組成,初時是四個字等大直排,後來把「香港」兩字縮小橫排於「商報」之上,就是現在的報頭。
《香港商報》是承接《標準百貨金融行情》而面世,當然少不了財經消息。頭版為經濟和國際消息,第四版為港聞與體育,二、三版為副刊及娛樂消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讀者對象是小市民和商販。
白色恐怖激起愛國宣傳力量
50年代初,新中國政權剛建,香港英國殖民政府對愛國進步力量異常害怕,實行白色恐怖,動輒誣告、拘捕,甚至遞解愛國人士出境。在這場白色恐怖下,《香港商報》順勢誕生。
1951年冬,九龍城東頭村木屋區發生大火,焚燒4小時,毀木屋4000間,2死9傷,災民人數達1萬人。1952年3月1日,廣東省、廣州市的人民團體要到香港來慰問災民,港英政府不批准。在尖沙咀火車站迎候的上萬人群,接不到慰問團之後,雖然陸續散去,但部分人群在彌敦道與佐敦道口以警車撞傷路人為由,攻擊警車,引發騷亂,警方開槍及用催淚彈驅散人群,有工人中彈死亡,10餘人受傷。
由此,愛國報章把矛頭指向港英政府。在1952年3月24日,三份愛國報紙:《大公報》、《新晚報》、《文匯報》被港英控告文字具「煽動性」,違反煽動條例。《大公報》更被判自5月6日起停刊6個月,《大公報》社長費彝民和《文匯報》總編輯李子誦被捕。後經北京交涉,港英始宣布撤銷封閉令和逮捕令,最終《大公報》只停刊了12天。
一批愛國報人恐港英政府封殺言論,愛國力量再沒有發聲的喉舌了,遂萌生創辦一份新報之念。在當時嚴峻的形勢下,要註冊辦一家新的報紙不可能,適值《經濟導報》出版的《標準百貨金融行情》停刊,它在香港政府註冊時繳納的3000元註冊費,便挪用為《香港商報》的註冊費,在《行情》任編輯的李少逸(李少雄)也轉任《香港商報》的經理。結果港英的出版關卡還是順利闖過了。
《香港商報》的創辦使命是準備繼承《大公報》、《文匯報》,故此淡化左派立場,要辦成一個比較灰色的報紙,吸引更多讀者,保存愛國宣傳力量。
前世今生溝通兩地經濟搭橋
佛家有前世今生之說,《香港商報》的前世,是《標準百貨金融行情》。它是一份八開四版的日刊,於1948年7月在香港創刊、1952年9月停刊。
《標準百貨金融行情》是由香港歷史上最悠久的財經媒體《經濟導報》開辦。《經濟導報》可是大有來頭,它是著名經濟學家、周恩來總理的經濟顧問許滌新,於戰後1947年在港創辦,由香港一批經濟記者私人入股,加上一些工商業者集資創辦的同人刊物,是香港最早的親共產黨的報刊之一。老一代導報人,對異族入侵、民族苦難有切身體會,希望能用自己的職業生涯,為國家擺脫貧弱做一些實事,所以能頂著各種壓力和克服各種困難,把周刊堅持辦了下來。
在中國大陸解放前夕,解放軍長驅南下,內地大城市相繼解放。1949年,大陸解放後,《經濟導報》的主要人員都回內地當官,許滌新當上全國工商業管理局第一任局長。留下來的陳陌軍做總編輯,陳展模任經理。
大陸新的政權雖然建立起來,但對外經濟聯繫卻是隔閡的,特別是華南地區、與香港毗鄰的廣州,人與物的交流頻密,但對香港市場和商品情況卻十分陌生,《標準百貨金融行情》遂應運而生,頭版是香港市場上金融和商業動態的報道,其餘三版則是金融貨幣和各類商品的每日行情。後來,這份《行情》成為了華南(廣州)海關對外進口商品徵收進口稅的依據。特別是抗美援朝、聯合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期間,華南口岸是中國對外的主要物流通道,這份《行情》所起的作用就更加不言而喻。為了同樣的需要,《導報》在1950年3月又在廣州辦了一份同類性質的《廣州標準行情》。這兩份《行情》在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後,在1952年9月(當時正值大陸進行「三反」「五反」運動期間)停刊了。
「溝通兩地、經濟搭橋」,前世的DNA在今天的《香港商報》仍起著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
創報群英任勞任怨克盡本分
報慶七周年紀念,員工表演節目。
《香港商報》創刊時的負責人,也是《經濟導報》的負責人陳陌軍和陳展模,而總編輯是由《大公報》來的張學孔,同時由《大公報》來的有采訪主任余安本,副刊主任(後來任編輯主任)則為從《文匯報》來的李沙威,經理部則由吳子安和李少雄負責,李少雄同時是《標準行情》的註冊人,因此也成為《香港商報》的督印人。
反串演出維肖維妙。
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來自《經濟導報》的同事,有謝泉、劉兆基、李勁、彭粵盛、幸振基、林南嶽、湯文懷、鮑寶雪、霍洪、崔湘清、李偉、龍克明及邱澄等;來自《大公報》有黎草田、胡義昌等;來自《文匯報》有張初、楊藝等;來自上海文匯報的字房領班有陳熙林、潘宗清;來自印務工會有陳海逊、潘亨、劉聯光、蘇國榮、駱才;來自勞工子弟學校有黃國華、盧煥球等,他們各司其職,在不同崗位各自發揮自己的力量。
能成為報社一分子,每位員工都深感自豪。
此外,許燊、沈啟林、黎桂枝、蔡慕貞、湯詠瑩、李欽漢、李佩珍、楊家梅、汪雲、黃開诚、鄧子晨等人在創報不久,也陸續加入采編部。
《香港商報》初創時,人手不多,但同事們絕大多數是年輕人,朝氣蓬勃,大家都抱著愛國心,不計較薪酬低,工時長,無假期,任勞任怨,克盡本分,為的是要幹好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