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从蓝藻爆发到水质年轻十岁-香港商报

太湖:从蓝藻爆发到水质年轻十岁

2017-12-04
来源:香港商報網

 

65 岁的王正祥(左一)带领工作人员在太湖鼋头渚风景区的湖面上打捞蓝藻
( 5 月3 日摄)。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这段时间的太湖,本不该有什么大新闻,实际上也没有。

  然而,有一个日子却让人无法忘记2007 5 29 日,那一天暴发了震惊全国的“太湖蓝藻水危机”。它告诉世人,这个位于江苏南部,流域跨苏、浙、沪、皖,面积2338 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这个为长江三角洲2000 多万人口供水的母亲湖,已经病得很重了!

  整整十年过去了,太湖应该给人们一个交待。

十年蓦然回首太湖渐渐变样

  刚刚过去的5 29 日,无锡关于水没有什么新闻。

  前一周,作为应急演练,当地将锡东水源地停用24 小时。没有事先通知,市民也没有察觉异样。统计显示,5 29 日前后该市桶装水销量没有明显变化。自来水公司的水质

公示里,数据指标已经稳定了近十年,连每天填表的工作人员都觉得乏味了。

这十年,太湖没有出现大面积底泥泛起的“湖泛”现象,周边城市也没发生过饮用水危机。以至于沿岸市民都已逐渐淡忘了那个特殊的5 29

那一天,太湖发怒了!蓝藻暴发,引发大面积湖泛,数十万市民饮水告急。自来水用来拖地都臭,小区里纯净水、矿泉水都卖空了。全国为之震惊!

为了半个月大的儿子有水用,市民王健每天跑几十公里,回郊区的老房子里打井水。一天16 桶水,连续打了十多天,他累出了急性甲状腺炎。市民李春红干脆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乡下住了五六个月才回市区。

人们似乎突然发现,原先把太湖当成“下水道”是多么的不应该。

那时候,从无锡新安镇到马山镇,近50公里的太湖沿岸,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船菜餐馆,餐厨污水直排入湖,岸边密密麻麻地铺着吃剩下的螺蛳壳。

环湖的小化工厂、印染企业废水大量入湖,湖水发黑发臭,污染直逼自来水取水口。湖水中度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疯长,有的地方砖头放在蓝藻上也沉不下去。人们经

过离城区最近的蠡湖,常常要捏着鼻子,躲着走。

好像在不经意间,太湖悄悄地变了。

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7 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五类,2016 年,改善为四类。据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顾征帆介绍,1997 年以后太湖污染明显加重,2007 年总磷、总氮达到最高点。经过十年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总氮、总磷分别下降了54 . 4%38 . 9%,好于1997 年以前的水平,相当于“年轻”了十岁以上。2007 年,15 条主要入湖河流9 条水质都是劣五类。现在,3 条是四类,其余的都是三类。

无锡师范附小四(2)班学生季黄鋆,今年正好10 岁。5 岁之前,家里只让他喝矿泉水。现在,他们一家可以放心地用自来水了。

这些变化,是在太湖流域总人口增加近两千万,GDP 增长三倍多的情况下实现的。

 

舍得“金山银山”“赎回”绿水青山

 

  十年前那场水危机,看似“突如其来”,实为长期环境污染恶果的集中爆发。它向全中国敲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警钟。

  2008 5 月,国务院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要求环保、水利、工业、农业、科技、财政、交通等十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保证资金投入、运用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在2020 年之前,在减少污染负荷、扩大环境容量、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而江苏省,则将治太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

  统计表明,十年间,江苏各级财政投入太湖治理的专项资金,以及带动投入的社会资金,已累计超过一千亿元。

江苏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说:“长期向大自然欠下的账,必须要还。舍得‘金山银山’,才能‘赎回’绿水青山。”

这十年,人们看到,每年夏季,仅在无锡每天就有超过千人专职打捞蓝藻,至今已累计打捞800多万吨;苏州、无锡、常州拆除水产养殖围网3 万多亩,取缔迁移1000 多处畜禽养殖场,清理湖底淤泥3700多万立方米;太湖流域关停化工企业多达5336 家;环湖新建污水处理管网24500公里,足可以绕太湖56圈,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5.3%;每年都从长江引入相当于半个太湖的水量,用于稀释湖水。

  这十年,人们发现,无锡境内100 多公里的太湖岸线,距湖500 米范围内,几乎都成了湿地和公园,各种珍稀鸟类越来越多。免费开放的蠡湖、十八湾、南大堤都成了风景区,游客超过了著名的鼋头渚公园。在贡湖湾、梅梁湖,湖水冲上岸来的除了蓝藻还有水草。专家说,菹草等沉水植物在湖水中出现,是水质稳定的重要标志。

