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饶宗颐出席「心經簡林」揭幕仪式。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馮仁樂報道:饒宗頤自40年代來到香港定居,與香港淵源極深。他不僅在2000年獲特區政府頒發大紫荊勳章,為表揚其貢獻,特區政府於2009年12月宣布將「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首批活化項目之一的前荔枝角醫院,命名為「饒宗頤文化館」;2002年,香港經濟陷於低潮,身為書畫名家的饒宗頤當時寫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鼓勵市民,特區政府其後決定在大嶼山天壇大佛附近籌建「心經簡林」。
「饒宗頤文化館」現址屬於逾百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群,建築物前身先後成為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和精神病療養院等。發展局於2008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建築群成為首批保育項目,由非牟利慈善機構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負責修復、保育及活化,以「香港文化傳承」為主題,希望可秉承饒宗頤教授「文化傳承」的理念。
當文化館在2012年6月開幕時,饒宗頤曾親身到場主持,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當時陪伴在旁。文化館展示饒宗頤60件珍貴墨寶畫作,包括馬王堆隸體的「去無作相,住亦隨緣」四言聯、「荷花四屏」等,以及他數十年來遊遍港九新界所繪畫的畫作,還展出了因填海而消失的《荔枝角海灘》、描繪雨後太平山風光的《澤潤四方》等。
手書心經鼓勵港人
饒宗頤是一位書畫名家,他在2002年時,眼見香港的經濟陷於低潮,故寫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鼓勵市民。旅遊發展局與香港大學等部門其後組成督導委員會,按照饒宗頤建議,仿照遠古先祖在竹簡書寫的意念,在大嶼山天壇大佛附近籌建「心經簡林」,將墨寶全文精雕於38根高約8至10米的木樁上。歷時3年後,耗資950萬港元的「心經簡林」於2005年5月正式竣工,饒宗頤當年亦有出席儀式。
2011年10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了肯定饶宗颐的卓越成就,褒奖他对中国文化事业乃至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决定将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饒宗頤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榮譽講座教授,並於2014年獲頒授港大首位「桂冠學人」。他與香港大學淵源深厚,將自己數十年間積累的藏書、逾200件書畫作品捐贈予港大,港大於2003年11月成立饒宗頤學術館,館藏的「選堂文庫」藏書約4萬冊,另設「水原琴窗、渭江兩代學藝文獻室」,並設有24小時恒溫恒濕的「特藏室」,專門收藏古籍善本、題簽本和饒宗頤教授所捐贈的書畫藝術作品。
此外,饒宗頤生前非常支持學術館的活動,在上月25日曾出席學術館舉行的「蓮蓮吉慶2018新春聚餐」。學術館上月在港大鄧志昂樓舉辦「藏珍選萃——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藏品選展」,展出饒宗頤的書畫作品,展覽直至2月23日結束,公眾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入場參觀。中文大學藝術系與中大文物館於去年3至5月亦曾合辦展覽,在中大文物館展出饒宗頤45項書畫藏品。
【特稿】香港大學裏的「小學校」
在日常生活中,饒宗頤為人謙虛。2003年,為了表彰饒宗頤在學術方面的成就與貢獻,香港大學在校內建了饒宗頤學術館。因為他本人一貫主張做學問應該謙虛,對「國學大師」「一代通儒」等稱呼表示不敢當,認為自己的學問很小,所以就給學術館取了一個英文名字:The Jaotsung-I Petite Ecole。因為Petite剛好是「小」, Ecole是「學校」,合起來就是「小學」「小學校」,意思就是「這是香港大學裏面的一間小學校,我在這裏做點小學問」。這是饒公謙虛的一面,裏面還有一份小小的幽默。
「最大優勢是活得長命」
曾有人將饒宗頤的學術成就與王國維相比,饒宗頤自己講其最大的優勢是活得長命,龔自珍只活了49歲,王國維50歲,和他100歲的成績相比,是不夠公平的。「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燃燒得紅紅旺旺,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
饒老還頗懂養生之道,常以撫琴為樂。為免使心理在得失中起伏波動,他從不與人對弈,也不參與打牌、打麻將等娛樂。他不上網、不用電腦,但每天都會看報、看電視,以及看專門為他列印的文件資料。
走路時,他養成腳跟先地的習慣,好處是穩健、不易前傾;另一個好處是腳跟先地,可以通過脊椎將動力傳到大腦,真正做到「真人之氣以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