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这是写在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後重建与管理学院楼中醒目位置的字样。汶川震後十年,秉持这一理念的该学院持续稳步发展,已在相关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2008年汶川地震後,为提升灾後重建相关研究,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研究中心。随後,在香港赛马会援助下,两校共建的灾後重建与管理学院於2013年竣工,成为内地首个灾後重建与管理学院。
记者日前在该学院看到,灾害护理实验室中,受伤现场被模拟还原,让学生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应急情况;在工程结构防灾监测预警云平台上,各监测点的数据在云端整合集中显示,保持监控;岩石剪切试验系统则模拟地震时岩石受影响状况,为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学院中一片草坪上,约30个白色的帐篷组成“帐篷医院”。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可以最快12小时完成打包,并可带上飞机直抵灾区。世卫组织验收後,它也将正式运作。
该院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学科交叉、高度国际化、依靠团队的力量解决自然灾害产生的问题,是学院的重要特点。
震後民众心理状况同样引起关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後,创伤後应激障碍患病率为15%左右。因此,汶川地震後可能有数百万人出现心理问题,其中包括数十万学生。
针对大人群心理问题,四川大学一群师生,开展了以“五彩石”命名的心理与文化重建活动,以“作文交流”为切入点,加强互动,缓解心理问题,并得到了香港马会、李家杰基金的大力支持。四川大学还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了多项震後心理项目研究。
“五彩石”活动带来显著效果。统计调查表明,灾区学生的灾後心理反应症状有明显缓解,其创伤後的心理恢复显著。
该院院长格雷琴·卡隆基表示,感谢香港方面的大力支持,希望充分发挥学院的优势,为全球防御重大灾害提供更多人才、科研和智力支?。
学院成立以来,也迎来一些香港高校的交流团体,成为两地学术界的一座桥梁。
格雷琴·卡隆基指,学院将坚持国际化,希望未来可进一步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参与其中,产生更多灾後重建的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