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一生政学严谨,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饒」;。图为饶宗颐于2008年到北京探访季羡林。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黃雪峰報道:國學大師饒宗頤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縣,自學成家,長期致力學術研究,在甲骨文、詩經、楚辭、中外藝術史等多個領域都有超凡成就,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他至今已有著作逾100種及論文1000多篇,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 饒宗頤一生治學嚴謹,先是與錢鍾書並稱「北錢南饒」;錢鍾書去世以後,又與季羨林並稱「北季南饒」。學術界稱他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自幼秉承家學飽覽群書
饒宗頤出生於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其父親饒鍔是當地知名學者和工商金融界名流。據饒宗頤早年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其父親的「天嘯樓」是廣東最大的藏書樓,是一個「小圖書館」,饒宗頤年輕時替父親整理書籍,故他雖然在中一時已輟學自修,但仍熟讀詩詞歌賦及中國歷史。此外,其父親交往的都是當地的文化人,不僅成立了詩社,更經常在家裏的花園吟詩作對、切磋學問,饒宗頤因此耳濡目染,深受熏陶。
年僅14歲,饒宗頤即完成《顧亭林學案》一書,轟動一時;18歲就完成了父親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藝文志》,20歲出頭就被聘為中山大學的研究員,於1949年移居香港前,先後出版了《潮州藝文志》、《潮州叢著初編》、《楚辭地理考》、《潮州志》和《徭山詩草》等著作和詩集。
1938年,為躲避侵華日軍,他隨中山大學遷往雲南但病倒在途中,滯留在香港期間先後結識了商務印書館前任總經理王雲五和近現代著名學者葉恭綽,從此正式步入國學研究的大門。
饶氏家族与20年代拍摄的大合照,饶宗颐位于前排站立左五。
「沒有香港,就沒有現在的饒宗頤」
1949年,饒宗頤移居香港,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國文學系。來港以後,饒宗頤憑藉香港中西交匯的地緣優勢,不斷拓展治學規模並進軍國際漢學界,從研究鄉邦文獻的才子,逐漸成長為世所罕見的國際漢學宗師。
在1952年至1968年期間,饒宗頤任教於香港大學;1968至1973年獲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他其後在1973年回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其後在法國、日本、中國內地、台灣及澳門周遊講學。退休後,饒宗頤擔任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暨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現任中大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
憶述與香港的因緣,饒公曾這樣說道:「我和香港有某種相似,都經受了滄桑沉浮。」他形容香港是「不慕物欲、甘於孤獨、潛心學術」治學者的寶地,因為香港基本了保持繁榮、安定的社會局面。「香港這個地方,在地圖上看只是一個小點,但它和中國學術的關係實在是大。我經常說,沒有香港,就沒有現在的饒宗頤。」
學術地位超然獲多項殊榮
饒宗頤是當代最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學巨匠,古體、律、絕,無一不精,尤擅填詞,騷、賦、駢、散,無一不曉,卓立獨行於當代中國文壇,別樹一幟,而在藝術創作方面,包括傳統文學、書畫、音樂等皆有成就,文、藝、學三者兼備,堪稱「一身而兼三絕」,在香港以至於當代的中國,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巨擘。
在8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饒宗頤共出版了100餘種學術及藝術著作、1000餘篇學術論文,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除《近東開闢史詩》外,其他重要的著作還包括:1956年出版的《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1959年和1963年出版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和《詞籍考》等。
饒宗頤在國際學術界地位超然,多年來獲得海內外學界和藝壇多個重要獎項與殊榮,包括在2012年成為首位獲選為法蘭西學院美文與銘文學院外籍院士的亞洲漢學家、成為香港大學首位「桂冠學人」等。他更開創了敦煌學及潮學,研究範圍包羅上古史、甲骨學、楚辭學等共13大類,在歷史、文學、語言文字、宗教、哲學等人文科學領域中,都有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