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昨日就“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答记者问。新华社
【香港商報网訊】本報兩會特派採訪組報道:在昨日的國資委記者會上,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對國企改革的成績和舉措進行了總結。他表示,2017年,國企和央企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都是五年來最好的一年,並處置「僵屍企業」和「特困企業」達1200戶,節約成本和減少虧損1634億元。下一步將推動「十項改革試點」,從央企集團層面向下各層級拓展,並推出「雙百行動」,使改革舉措更快見到實效。
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亦指出,去年,大部分央企和地方企業實現了公司制改制,這是國企改革的一項歷史性突破。
處置僵屍企業特困企業1200戶
肖亞慶在昨天首個提問中便曬出了2017年國企改革的「成績單」。
他表示,去年,全國的國有企業營業收入達到了50萬億元,利潤達到了2.9萬億元,比上一年分別增長了14.7%和23.5%。其中,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是26.4萬億元,實現利潤達到了1.42萬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13.3%和15.2%。「這都是這五年來最好的一年。」
去年中央企業減少法人戶數是8390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處置「僵屍企業」和「特困企業」達1200戶,僅這兩項就節約成本和減少虧損1634億元,為整個效益提升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重組的效應也進一步顯現,這五年先後完成了19組36家企業的重組,從物理組合到發生很多化學反應。
央企前兩月利潤增22.6%
「今年1至2月份,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9%,實現利潤2066.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6%,今年開局繼續保持了良好的態勢。」肖亞慶透露。
國資委:央企國際化差距大 肖亞慶回應本報提問 鼓勵央企走出去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昨天回應香港商報提問時坦言,央企的國際化確實和世界一流企業還存在很大差距,下一步將支持鼓勵央企進一步「走出去」,加大國際化力度。他當場也談到「引進來」的問題,表示樂於看到外資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昨天在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就「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香港商报记者在记者会上向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提问。
針對香港商報記者提問央企如何「走出去」實現國際化,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肖亞慶坦言,2017年,央企的國際化進程已邁出堅實一步,但確實和世界一流企業還存在很大差距,下一步將支持鼓勵央企進一步「走出去」,加大國際化力度,「作為國資監管部門我們也要進一步完善國際化過程中監管的措施和舉措。」
央企境外資產達到6.1萬億元
在記者會上,肖亞慶頻頻提及國企改革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要向世界優秀企業學習,並期待與世界一流企業合作。「這個問題既是當前的問題,更是一個長期要實現的目標。」肖亞慶針對本報提問總結說,2017年,中央企業境外單位有9112戶,資產總量達到了6.1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和從事業務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了185家,應該說國際化進程邁出了比較堅實的一步。
肖亞慶亦直言,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40年來中央企業國際化進程,很多已經找不到40年前的數字,但從國資委了解看,好多中央企業40年前從來就沒邁出過國門或者在國外有,這是自己和自己對比看。「但往前看,和世界一流企業比,我們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肖亞慶表示,十九大對央企提出了更高、更遠的要求,在國際化進程中,一個是向國際企業學習,另外一個是切實加強加大開放的力度,加大合作的力度。他直言,企業行業都喜歡談競爭,「但是,競爭前面應該再加兩個字『合作』。只有在合作基礎上競爭,才能實現雙贏和多贏。」
央企國際化風險增多
肖亞慶說,下一步,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應當在國際化進程中,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邁出更堅實的步伐,在原有的投資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甚至教訓,然後在新的國際化的進程中作出一些新的更多的貢獻。
在當今經濟發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化比原來應該是更難了,國際化的進程比原來風險更多了,加上中央企業國際化做得還不夠。
「所以開放的過程、國際化的過程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實踐的過程,對我們監管來講也是一個新的考驗和新的重大課題。」肖亞慶透露,下一步要支持鼓勵中央企業進一步「走出去」,進一步加大國際化力度,作為國資監管部門也要進一步完善國際化過程中監管的措施和舉措。
樂見外資參與混改
對於外資尚未參與到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中,肖亞慶回應稱,已有三批企業在混改試點,在改革過程中最重要是參與各方都能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發揮各投資主體的優勢,形成利益共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更好放大各自的資本功能。他強調,希望願意參與的各類企業,包括國外優秀企業,都參與混改。
肖亞慶還強調,深化國企改革根本的目的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要加快形成一批在國際資源中能夠佔據主導地位,培育一批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在全球產業發展中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