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十九大精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央企和國企無疑是責任主體。昨天,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回答本報記者關於央企和大型國企在向全球公司戰略轉型中,如何突破資本經營國際化的提問時說,一個是要向國際企業學習,另外需要是切實加強加大開放的力度、加大合作的力度。下一步,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應當在國際化進程中向前邁出更堅實的步伐,在原有投資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甚至教訓,在新的國際化的進程中作出新的更多貢獻。
一個企業真正的國際化是隨着民族的國際化往前走的。從1978年開始,中國的改革開放至今40年。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去深圳視察,一名部隊軍官向他匯報說,廣州每天有幾萬人向香港跑,因此軍區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防叛逃,修了很多鐵絲網,抓了很多人回來。聽完匯報之後,小平說了這樣一句話:老百姓往香港跑,不是老百姓的錯,是我們的錯,老百姓吃不飽飯能不跑嗎?這就是偉人的思維,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也由此而來。隨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央企和大型國有企業,應有責任和膽魄,在國際化上邁出更大步伐。
「和世界一流企業比,我們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央企和大型國企國際化不斷加快的同時,肖亞慶這句話當然並非謙虛。據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去年底發布的《中國集團公司30年藍皮書》披露,2017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只有14.54%,不僅遠遠低於同期世界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61.31%,而且也低於2016年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36.14%。
從央企和大型國企的特殊性質分析,其國際化應包含三個方面內容:一是資源配置國際化,作為國際化的企業,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二是市場的國際化,國際化企業要求更着眼於全球化市場競爭;三是以國有資本為主體,具有多元化、國際化特點。前兩者,國企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而資本經營國際化尚待突圍。在記者會上,肖亞慶表示,中國對國外企業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持開放態度,並樂意看到更多國外企業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我們保護各類投資者參與混合所有制的利益和權益,在實踐當中使投資各方都能夠按自己的股權行使自己的表決權,行使自己的經營權。」這充分表明,央企和大型國企資本經營國際化有望提速。
產業資本需要和金融資本相互配合,金融資本應當成為產業資本的有力支撐。國有企業最突出的特徵就是與政府的特殊關係,國有企業國際化模式應該與私人企業國際化模式不同,但中國國有企業國際化始終模仿私人企業國際化的模式,而實踐中,國有企業的「政府」性不斷被誇大,進而阻礙了國有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如果能夠實現資本經營國際化,這種障礙在一定程度上會顯著減少。
在政策上,除了鼓勵國外企業參與國企混改之外,還可適當放鬆對「走出去」國企的金融控制,可由國家提供必要的擔保,賦予符合條件的跨國經營國有企業一定的海外融資權,允許其通過發行股票或債券、設立基金等方式,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制覆蓋全業務流程的金融解決方案,提供更多低成本、低風險、高價值、高品質的金融服務。同時,還可以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直接融資,以此開拓國際化的融資管道,並積極探索、尋求國內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的對接,實現國企「走出去」投資與經營的平穩安全發展。此外,還可以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既可進行實物投資、跨國併購,也可購買相關公司股票、債券等進行資本投資,通過吸引東道國企業和私人資本參與,增加與東道國的利益共用,從而創造有利的國際化經營環境。
香港商報記者 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