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都要有災害意識,地球人都要有災害教育”。這是寫在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樓中醒目位置的字樣。汶川震後十年,秉持這一理念的該學院持續穩步發展,已在相關領域取得一系列成果。
2008年汶川地震後,為提升災後重建相關研究,四川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成立研究中心。隨後,在香港賽馬會援助下,兩校共建的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於2013年竣工,成為內地首個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
記者日前在該學院看到,災害護理實驗室中,受傷現場被模擬還原,讓學生以最合理的方式處理應急情況;在工程結構防災監測預警云平台上,各監測點的數據在云端整合集中顯示,保持監控;岩石剪切試驗系統則模擬地震時岩石受影響狀況,為建築的抗震設計提供依據。
學院中一片草坪上,約30個白色的帐篷組成“帐篷醫院”。在應對地震災害時,可以最快12小時完成打包,並可带上飛機直抵災區。世衛組織驗收後,它也將正式運作。
該院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學科交叉、高度國際化、依靠團隊的力量解決自然災害產生的問題,是學院的重要特點。
震後民眾心理狀況同樣引起關注。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自然災害或重大突發事件後,創傷後應激障礙患病率為15%左右。因此,汶川地震後可能有數百萬人出現心理問題,其中包括數十萬學生。
針對大人群心理問題,四川大學一群师生,開展了以“五彩石”命名的心理與文化重建活動,以“作文交流”為切入點,加強互動,緩解心理問題,並得到了香港馬會、李家杰基金的大力支持。四川大學還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開展了多項震後心理項目研究。
“五彩石”活動带來顯著效果。統計調查表明,災區學生的災後心理反應症狀有明顯緩解,其創傷後的心理恢復顯著。
該院院長格雷琴·卡隆基表示,感謝香港方面的大力支持,希望充分發揮學院的優勢,為全球防禦重大災害提供更多人才、科研和智力支?。
學院成立以來,也迎來一些香港高校的交流團體,成為兩地學術界的一座橋梁。
格雷琴·卡隆基指,學院將堅持國際化,希望未來可進一步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參與其中,產生更多災後重建的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