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金融風暴期間,港元被大鱷狙擊,港府決定動用外匯基金入市吸納港股及期指,由此展開為期兩星期的「官鱷大戰」。
《香港商報》創刊65年以來,香港經濟總體蒸蒸日上,惟其間仍面對多番起跌。其中,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兩度令香港經濟錄得負增長。不過,「柳暗花明又一村」,每逢危機過后,香港股市樓市總會絕地翻身、再創高峰。作為香港主流財經傳媒,《香港商報》是一個極好的見證者、記錄者。記者 鄺偉軒 攝 張穎胤
狙擊港元 港府正面交鋒大鱷
1990年代初,香港前途問題塵埃落定、昂首步向回歸祖國,市民逐步走出信心陰霾,股市樓市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但在繁榮背后,卻埋下金融危機的種子。1995年至1997年期間,股市炒風熾熱之餘,通宵排隊認購樓花的情况再度出現,這是自1970年代以來從未見過的。
歡呼聲往往在股災前夕響起。正當全城慶祝香港盛大回歸祖國之際,1997年7月2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放弃固定匯率、改用浮動匯率機制后,泰銖即遭到炒家狙擊,匯率單日急瀉17%,為亞洲金融風暴揭開序幕。
金融危機迅速擴散,炒家其后轉為狙擊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尼,甚至波及當時銀行體系尚算穩健的香港與台灣。1997年10月20日,炒家在香港、紐約及倫敦大舉沽出港元,企圖迫使港元與美元脫恥。1997年10月23日,香港銀行同業拆息抽升至280厘,港股隨后連續暴瀉,在短短4天恒指已跌去三分之一。
大幅加息股樓急跌
在銀行同業拆息抽升下,港府被迫大幅加息,導致香港股市樓市急跌,香港經濟隨之陷入衰退。1998年首季,香港經濟錄得2.8%負增長,為自1983年港元信心危機后,首次錄得負增長。
對冲基金看準港府致力捍衛聯繫匯率,自1997年11月起,持續在股市、匯市及期市「聯動操作」,先大量「沽港元、買美元」,并沽空港元期貨,同時狂沽港股現貨及沽售期指獲利。1998年8月5日,炒家趁美股及日圓匯率重挫下,再度狙擊港元;恒生指數亦受到拖累,一度於當月13日,低見6544點。
大鱷在市場興風作浪,迫使港府正面與之交鋒,展開為期兩周的「官鱷大戰」。1998年8月14日,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當天早上召開緊急會議后,史無前例地動用外匯基金入市吸納港股及期指,阻止炒家交叉在股市、期市及匯市獲利。經此一役,港府成功擊退炒家。
銀行同業拆息狂扯高,引起散戶恐慌拋售港股,在1997年10月23日,港股單日跌逾千二點。
亞洲金融風暴引發各重要事件
●1997年7月2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放弃固定匯率、改用浮動匯率機制,泰銖隨即急瀉,為亞洲金融風暴揭開序幕。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弃捍衛當地貨幣令吉后,炒家轉而狙擊新加坡元。
●1997年10月23日,炒家將重心轉移香港,恒指於當天大跌1211點;及至10月26日,更大跌1621點,跌穿9000點大關。
●1997年11月,韓國發生金融風暴,韓國政府於11月21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援助。
●1998年2月11日,印尼金融風暴愈演愈烈,當地政府宣布印尼盾放弃與美元挂恥,事件導致東南亞貨幣再起波瀾,兌美元再度大跌。
●1998年8月5日,炒家趁美股及日圓匯率重挫下,再度狙擊港元。恒生指數亦受到拖累,一度於當月13日,低見6544點。
●1998年8月14日,香港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當天早上召開緊急會議后,史無前例地動用外匯基金入市吸納港股及期指,擊退炒家。
雷曼破產令全球經濟元氣大傷。
泡沫爆破 次按風暴席卷英美
「官鱷大戰」期間,港府共投入1200億元(港元,下同)買入藍籌股。由於該等股票數量及金額龐大,港府最后決定將總額的六分之一,重新打包成單位信託基金(后稱為盈富基金(2800)),於1999年10月公開發售。雖然經歷亞洲金融危機,但經港府堅決入市捍衛聯繫匯率,讓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長久維持。
