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0周年】商報記者重訪汶川 重建的映秀美過震前-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汶川十周年 > 最新报道

【汶川地震10周年】商報記者重訪汶川 重建的映秀美過震前

2018-05-11
来源:香港商报

  漩口中學地震遺址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愛國教育基地」。記者葉佩瑜攝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葉佩瑜汶川報道:10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猝然發生,這場無情的特大地震最終造成約7萬人死亡,超過37萬人受傷。年復一年后,地震災區正一步一步恢復,震中映秀鎮興建了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受難者公墓等,并於原址保留了漩口中學地震遺址,讓參觀者親身感受天災的殘酷無情,學習防災與救災知識。

  震后映秀人更重親情

  天災總是無情的。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2級地震。大地震拆散了無數個家庭,帶走一條又一條生命,亦令汶川等多個地方變成一片瓦礫。惟生還者們努力恢復重建,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人士大力支援,如今震中映秀鎮已經建設得比地震前更加美好。

  在汶川,人們特地設計了一條感受當時地震的路線,連繫汶川大地震博物館與遇難者公墓。以大理石建造的公墓有數層,每層都種有鮮花,幾乎所有受難者骨灰都統一埋葬於四階深10米、寬5米的公墓大坑中,最多一階埋有16層,最少的亦有13層。當地導賞員表示,以前,附近一帶只實行土葬,而公墓原址全是農地,由於遺體太多,山下又有河,怕影響水質,加上擔心引發疫症,故政府未允許土葬。公墓建成后,受難者遺體都集中於此,而他們的名字亦都被刻於大理石上以作紀念。

  「映秀鎮如今已不可再太依靠農業,目前以旅游業為主,經濟復蘇很快,甚至比震前更好。」導賞員說,最重要的還有人的心境變化,經歷過十年前的生死后,當地人現在都更在乎親情。以前,這里并沒有太多的義工活動,即使長者都只會日夜耕田;現時,只要活動能力較好的長者都會做義工,幫助那些沒有自理能力的長者,鄰里關系亦密切了不少。

  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展館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館內有10萬件文物。圖為博物館展出的地震中被砸癟的運鈔車。

  地震博物館與遺址教化民眾

  位於公墓附近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館,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館內有不下10萬件文物,其中包括當時來往的書信、照片、文字等。

  展館亦展出地震實物,如地震廢墟、生活用品、挖掘出的學生書包、被砸癟的運鈔車、停下來的座鐘等。展館還以汶川地震震級為參照,提供模擬地震體驗,參觀人士可從不同觀感中感受體驗地震發生時的情况。而且,地震展示廳內還會釋放一種無害氣體,以制造出地震時的廢墟氣味,加強真實性。

  談到真實性,最實在的地震原址是保留於漩口中學的地震遺址。當年,該校約50名師生遇難,政府決定重建時保留學校原址,并劃出路線,讓參觀者親身觀看校內建築物震后的損毀情况。學校門口放置兩塊巨石,刻有震災發生的日期,并用時鐘顯示地震發生的那一時刻。導賞員稱,學校現為實地教育用途,每年接待400多萬人次,青年人占了一半,而當地政府每年亦會為建築物進行加固,并於每年地震發生日進行災害演習,提醒民眾防災意識。隨着這所學校發展為全國性「愛國教育基地」,相信未來會吸引更多青年人去參觀。

  港人為震區救災不遺餘力

  當年,港人為汶川大地震救災可謂不遺餘力。震后,香港理工大學與四川大學牽手共建了災后重建和管理學院,為各階層人士提供防災、救災及災后支援等多方訓練。香港特區政府援建了川港康復中心及臥龍中華大熊貓苑,其中康復中心協助了數以萬計需要康復治療的地震傷者,有數百人更直接得到香港支援,香港專家亦會定期到四川跟進傷者情况。

  漩口中學保留了全部建築物,讓參觀人士親身感受到地震威力。

  理大川大共建災后重建管理學院

  理大與川大共建的災后重建和管理學院,其教育理念為「地球人都要有災害意識,地球人都要有災害教育」,教育目標為滿足社區對參與恢復救災人才。從2013年起,該學院已成功培訓出200名研究生。學院內設有多個與災害有關實驗室及設施,如災后健康管理實驗室提供有關物理、假肢、災害護理的研究及社會培訓;災害救員訓練區提供模擬訓練,讓研究生甚至普通市民有災害的心理準備及應變能力;由30個帳篷組成的應急醫療隊,則是其中一個最新頂目,整個醫院為可拆式,只需12至24小時即可拆除移動至所需地方,暫時全世界亦只有以色列擁有,帳篷醫院分成有手術室、分流房等,并已獲世衛組織正式認證;VR應急滅災研究室一張科普市民的綠地圖引人注目,并設有工程結構防災監測預警平台,實時觀看數據,上傳雲端,從而探測地震的來臨。學院院長柯瑞興表示,感謝理大於教學模式及師生方面給予的支持,學院如今已高度國際化,未來希望吸引更多外國學生及人才。

