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创刊65周年】往事毋忘 八七股災-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创刊65周年】往事毋忘 八七股災

2017-11-29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的中心,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企業來港上市。近月港股大旺,恒生指數更曾冲破三萬點的十年新高。然而,今日的繁榮強盛,和往日在挫折中積累的經驗密不可分。1987年的股災,對本港股票市場的發展可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往事值得回首,今天讓我們一同隨《香港商報》回首「87股災」,看看那些年的那些事、那些人!

  記者李映萱 攝 張穎胤

  股災前夕

  經濟地產欣欣向榮

  1980年代初,由於銀行利率長期處於低水平,海外財團對香港房地產市場充滿興趣,市場亦有不少大型收購合併案例,以及外圍股市表現理想,一度令港股市場的投資者充滿信心。

  1985年1月22日,李嘉誠透過和記黃埔,以29.05億元向英資置地公司收購港燈34.6%的股權。同年2月,包玉剛參與會德豐收購,并成功獲得會德豐的控制權。這兩宗大交易,一度讓市場情緒高漲,恒指更一度攀升至4年以來最高紀錄。

  1986年7月下旬,港股市場開始發力,大市急升。受到本地投資者及海外機構買盤推動,至1986年9月24日,恒指首次突破2000點大關,到了1986年年底,恒指更冲至2568.30點高位。此中,地產股表現良好,股價普遍飆升逾50%。

  長江集資添市場信心

  踏入1987年,香港經濟表現十分理想,地產行業也欣欣向榮,出口與轉口表現強勁。同時,香港銀行公會還宣布降低存款利率,在種種利好因素的支撐下,恒指勢如破竹,屢創新高。

  同年9月14日,李嘉誠建立的長江實業集團,宣布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集資計劃,旗下4間公司: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嘉宏國際及香港電燈,共集資103億元,抽取市場大量資金,而市場視為信心的表現。然而,約1個月后便發生股災,因供股計劃有不可抗力條款,不可撤回供股計劃,市場驚覺李氏眼光獨到。自此之后,每當大財團出現集資計劃時,都會惹來市場對大市見頂的揣測。

  1987年10月1日,恒指收報3949.73點,比去年同期攀升54%,10月2日,港股成交額高達54.07億元,再一次突破歷史紀錄。

  黑色星期一

  港股停市道指急跌

1987年10月26日,港股经停市4天后,复市即暴泻逾千一点,《香港商报》即走访财政司及学者专家作深入报道分析大跌市原因及应对方案。

  由於德國宣稱不再維持與美國一致的貨幣政策,美國威脅讓美元在國際市場自由浮動,同時將銀行利率提高一整個百分點。這一舉動,觸發美國紐約證券市場上沽空浪潮,同時讓全球股市受到影響。

  1987年10月16日,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幅下跌,全球股市也受到冲擊,當日港股一度下跌逾100點,資料顯示,當日中午跌勢十分凌厲,大多投資者當時都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何事,不過到了午后大市便開始反彈。翻看當時的報道,市場專業人士普遍認為,中午的回調只是市場技術性調整,紛稱繼續看好后市。

  承接10月16日美股收市,港股於10月19日開市正是災難來臨,那天剛好是周一。港股市場也遭遇排山倒海式的沽出。開市短短15分鐘,恒指就下跌120點,到了午市收市,恒指收報3547.90點,半日下跌了235點。到了午后重新開市,短短一小時恒指又跌180點。不少大藍籌都只有賣家沒有買家,股民無從沽貨,市場極度悲觀。最后,恒指收報3362.39點,下跌11.1%,恒指期貨包括現月與遠期都全部跌停板。同日,美股市場也一片哀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508點或22.6%,

  時至今日,只要經歷過「87股災」的人,只要回憶起10月19日那一天(星期一)都無不感慨唏噓,這一個黑色星期一真的過得很漫長。

  停市4日期貨受累

  10月20日清晨,香港聯交所主席李福兆諮詢了財政司、金融司及證監專員后,宣布10月20日至23日股市及期市停市四天,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收。

