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9日,中英于北京签署《中英聯合聲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趙紫陽和时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聯合聲明》上签字,当时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及国家主席李先念等也见证了签字仪式。
《中英聯合聲明》是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問題共同發表的一份聲明,全球關注。
這份聲明指出: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英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作為本港一間有擔當、有分量的媒體,
《香港商報》全程直擊了《中英聯合聲明》從無到有、跌宕起伏的過程。記者 鍾俠
投石問路
一再試探九七期限
中國於1978年4月,召開新時期第一次中共中央港澳工作會議。同年12月,新中國成立后正式訪港的第一位部級官員、對外貿易部部長李強,在總督府午宴上邀請港督麥理浩訪京。當時,英國政府正準備就香港「九七前途」與中方進行交涉,中國外貿部長向港督發出邀請,確實是個絕不能錯過的天賜良機。
1979年3月24日,港督麥理浩踏上訪京旅途。按照英國外交部安排,麥理浩向中國提出了延長新界土地租期的技術性問題,想以此揣摩中國政府對香港前途問題的態度。
3月29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會見麥理浩時,直接談及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態度——不要幻想中方會改變對香港問題的一貫立場,并提醒英方要高度重視中國政府在台灣、澳門,當然包括香港問題「制度不變」的新思維,明確指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問題本身不能討論。」對於麥理浩的投石問路,以及鄧小平的斬釘截鐵,《香港商報》於1979年3月24日、3月30日也作了詳盡報道。
在「鄧麥會」半年后,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囑當時的英駐華大使柯利達向中國遞交備忘錄,繼續想藉新界土地契約問題給中國政府設置陷阱,達致模糊「九七期限」之目的。
在得到中國方面明確答覆后,英政府不敢再輕舉妄動。從1979年到1982年9月中英談判正式開始,戴卓爾夫人足足準備了三年,設置了一個又一個障礙,不斷以舊時強迫締結的條約和文字游戲逼迫中國政府讓步,同時也開始在試探中漸漸無奈地調整了解決香港問題的策略。
在中英历时七百多天的谈判过程中,《香港商报》都全程直击报道,让香港市民获得第一手资讯。
高手過招
鄧小平提一國兩制
1982年9月22日,戴卓爾夫人訪華,拉開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9月24日,她與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的閉門會談比預定的一個半小時多出50分鐘,雙方針鋒相對、招數迭出。
會談中,鄧小平明確表示談判的前提,是中國於1997年收回香港。「中方保證1997年之后,香港現行制度50年不變。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波動,中國將被迫重新考慮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麼中國政府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作出決策。」其間,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令后來雙方談判進展更為順利。
戴卓爾夫人跪倒大會堂
當時會談結束后,神色凝重的戴卓爾夫人步出人民大會堂門外時,不慎踏空跪倒在階級上,這個動作即時被媒體鏡頭捕捉,并稱之為「英國的倒下」,街談巷議更說她遇上了「真正的對手」。
這次被鄧小平稱為「定調子」的中英領導人會談,確立了四點構思:一、中國決心按照「一國兩制」設想,於1997年收回整個香港地區,主權問題不容談判;二、希望中英合作實現平穩過渡;三、萬一談不成,中方將單獨采取行動;四、如出現波動,將采取非和平方式提前收回香港。
談判分兩階段進行
根據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1982年10月起,中國外交部長章文晉與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就香港問題開始秘密會談。
中英談判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2年9月戴卓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第一輪至第七輪談判的中方代表團團長是外交部副部長姚廣,英方代表團團長是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雙方就香港主權原則問題進行商談。第二階段從1983年7月12日到1984年9月,談判從第八輪會談開始,雙方同時更換代表團團長,中方以外交部長助理周南代替姚廣,英方則以新任駐華大使伊文思取代柯利達,時任港督尤德作為英代表團成員全程參加會談。