  川港康復中心救助萬名地震傷者

  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港府援建、2013年落成的川港康復中心亦頗有聲譽。醫院主任醫師李怡表示,院方曾協助數以萬名需要康復治療的地震傷者,當中有數百人直接得到香港支援,部分要截肢及安裝義肢的亦於康復中心接受跟進治療。

  據了解,香港為川港康復中心提供了資金與技術支持,引進了義肢矯形等新型設備,并向醫護人員教導先進技術,而香港專家亦會定期到四川跟進傷者情况,早前更有香港團隊到來檢查與調整了88名北川中學學生的義肢。李怡還透露,香港政府當年撥出的資金,部分已預留予兒童傷者發育時因身高增長的義肢更換用途。

  港人參觀臥龍大熊貓苑永久免費

  另外,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亦於地震中損毀嚴重。震后,由港府援建的臥龍中華大熊貓苑終於在2014年正式落成。

  最初,大熊貓苑開始運作時僅有10多隻熊貓居於基地,現時已經增班至55隻。基地動物管理部部長李果表示,苑內有20間熊貓舍供熊貓發情與交配,一到交配季節,即會從各熊貓基地調配熊貓交配,單是去年苑內就有19隻熊貓出生,「十分厲害」。被問及當年地震時的情况,他直言,原本的研究中心實在完全沒辦法使用,幸得有港人出手援助,還給熊貓一個安居之所;為答謝香港支持,該苑永久免費開放予港人參觀,目前已錄得有萬餘港人到訪。現在,研究中心每年亦會定期與香港海洋公園在保育方面作交流。

  香港紅十字會與受災者同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八級大地震,對當地及鄰近省市造成嚴重破壞,超過1000萬人受災。為回應災后巨大的緊急救援及重建需求,香港紅十字會制定十年的重建及發展項目計劃。完成緊急救援工作后,該會隨即參與災區重建,及后在多個地方包括四川、陝西、甘肅、寧夏、雲南、重慶推行社區恢復及備災項目,協助受影響人士改善生活環境,一同建設更安全的社區。

  協助受災者重建新生

  李曉平(右)是康復及假肢中心其中一名服務使用者。

  十年來,香港紅十字會在緊急階段、中期恢復生活,以至長期的災區重建,均為災民提供各類型的支援。在緊急賑災階段,迅速派發賑濟物資,幫助超過31萬人次;同時,先后多次派出醫護義工隊及救援小組到重災區幫助有需要人士。及至重建階段,又於四川、陝西及甘肅協助重建超過14500間房屋、30間衛生院、逾30間學校及超過250間衛生室。

  除此之外,香港紅十字會與德陽市殘疾人聯合會合作,成立「5·12地震」后災區首間專為地震傷員而設的康復及假肢中心,為因地震引致傷殘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免費專業服務。李曉平女士就是其中一名服務使用者,其右腿在地震中遭受嚴重創傷,大大影響了行動能力,震后她來到康復中心,接受康復評估及假肢安裝服務,終於改善行動能力、得以重建新生。其后,她更聯同其他康復者成立了「春蠶畫坊」,售賣由地震傷員制作的年畫及臉譜彩繪。這個畫坊不僅為他們帶來經濟收入,更成為他們融入社會的起點,亦是凝聚一群地震傷員互相支持的地方。李曉平十分感謝香港紅十字會及康復中心對她的幫助:「我想跟香港紅十字會及所有在療程中幫過我的人說句謝謝。地震后,我的情緒很低落,因為我失去了右腿。但在中心接受治療后,我知道有很多人關心我,我就慢慢地找回了過新生活的勇氣。」

  香港紅十字會的代表及捐款者到東永村探訪,了解村民現時的生活情况。

  幫助內地鄉村備減災

  誠如上述,香港紅十字會不單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即時緊急支援,更關注他們日后的發展及生活。也正因此,備災及減災亦是他們賑災工作的重點。過去10年中,他們在超過210個村莊推行備災項目,當中就有四川省鹽亭縣的東永村。2012年,香港紅十字會捐贈了人民幣63萬元予東永村,將村內泥濘狹窄、影響出行和逃生的土路修建成水泥路,并進行健康、衛生、急救、防災及減災的宣傳教育,以及開展生計項目。現在,村民們已具備防災的知識及意識,對於應對各種緊急情况更有能力。

  2008年發生汶川地震后,香港紅十字會共收到約13億港元指定捐款;截至2017年12月,該會實際支出11.4億港元,占捐款總收入的87%。該會表示,將繼續努力為內地易受災社區推行備災項目,亦衷心感謝所有曾支持四川地震災民的人士。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