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代表委員聚焦灣區機遇 鼓勵青年人尋找就業創業機會-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2018全國兩會 > 兩會焦點

粵港代表委員聚焦灣區機遇 鼓勵青年人尋找就業創業機會

2018-03-04
来源:香港商报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商报新媒体组摄

  【香港商報网訊】本報兩會特派採訪組報道:今次全國兩會,「粵港澳大灣區」、「一地兩檢」等涉港話題頗受媒體關注。昨日,多位粵港兩地全國政協委員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機遇無限,市民和商界應更深入了解有關規劃的重要意義,並鼓勵更多青年人尋找就業和創業機會。

  應更深入了解大灣區規劃

  據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透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報批,估計通過後很快便會正式公布。港區政協委員黃華康向本報記者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一定要發揮好橋頭堡的作用,運用好香港與國際商業社會聯繫緊密的優勢。他強調說,「未來我們一定要解讀和宣傳好發展綱要,這樣才能緊緊把握這一千載難逢的黃金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理文造紙有限公司主席李文俊在本次兩會首場委員通道採訪中表示,香港近年來經濟發展良好,2017年失業率降至3%,已經可說是全民就業的情況,但對於青年人來說,由於香港市場較小,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仍較為艱難。「我本人非常鼓勵香港青年人去大灣區發展。」李文俊指,隨?大灣區建設推進,加上近期有望開通的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等,為香港青年人前往大灣區發展提供了極大方便,隨之而來也製造了很多創業、就業的機遇。

  李錦記抓機遇已大手筆布局

  全國政協委員,李錦記集團董事、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惠森受訪時表示,非常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他指出「香港在金融、服務業等方面,東莞、廣州等地在製造業方面」有優勢,大灣區各城市就是要將各地優勢長處互補,最終實現共贏。

  事實上,李惠森布局大灣區已有大手筆。李錦記自去年就已開始動作,將醬料總部設至廣州南站商務區,並投資45億元在廣州白雲新城打造無限極廣場項目。他透露,無限極廣場項目預計在2020年二季度會投入使用。

  「一地兩檢」是兩地共同期望

  全國政協委員李慧在出席政協開幕會間隙向傳媒表示,大灣區機遇無窮,但基建先行。因此,她十分關注高鐵「一地兩檢」。她說,這不僅事關香港市民,亦更方便內地居民赴港,可說是兩地人民共同期望,而且這一安排符合世界發展的趨勢,得到了大多數香港市民和立法會議員的認同。她稱,目前「一地兩檢」本地立法面臨不小困難,但相信最終一定可以克服。

  黃華康亦表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可令香港融入全國快速發展的交通網絡,意義非常重大,特別是方便兩地人員來往的「一地兩檢」,所以不應存在爭拗。

 

  朱鼎健四建議促灣區人才流動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提出四项建议,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

  【香港商報网訊】本報兩會特派採訪組報道:就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朱鼎健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全面取消港澳人才就業許可;推進財稅改革,減輕大灣區港澳人才稅負水平;促進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直接執業;以及建設港澳青年人才公寓,提供安居保障。

  具體而言,第一,全面取消港澳人才就業許可。他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允許具備一定學歷或具備專業技能資質的港澳人才自由流動,無須辦理就業證,可憑工作合同直接辦理社保等相關業務。

  第二,推進財稅改革,減輕大灣區港澳人才稅負水平。他指,目前香港薪俸稅實行最高15%的標準稅率,但內地個人工薪所得稅最高稅率達45%,故港澳人員普遍反映內地稅負太重,影響了港澳人員來灣區就業的積極性。他建議探索試行財稅政策方面的改革試點,制訂相關政策降低在灣區工作的港澳人員的稅負水平。

  第三,促進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直接執業。他建議把港澳專業技術人才可以直接執業的範圍擴大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他亦希望在CEPA框架下,擴大緊缺型人才資格互認的專業領域,允許更多領域已取得香港執業資格的專業人才到大灣區執業。

  第四,建設港澳青年人才公寓,提供安居保障。他建議在大灣區內加大建設一批港澳青年人才公寓,增加對符合條件的港澳人才住房的配租數量,優先配租給港澳青年人才;同時可以探索推行人才住房先租後買、以租抵購制度,讓港澳青年人才安居樂業。

 

  馬化騰建議大灣區試點「E證通」

马化腾建议大湾区试点「E证通」。

  【香港商報网訊】本報特派兩會採訪組報道: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今年帶來了8份「高質量的建議」,涉及數字中國、工業互聯網、金融安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多個領域,加上上一屆人大的建議,馬代表已連續6年向全國兩會提交了30份書面建議。

  在《關於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推動區域融合發展率先突破的建議》中,馬化騰提出,在大灣區試點推行身份證明「E證通」,實現一機在手、無縫通行,提高通行效率。同時,在大灣區內實施更加優惠的境外資本和企業進入政策,鼓勵世界名企設立區域總部或創新研發中心,促進生產要素資源雙向進出、有序流動。

