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我們不曾忘記 也沒有停止前行-香港商報
首頁 > 新聞專題 > 汶川十周年 > 最新報道

震后十年:我們不曾忘記 也沒有停止前行

2018-05-09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8日消息(記者梁爽)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一時間山崩地裂、生靈塗炭,災區人民生死未卜。地震發生后,央廣軍事記者王亮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他是第一個隨救援部隊進入震中汶川映秀鎮采訪的記者,並在5月14號發出了全世界第一條來自震中的消息,被聽眾譽為從震中傳出的“生命的電波”。

  十年前,王亮28歲。他說,在災區采訪的17個日日夜夜,他幾乎走遍了震中最危險的地段:汶川、北川、青川、綿竹、什邡、彭州、安縣、都江堰……回來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自己不能從當時的情境中走出來,就像一塊石頭壓在心里。直到玉樹地震,他在采訪中看到救活了4個人,心里的這塊石頭才有了松動。

  十年間,我們不曾忘記,也沒有停止前行。“作為一名記者,我沒有給予他們什麼,而是他們給了我源源不斷的滋養。”

  王亮跟救援部隊“敢死隊”乘沖鋒舟沿岷江逆流而上挺進映秀(照片由王亮提供)

  有一種不屈叫北川

  5.12汶川特大地震,讓世界知道了原本無名的小城北川。如今,老北川地震遺址仍在向世人講述着逝者的悲傷,不遠處拔地而起的新北川縣城也在展現着生者的頑強,雖然艱難,但也勢不可擋。

  “地震過后,我還和那里的人保持着聯系。”那是北川受災后的第一個冬天,王亮踏上了重返北川的路。

  一處處正在建造的房屋,無不顯現着,這里可能是中國最大最繁忙的一處工地。為了了解災后重建情況,王亮采訪了北川縣擂鼓鎮副書記杜才云。白天,杜才云干練的指揮大家分發過冬物資,夜晚,這位外表堅強的羌族漢子也在承受着他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和傷痛。

  “老弟,你知道這個冬天北川什麼最好賣嗎?白酒!因為北川人身上冷啊,喝酒暖暖身子;因為北川人心里愁啊,借酒澆愁……”那個晚上,北川入冬以來最冷的夜晚,杜云才對王亮說出了壓抑許久的心里話。

  他說到了對自己身體的擔憂,地震之后幾乎每天都是借着酒精的麻醉睡去,再這樣下去身體會垮掉的;他說到了工作的壓力,百廢待興,從頭干起,作為基層干部,需要他做的太多了;他說到了對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基層干部的精神狀態的憂慮,心里的一根弦一直繃着,繃得太緊了,再不調整怕有斷掉的那一天;他還說到了對北川、對擂鼓、對自己未來的憧憬,他說他想盡快重組一個家庭,不會更多考慮對方的條件,只要懂得彼此珍惜……

  “擺在我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堅強,另一條是脆弱。我只有選擇堅強。”夜已深,杜才云的眼中泛着淚花,但淚水始終沒有滑落。

  回到北川的那一年,王亮看到地震留下的座座廢墟仍在,但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已經從垮塌的房屋下、崩裂的石縫中生了出來。

  采訪中,一位北川人寫的詩至今讓王亮印象至深:房屋垮塌還有方磚,站起來朗朗好漢,雙手折斷還有腳板,有一種不屈叫北川!

  王亮通過隨身攜带的海事衛星電話接通中國之聲直播間,這是新聞媒體從震中發出的第一個聲音(照片由王亮提供)

  來自震中的信號,意味着生命的救援

  20多公里,一邊是北川新縣城,另一邊是老北川地震遺址。“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就是如今真實的北川,一股力量正拽着它急不可待地奔向未來,另一種情緒卻又把它扯回過去,難以掙脫。”

  災區人民身處困境的同時,震情也牽動着億萬人心。“作為軍事記者,我需要進入震中,把災區的聲音傳向外界。”2008年5月14日,成都軍區抗震前指決定增援先遣部隊,再派300名官兵沿同樣路線向映秀出發,王亮成為其中一員。