  随着十年太湖治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新制度、新方法应运而生。

  当下风行全国的河长制,就发源于太湖治理。从2008 年开始,江苏省的历任省长和环湖的市、县、区长都担任过入湖河流的河长。此外,江苏省还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湖泊治理的地方法规《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向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让治污企业有利可图;对水质波动地区行政领导进行约谈;苏州用财政手段,对环保任务繁重的地区,实行生态补偿;常州推出环境信贷,将环境保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太湖持续大流量向上海地区输送33 亿立方米优质源水,圆

满完成世博会供水保障任务,让参与太湖治理的人们信心大增。

 

太湖“年轻”十岁他们老了十年

 

太湖治理这十年,江苏省动员了五个市、三十多个县区,十几个部门,直接从事治太工作的在万人以上。

“太湖这十年,是遭到地球母亲痛责之后,我们悔过、补过的十年!为了保住这个母亲湖,我们拿出生命中宝贵的十年,让太湖水质主要指标恢复到水危机以前十年的水平,值得!”朱铁军激动地说。

  5 月下旬,记者在闾江口采访时,遇到朱铁军正在现场指导湖岸清淤和蓝藻处理工作。今年前五个月,朱铁军已经十多次来到太湖。十年内,他在南京与太湖之间往返将近200 次,每次一待就是好几天,从49 岁干到了59 岁。

  从26 岁到36 岁,为了不影响嗅觉,冯婷婷不能用化妆品、不能用香皂、不能戴首饰,甚至连冬天都不能抹护手霜。“下班时间也很少用,因为时间长了也会有气味干扰。”她的工作是自来水厂处理源水的第一道工序—— —嗅味。如今已是中桥水厂化验室主管的她,可以在10 分钟内从二三十种水样里分辨出酚类、荃类、土腥味、霉味等味道,速度比电子气象质谱仪还要快。

  “我原来挺白的,这十年黑得自己都不愿意照相了。”43 岁的王建伟,被戏称为“黑白人”。他从水危机后开始在无锡鼋头渚公园专职打捞蓝藻,为了防晒,一年四季都是长衣、

长裤、墨镜、遮阳帽。摘下墨镜,他黝黑的脸上显出两团白眼圈;撩起袖子,手腕以上一片白皙,与古铜色的双手形成鲜明对比。

  “以前有腥臭味,现在终于可以喝出茶香了。”留学美国的秦伯强,将喝咖啡的习惯改

为喝茶,以便检验太湖水质。作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近20 年他一直摸

索改善太湖水质的办法。贡献出了以“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为核心的整套技术方案。2008 年夏天,他因痛风摔断了股骨头。尽管行走困难,他仍然不断前往太湖考察研究,坐轮椅,拄拐杖,风里雨里,处理各种技术难题。

治太任重道远仍需久久为功

  要把太湖彻底治理好,十年远远不够。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场大规模实验,治

太十年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一方面,是自然规律对湖泊治理的制约。

“日本琵琶湖治理,30 年方见成效,北美五大湖近年多次出现大面积蓝藻,曾达到5000 平方公里,也曾导致数十万居民短时间内无水可用。而治理太湖比这些湖泊更难!”

秦伯强研究员说。

  太湖平均水深不足两米,属浅水型湖泊,且在200 多年前就达到中营养水平。从开发强度看,世界其他国家大型湖泊周边大多人烟稀少,而太湖周边人群集聚,企业密布。磷、

氮控制,底泥清理都是难题,若要彻底解决蓝藻污染问题,必须寻求科学技术的突破。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太湖流域肩负的经济社会发展责任越来越大,太湖水环境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国内其它大湖。虽然大部分来自企业的点源污染得到控制,但来自农业的面源污染却面广量大,无孔不入,不易防范。

  同时,由于水质改善进入瓶颈期,在部分地区,干部存在麻痹松懈心理,虽然近年国家环保部、江苏省政府先后约谈一些“河长”和环湖市县的负责人,但工作粗疏,监管不力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在流域内个别地方,围网养殖和畜禽养殖污染仍然严重;在一些湖岸,水生植物稀少,没有成规模的湿地生态系统;对初期雨水的收集和雨污分流也很不到位。

  “好啃的骨头都啃了,剩下的是最难啃的骨头,但是,再难也得啃!经济社会发展是基数,生态环境是系数,基数再大,如果系数是0,群众的幸福感就等于0,什么全面小康,都谈不上!”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态度坚决地对记者说,今后的治太工作,要进一步解决认识问题、领导问题和技术问题,资金、人才、方法和措施才会有保障。

  “我们必须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一个千亿又一个千亿地干下去!”无锡市副市长朱爱勋说,“一千亿,也许足以建成一座像样的新城,但让我们的太湖重现碧波美景,更加重要!” (采写记者:李灿、杨绍功、秦华江、朱国亮) 新华社南京6 15 日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