及后,香港金融業經歷了接近10年的平靜,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再起風雲。由2003年至2008年期間,全球經濟及金融業經歷了繁榮,但同時催生資產泡沫,為2007年的次按危機,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埋下伏筆。
2007年1月,豐控股(005)首次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增加準備金額,同時警告可能再度增大相關撥備,為全球的次按危機拉開序幕。及至2007年底前,英美多家銀行亦相繼卷入次級信貸風暴,引發流動性收緊的問題。雖然美國聯儲局當年開始減息周期,試圖向市場釋出流動性,但收效不大。
受謠言影響,東亞銀行港九各分行都出現提款人龍,最後時任特首曾蔭權發聲指東亞財政穩健,香港首富李嘉誠也開聲表示支持,令事件告一段落。
雷曼倒閉 觸發全球金融海嘯
2007年9月,英國第五大信貸銀行North-ern Rock受累次按危機影響其資本水平,觸發擠提,導致英倫銀行出手注資,事件才告平息。美國方面,房利美(Fannie Mae)及房地美(Freddie Mac)一度瀕臨破產,最終雙雙被美國政府接管。
美國引發次按危機本與香港沒有多大關聯,但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大量向散戶發行以CDO(抵押債務證券)打包的迷你債券(下稱:迷債),則為香港銀行業埋下計時炸彈。迷你債券并非「債券」,卻是以信貸違約掉期(CDS)為標之衍生金融工具,屬高風險投資產品。
迷債苦主上街示威
CDS原本在部分地區禁止售予非機構投資者,但在亞洲不少地區的銀行,卻有代為銷售相關產品予零售客戶。在2002年至2003年期間,雷曼兄弟率先到香港,向零售客戶發行迷債。在銷售迷債的過程中,不少銀行以「保本」為名,向零售投資者推銷,致他們誤以為迷債屬低風險產品,即使面對龐大違約風險也不自知。
2008年9月15日是金融海嘯觸發之日。早於當年7月至8月期間,雷曼兄弟已被傳出陷入財困,及至9月中旬,當美國聯儲局表明不會拯救雷曼兄弟后,雷曼兄弟於9月15日,宣布根據美國破產保護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在其倒閉后,由該行發行的迷債即時變成廢紙,不少投資者因而傾家蕩產。為追討損失,香港有近4萬多名投資者成苦主,上街示威,要求賠償及取回投資。
流言四起東亞擠提
一石激起千層浪,環球股市隨即急跌,全球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緊張。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后,港股在短短1個月間,由9月上旬約20000點水平,跌至10月最低的10676點。
在金融體系出現信心危機下,流言四起。同年9月22日前后,有謠言指,東亞銀行(023)因涉及雷曼債券及AIG投資失利,出現財困及即將被香港政府接管,謠言導致兩天后、即9月24日,大批存戶到東亞提取款項,事后待東亞管理層、金管局、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及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澄清后,事件才告平息。
金融海嘯引發各重要事件
●2007年1月,匯豐控股(005)首次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增加準備金額,同時警告可能再度增大相關撥備,為全球的次按危機拉開序幕。
●2007年9月,英國第五大信貸銀行Northern Rock 受累次按危機影響其資本水平,觸發擠提,事件導致英倫銀行出手注資。
●2008年9月15日,美國聯儲局表明不會拯救雷曼兄弟以后,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事件即觸發金融海嘯直卷全球。
●2008年9月24日,有傳言指,東亞銀行(023)被傳陷入財困及即將被政府接管,事件觸發擠提,事件待政府澄清后方才平息。
●2008年10月3日,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啟動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
雷曼苦主不平則鳴。
●2008年10月17日,香港銀行公會宣布,所有涉及雷曼迷債的香港銀行同意接受特區政府的建議,回購所有迷債。
●2008年12月16日,美國聯儲局再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介乎0至0.25厘的區間,全球開啟量化寬松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