  由於股市的崩潰讓不少期貨基金無法履行責任,直接威脅到了香港期貨保證公司。資料顯示,當時期貨保證公司只有1500萬元的資金,但卻要承擔市場數以十億元計的擔保責任。

  在港股重開前夕,也就是10月25日,港府與期貨市場高層舉行會議。會議最后決定由港府外匯基金及多家金融機構聯合出資20億元,挽救香港期貨保證公司,港府從股票及期貨交易中徵費償還。同日,期交所主席湛佑森及副主席李福兆雙雙辭職。

  股市重開沽盤涌現

  10月26日星期一,港股在11時開市,奇迹沒有出現,沽盤如排山倒海般接踵而至,15分鐘后,恒指已跌逾650點,全日合計下跌1120.7點,跌幅高達33.33%,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單日跌幅;期指更下跌1554點,以每點50元計,每張期指虧損7.77萬元,導致很多期指好倉持有者無法履行合約。以8萬張未平倉合約計,共62億元,遠超保證公司的承受能力。

  10月26日傍晚,當聯交所召開記者會解釋停市決定時,一名澳洲記者質疑停市跟李福兆私人利益有關系,而該決定可是合法的?李福兆即時勃然大怒,以食指直指向該名記者,更以拳頭敲擊齘面,要求該名記者道歉,李福兆說:「這是惡意誹謗。……講出你的姓名,我要我的律師紀錄下來。……我現在就給你一張告票。……控告他,帶他到警署去,把他送到警署去。」期間,聯交所高層職員曾勸喻李福兆冷靜惟不果,一眾記者於是把該名澳洲記者拖離會議室,記者會在一片喧吵聲中結束。

  恒指災后累跌52.5%

  同年年底,聯交所改選,李福兆只任副主席。1988年1月2日,李福兆被廉政公署拘捕,指控李福兆身為聯交所主席時,在審核公司上市過程中,非法收受新上市公司配售的股份,從中獲利,結果被判罪名成立,入獄4年。

  10月股災后,恒指輾轉下跌至12月7日的1876.18點,由10月1日3949.73點計,共下跌52.5%,在年底也僅僅攀升至2300點水平。

  痛定思痛股災后成立證監會

10月26日复市当天傍晚,联交所召开记者会,李福兆在会上跟澳洲记者针锋相对,本报图文并茂报道当时情况,以及当天复市后的“股市狂潮”图辑。

88年1月2日,李福兆、辛汉权及曾德雄疑涉联交所公司上市事宜,被廉署拘捕。

87股灾,港府与金融机构联手救市,协助港股及期市渡难关。

  87股災發生后,當時的港英政府痛定思痛,港督衛奕信委任以英國米蘭銀行總裁戴維森(Ian Hay Davison)為首的6名專家組成檢討委員會,對香港的證券業進行全面檢討。翌年5月,委員會完成了一份400多頁的報告,對香港證券和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全面系統的改革建議,這便是著名的《戴維森報告書》。

  當中戴維森就香港證券市場作出考察,提出建議包括要改革聯交所,成立法定監管機構「證監會」,撰寫全新的證券法例,推動成立中央結算等。1988年5月,港英政府采納了《戴維森報告書》中大部分內容,并為香港金融規管規劃出了藍圖,成立了證監會。

  此外,新的證券法例在1989年落實后,政府并成立「證券業檢討委員會」進行調查,以避免重現1987年10月股災時的混亂情况。因應委員會的建議,政府通過訂立《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條例》,於1989年5月成立證監會。

  為進一步提高證券市場的監管水平和配合市場需要,政府亦分別於1988年和1991年制訂了《證券(披露權益)條例》和《證券(內幕交易)條例》,增加市場的透明度及遏止不公平的交易。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