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表示,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近年吸納了大量年輕生力軍,亦將以新思想、新理念構思和部署更多活動,吸納更多會員。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李嘉倩報道:由本報聯同本港各大商會、社團共同舉辦的「2017香港商界最關注的10件大事」評選活動已正式展開,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張學修認為,「林鄭當選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港競爭力排名全球稱冠」及「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為心目中的三甲。他指出,回歸20年雖有風雨,但仍對香港未來發展有信心,展望來年香港將繼續處於上升狀態,經濟快速增長。
林鄭月娥當選特首眾望所歸
張學修認為,林鄭月娥高票當選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是實至名歸。他本身是特首選舉委員會委員之一,明確支持林鄭當選,「她愛國愛港、得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并受港人擁護,具備特首人選的原則要求,對本港未來發展有新理念,有規劃,執行力強。」他指出,面對社會矛盾,現屆政府真正做到了「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集思廣益。短短半年已三度舉行集思會,力求促進經濟和改善民生,在房屋、土地、教育、醫療等問題上廣泛聽取民意,一步步推出不同措施,為市民做實事,已開始看到成果,社會氛圍明顯轉好。他認為「拉布」阻礙香港發展,喜見立法會議事規則成功修改,認為雖有反對聲音,但相信可和平解決,希望立法會回歸理性和諧。
香港競爭力排名全球稱冠、連續20多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張學修指有賴回歸后「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和《基本法》的貫徹落實,保持了香港獨立的司法制度和原有的經濟體系。他指出,香港的法律制度保證了自由度,并為財產產權、知識產權及法治提供了有效保障,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增強了香港的競爭力;「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讓香港可根據實際發展情况自由主導經濟決策,加上中資企業來港落戶發展,更是增加了香港的經濟活力。
北有雄安南有大灣
香港屬外向型經濟體,地區經濟規模、市場領域存在局限,張學修認為《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機遇所在,內地擁有龐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了讓香港快速融合內地發展、跟隨國家發展步伐的途徑,有利香港取長補短,為未來發展注入新動力。「北有雄安,南有大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利本港進一步提升國際經濟地位,給香港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同的發展機遇,「不單是特區政府重視,社會各界對『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熱情亦很高,粵港澳大灣區給港人更多的選擇和機遇,對港人而言,融入內地比走出國外有更多投資和發展的機會。」張學修認真地說。
他續稱,雖大灣區建設優勢明顯、未來可期,但當中亦面臨着不少挑戰。首先,大灣區內有香港、澳門、內地三個獨立關稅區,港人在內地就業逾183日須繳交內地個人所得稅,雙重繳稅成為港人一大擔憂;內地的企業所得稅為25%,比香港高得多,加上內地社保費率高,企業成本高昂;其次,中央須為港人在大灣區內就業、就學、置業、生活制訂新便利政策,讓港人享有同等的國民待遇。張學修認為,大灣區屬於改革開放的一個試驗區,兩地政府應進行協商,拉近關稅比例,在制度、稅率、交通等方面達成共識,并推出更多優惠政策,吸引產業投資,真正做到兩地貿易便利、生活便利、紅利同享。他認為,內地有廣闊市場,經濟增長勢頭強勁,而香港在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有固有優勢,專業人才儲備充足,香港和內地可優勢互補,「把餅做得更大」。
創新和科技決定未來發展
創新和科技決定香港的未來發展。現屆政府積極推動創新及科技和創意產業發展,有助打破發展瓶頸,推動經濟增長,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本港高新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此發展的黃金時期,商界在各方面均已作好準備,相信香港的未來發展會更好。張學修鼓勵港人到區內發展,特別是年輕人和初創者,找到實際發展機遇,開創事業。
本港今年貿易量有可觀升幅,張學修相信明年能在此基礎上得到更好發展。他指出,明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開幕,對業界是一大機遇,發展勢頭將持續向上。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近年吸納了大量年輕生力軍,明年初將繼續舉辦集思會,對2017年進行總結,策劃明年發展路向,除進出口企業大獎、中出論壇等每年的重頭戲外,亦將以新思想、新理念構思和部署更多活動,吸納更多會員,特別是組織到大灣區實地考察,尋找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