1984年9月18日,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終於結束,雙方代表團團長周南和伊文思於9月26日在北京草簽了《聯合聲明》,敲定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定英國在1997年7月1日歸還香港給中國。
1984年12月19日17時30分,是世人最為關注的一個時刻︰《中英聯合聲明》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簽署,中國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用當時著名的中國產台式鋼筆,鄭重地在聲明上簽字蓋章。鄧小平、李先念等領導也出席簽字儀式,國務委員兼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姬鵬飛、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吳學謙和有關部門負責人、英國外交大臣賀維等官員,也見證了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15分鐘簽字儀式。
之后,戴卓爾夫人發表致辭說,《中英聯合聲明》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用以解決兩國爭端問題,這將是一件值得高興和驕傲的事。鄧小平高興地走到她面前舉起香檳酒,祝賀香港回歸進入倒計時。
在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期间,本报除紧贴相关消息外,还走访各界作全方位报道。
直擊簽約記者如上寶貴一課
由戴卓爾夫人首次訪華開始,《香港商報》與本港其他主流傳媒都全程投入「香港前途」這一重大采訪中,北上采訪成為采訪部記者的重要任務,也培養了不少身經百戰的資深記者,如今不少人已在本港及外地媒體擔當重要職務。
首位北上采訪的《香港商報》記者,是當年港聞部副主任吳水生。吳水生人稱「水哥」,后曾任《香港商報》副總經理。退休多年后,剛於今年10月底仙游。在其靈堂之上,老行家們還憶起幾十年前北上采訪的趣事,真是記憶猶新。
中英第一轮会谈假北京的台机厂举行,右方为中方代表团,团长为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姚广,左方为英方代表团,团长为时任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是次由时任本报港闻部副主任吴水生(箭咀指示者)做现场采访报道。摄 卢少明
當年,少明身為《晶報》年輕記者,於北京采訪期間,經常與水哥同住一房,之后,也加盟了《香港商報》。回憶起當年在京經歷,的確是個磨練的好機會。
猶記得當年赴京采訪戴卓爾夫人訪華的本港傳媒人,大多是平生首次前往首都北京及首次采訪外國領導人訪華,因此不懂外交禮節,全靠陪同的全國記協人員協助,渡過一次又一次難關。少明記憶最深刻的是,欲在頤和園長廊拍攝戴卓爾夫人游園鏡頭,不知不覺站近了「女貴賓」,即時被中方隨行保安攔截,好在對方未有大動作,僅快速地靠近,肩膀貼着少明胸口抖了一下,幸好后面有牆壁頂着,否則一定跌得少明「四腳朝天」。
全程采訪16小時
30多年前,在京將采訪消息發回香港,并非如今天用手機及電腦即可第一時間發稿及圖片。當年發稿,少明是寫好稿后打長途電話向報館「讀稿」;當年在北京,從酒店打長途回港要「有排等」,頂着肚餓等報料是常事。至於發圖片,是經冲曬菲林及印好黑白相片后,送往郵電局掃描發往香港;在港經大東電報局收件,收到的不是相片,是一幅大底片,再經曬相后方可使用。
1984年12月19日,是《中英聯合聲明》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簽署的大日子。當日,所有行家早上6時許便要集合出發,香港傳媒更獲厚待,事前可獲負責簽字的總理趙紫陽短暫見面。記得趙一口濃重川音,在場香港行家錄音后,無人聽懂他的短暫講話;幸好在簽約后的國宴上,陪同香港行家的港澳辦官員容康為大家逐句「翻譯」。當日,在人民大會堂內外經歷多場采訪,少明記得發完所有稿件已是深夜11時多,才聞「肚子咕咕作響」。這一天做足16小時,至今難忘。記者盧少明
記一次「公開」泄密
中英談判期間,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李菊生和港督尤德都是談判代表。中英雙方曾有協議,強調會談內容要保密、不得外泄,豈料每次會后,某報的評論和報道都很準確詳盡,中方對此頗有意見,尤德回應稱「他們很聰明,讓他們猜中了」!
有次,尤德由京返港,某報林老闆循例去見他。尤德說:「對不起,今晚我有應酬,你拿回去看吧!」說罷,他就把整份會談紀錄交給對方。林寫社評時,為省工夫把關鍵一段剪下來照登無誤。
第二天,中方代表發現,如獲至寶,「連標點符號也一樣,證據確鑿,不容抵賴!」事實上,有關是輪會談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機密,只關乎國泰航空而已。
會談開始,英方就提國泰航空問題,指國泰一年生意幾十億,這問題應先談,有定案才好。中方代表暗地里笑笑,原來英國人對錢也這麼緊張!這也的確不是小事,只要中方說一聲「好吧!香港回歸后,航空權也交還我們吧!」只要這麼一句,國泰航空就難以為繼了。惟中國人畢竟有大氣量,笑笑說:「一向是怎樣做,以后繼續做吧。」英方代表聽了,驚喜不已,連忙說:「這樣不好,我們兩份,一齊做吧!」會后,匯豐立即把他們持有的國泰股份轉售中信泰富。
隨即,李菊生找到《香港商報》等參加小規模吹風會。從這次近乎笑料、「公開」泄密的吹風會,人們或多或少領會到中英雙方都有包容、互讓互諒的精神。但李菊生亦明確表示,在涉及香港主權、治權問題上,就不能互讓互諒了!記者余江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