  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在《關於加快建設數字中國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的建議》中,馬化騰提出整合現有數據平台,分步推進重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在條件具備的部門或地區示範建設數據產品流轉平台;出台社會力量參與數字中國建設的激勵機制,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體制建設,擴大中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在《關於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 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建議》中,馬化騰建言加快網絡改造升級,夯實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基礎;支持傳統行業與互聯網企業優勢互補,合作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工業互聯網平台,促進實體經濟轉化升級。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將中國推進工業互聯網的經驗上升為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非法金融「打早」「打小」

  在《關於防範互聯網環境下金融風險 築牢金融安全防線的建議》中,馬化騰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形勢並不樂觀,網上的非法金融活動和業務風險在不斷挑戰傳統的監管模式。

  他提出,要建立聯防聯控和分級回應制度,對非法金融業務要「打早」「打小」,賦予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分級應急處置權限的許可權,發現違法苗頭時,及時運用技術手段鎖定處理,避免釀成重大危機。

 

  翟美卿:灣區是香港黃金機遇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黄金机遇。

  【香港商報网訊】本報兩會特派採訪組報道: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黃金機遇,同時香港可與深圳互通有無、齊頭並進。她還鼓勵港青北上,培養香港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翟美卿表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大量專業人才,可為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項目提供優質服務。灣區內龐大的貿易量也給香港的大宗商品貿易、物流倉儲等帶來巨大商機。

  「在大灣區,香港可與深圳互通有無、齊頭並進。深圳可以點燃香港的經濟發展勢頭,香港則可以補齊深圳的高等教育、醫療短板。相信規劃公布實施後,香港在金融、貿易、教育、醫療、物流倉儲等方面都會有不錯的商業機遇。」她說。

  鼓勵港青大膽北上

  翟美卿亦非常關注粵港之間的青少年文化交流。她鼓勵港青北上,說「這對於培養香港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歸屬感,維護國家統一和繁榮昌盛意義重大」。

  在調研中,她發現當前粵港兩地青少年交流活動還存在成效不高等問題,尤其是內地組織的交流活動多數由官方組織,港青還有些不適應。

  因此,她建議內地可借鑒香港經驗,將部分交流活動交給專業社團來組織;她還鼓勵香港青少年更大膽地走進廣東等內地城市,多交流互動,促更快成長。

 

  劉偉:高科技助建世界級灣區

全国政协委员刘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倡议最重要的关键节点之一。

  【香港商報网訊】本報兩會特派採訪組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佳都集團董事長、佳都科技CEO劉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帶一路」倡議最重要的關鍵節點之一,而粵港澳大灣區要瞄準世界級來發展,離不開高科技的支撐。

  劉偉建議,在技術融合方面,大灣區要推動人工智慧科技與灣區實體經濟的有機融合,才能促進大灣區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他指,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其實就是以技術為基礎全面升級為先進智能製造業的過程,從而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實現利益共用的產業價值鏈條。

  人才培養方面,劉偉提出要建立核心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加強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加強企業和學術界的人才流通,打造堅實的人才基礎,推進產業健康發展。他認為,推進人工智慧在應用層面落地,需找到有價值的場景進行應用才能形成產品或解決方案,實現價值;可通過數據和應用的不斷優化,分場景逐個突破,最終形成人工智慧社會的新版圖。

  此外,隨着港珠澳大橋的順利通車、廣深港高鐵的開通運營,劉偉認為大灣區內部實現一小時通達後,會進一步拉動周邊產業的發展,尤其在智能交通以及智能軌道等交通領域,大灣區內最容易產生產業集群,這值得灣區重點關注和扶持。

  深大校長倡建「灣區聯合大學」

  【香港商報网訊】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提出建議,粵港澳可合建一間「灣區聯合大學」,促進大灣區高等院校間的交流和合作,推動協同發展。他指,根據這幾年在大學工作的經驗以及與三地大學相關人士討論,最終才提出粵港澳合建「灣區聯合大學」的建議。

  李清泉指,與其他世界級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合作緊密,惟教育及科技合作明顯滯後,尤其是灣區高等教育發展有很大差距,香港最發達,廣州次之,澳門、深圳和珠海居中,其他地區相對薄弱。他認為,創建灣區聯合大學,可促進強化灣區各高等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並充分利用三地各自的政策和制度優勢。

  李清泉認為,灣區聯合大學是由中央政府授權、粵港澳三地政府和大學合辦、社會廣泛參與,跨區域、多校園、跨學科、綜合性、國際化的大學,可突破合作辦學中管理、辦學、投資、招生等體制和制度上的限制。他建議,「聯大」可在深港邊界的河套地區、珠海橫琴及廣州南沙設立特區,「一校三區,統一管理」。
 

  香港商報兩會特派採訪組:

  崔衛平 曲直 齊曉彤 刑寶華 莊海源 劉 深

  林駿強 梁希賢 敖雷 鄧建樂 唐學偉 唐竟淳

[责任编辑:吴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