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互聯”擎起“惠山智造”-香港商報

“萬物互聯”擎起“惠山智造”

2017-12-04
來源:新華日報

  無錫惠山區,蘇南鄉鎮企業的發源地之一,也是無錫的工業強區。325 平方公里轄區內,集聚8000 多家工業企業。在無錫創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的進程中,惠山區以物聯網推動傳統工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服務化,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一面旗帜。

“機器換人”,延伸產業鏈

  美國密歇根,某世界知名汽車生產企業,一套來自中國的“汽車裝配線智能維保系統”正在嚴密注視着生產線上的一舉一動。人、機、料、產品,各種對象的實時映射數據通過智能傳感器發送到遠程診斷云平台,卡殼點、風險點都逃不過機器的眼睛。

  這套國際領先的汽車裝配智能維保系統,是惠山區的天奇自動化工

程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貢獻的一個顛覆性產品。“生產線平均每50秒就要生產一台汽車,任何環節出現問題,損失不可估量。”天奇技術中心主任郭大宏介紹,這套系統運用物聯網技術,可以為汽車生產企業節約六七成備件成本,增加1%的設備開機率,同時減少近五成人工成本。

  從設備制造商轉型設備服務商,惠山區一批企業正在利用物聯網將產業鏈不斷延展。惠山區副區長曹文彬介紹,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術的逐步推廣應用,使當地一些制造企業開始享受“機器紅利“,並向外界展示出智能制造的廣闊前景。無錫中車時代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由中車株洲所聯合華科大無錫研究院共同創立。該公司今年成功研發全國首套風電葉片機器人智能磨拋系統,一舉將葉片加工效率提升5 倍、油漆附着力提升2 倍、材料損耗下降50%、環境粉塵減少90%。成立不到一年,公司產值突破5000萬元。

“一鎮一院”,驅動創新鏈

  離地4 米高的立體倉庫,如何不用或少用人力,把輪胎碼上去?這個物流業的難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着無錫中鼎物流。去年底,企業和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共同建立“工業物流與機器人智能裝備聯合研發中心”,研發出針對輪胎輸送的機器人。今年7 月,首批“輪胎機器人”啟程運往中鼎在泰國的工廠,預計將為企業带來800萬元的產值。

  企業要提升,最缺的是技術,如何帮助這些“螞蟻兵團”轉型升級?惠山區科技局局長虞潔介紹,圍繞當地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該區引入一批具有學科優勢的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把院士、教授請到企業“家門口”。近年來,先后有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大產業研究院落戶惠山區,“一鎮一院一產業”的產學研無縫對接模式在惠山基本全覆蓋。東北大學教授劉相華與廣潤金屬有限公司合作,解決加熱爐改造中的技術難題,讓企業一年節約成本600多萬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無錫研究院,帮助無錫燁隆精密機械開發全套自動化檢測系統,填補人工檢測的短板,為企業節約成本1000多萬元。

“人機共融”,提升價值鏈

  從鄉鎮企業時代的“惠山制造”到“萬物互聯”時代的“惠山智造”,惠山打造了一個以“物聯網+”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成功樣本。截至去年底,惠山六成規模以上企業應用數字化智能設備。得益于首屆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惠山區當年完成智能化改造投資11.2 億元,43 家企業完成智能制造創新示范建設,實現產值141億元。

  去年,從事傳統家紡行業12 年的萬斯集團投資1.5 億元,建設業內一流的智能生產車間。在萬斯初具規模的智能車間內,記者欣喜地看到,雖然生產線上的工人數量減少一半,但員工的操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明顯提升。萬斯總經理嚴紅嬌說,智能生產線會根據每個員工的狀態和操作水平進行差別化調整,“這個工人手腳快,機器就會多喂點料;那個員工狀態不好,機器就自動放慢速度。如此一來,整條生產線的效率明顯提升,員工技能水平也能獲得提高。”

“智能制造核心目的是提升產品質量,不能簡單理解為機器換人。智能制造未來的模式一定是人機共融。”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院長丁漢表示,發展智能制造,不僅要發揮機器優勢,更要強調人在轉型過程中技能水平的提升。為給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撐,惠山區繪制智能制造高層次人才地圖,網羅全國2 萬名智能制造專家人才。惠山區委書記吳仲林表示,希望以人才地圖為契機,促進企業與人才聯姻、資本與技術對接、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帮助更多企業打開智能升級、創新發展的通途大道。

本報記者馬薇浦敏琦

 
[責任編輯:admin]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