  那時,腳下走的已經不是路。王亮回憶,當時自己隨着部隊先乘沖鋒舟水路開進,然后再徒步行軍進入震中汶川映秀鎮。一路上,戰士們踩在剛剛因地震掉落下來的巨石上,一旦松動,上面的人就可能從幾十米甚至上百米深的懸崖跌下,葬身湍急的岷江。余震不斷、塌方不斷、泥石流不斷……身背救災物資的戰士們就是在這樣“殺出”一條血路來。

  5月14日下午1點47分,在震后將滿48小時的時候,終于從震中傳出了一線報道。王亮通過隨身攜带的海事衛星電話連通中國之聲直播間,將映秀鎮的災情、部隊展開救援以及數百名危重傷員急需轉運的消息做了及時報道,這也是全球媒體從震中發出的第一聲。

  正是由于王亮在前方的采訪報道,使得災情可以順暢地傳遞到后方救災指揮部,為指揮部部署救援力量提供參考。

  “不到兩個小時,一陣隆隆聲,就在兩山之間的峽谷中,直升機朝我們飛了過來,所有人的眼淚刷地就下來了,那個時候直升機就是生命之舟。”回憶起這段救援,王亮仍記憶猶新。他說,事后從一位救援指揮將領寫的回憶錄中得知,正是因為自己第一時間將震中的信息傳出去,都江堰的前指才接到了派直升機搶運傷員的請求,並向汶川、茂縣、澧縣增派100架次直升機,使得重傷員連夜轉運到了成都進行搶救。

  一條及時的直播報道,200多個傷員得救了。王亮談到,這件事讓他感觸頗深。地震發生時,尤其作為廣播媒體,將信息孤島中的信息第一時間傳達出去,這遠不是一條來自震中的信號這麼簡單,它還意味着生命的救援。

  王亮隨救援部隊挺進映秀,戰士們在飛落的亂石間行走(照片由王亮提供)

  重訪:他們不是勇士 只是沒有被生活擊倒

  2018年5月7日,王亮重回汶川。他說,這是自己第六次來到北川,但也是第一次走進新北川。

  “這里就像北歐小鎮。”這是王亮對新縣城的第一印象,道路寬闊,環境整潔,房子全都整整齊齊的馬在路邊,高低有秩。

  到新北川的第一天,王亮就聯系到了當年在地震中采訪過的孫莉大姐。“幾年前她給人感覺是緊繃的,現在感覺整個人松弛多了。”5.12汶川地震中孫莉失去了父母在內的十幾個親人,當初一直說要带父母出去旅游,因為工作忙,這個想法也將永遠成為遺憾。也正是因為這個,孫莉在北川開了一家旅行社,她說要用這種方式紀念父母。

  如今的孫莉經營着旅行社,也剪了短發,換上了隱形眼睛,整個人看起來比幾年前要干練很多。孫儷說:“自己現在每天都健身,日子感覺安心了很多,不像原來那麼慌了。”

  五年前的北川,山坡上還可以看到因地震造成的道道傷痕,如今,十年時間,王亮感慨大自然的修復能力,郁郁蔥蔥的上坡上植被成蔭。“十年,新北川一片生機,這不僅是自然的力量,也是人的生命力。”

  王亮曾在一組重返災區的采訪札記中寫到:十年光景,似乎足以忘記一座城市的毀滅,一個民族的磨難,數十萬人的死亡。然而,在劫難面前,沒有人能當看客,也沒有人能隔岸觀火。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你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世者已去,生者堅強。他說采訪中遇到的人和事給予了他太多的生活啟迪。

  “面對災難,他們不是勇士,也有過彷徨、困惑、甚至想放棄,但之所以能夠走出困境,就是沒有被生活擊倒罷了。”王亮說,這種堅韌,這種對生活的堅強態度,對于自己是成長,也是恩澤。

[責任編輯:鄭嬋娟]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