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算盤厚帳本到信息化智能化 農行新貌折射內銀巨變-香港商报

從老算盤厚帳本到信息化智能化 農行新貌折射內銀巨變

2018-08-12
来源:香港商報

  改革開放40年來,農業銀行走向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之路。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農行團結鎮營業所復原場景。

  2000年之後,本港和上海股市出現一個重要的大藍籌群體——國有上市銀行。回首來路,內地銀行業從技術破產、到重組改制上市,每一步成長的背後都是中國改革開放階段性成果的真實寫照。農業銀行曾是內地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壞帳負擔最為沉重的銀行,農行上市也是內地五大行上市的收官之作。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近日走訪了農業銀行在上海的相關分支機構,看到農行從老算盤、厚帳本、大黑板到智能化辦公的巨變,以及號稱農行「大腦」的數據中心全天候防範日常系統風險,展現了農行在金融服務科技化之路的最新面貌。香港商報記者 鄧建樂

  40載崢嶸改革歲月,中華滄桑巨變,農業銀行在一代代農行人的傳承下收穫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17年末,農行總資產21.05萬億元,市值從上市之初的8000億元發展到現在的1.2萬億元。農業銀行不僅僅是一家「農」字頭銀行,它與內地所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一道,共同走向了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之路。

  而80年代初的農行上海分行營業網點是什麼樣子?一眾記者來到農銀大廈41層1300平方米的行史館,看到了一個全比例復原模擬場景——農行營業網點團結鎮營業所。

農行數據中心防範日常系統風險事件的發生。

  用算盤計算利息的日子已成回味

  當時農行的標誌為底漆大紅、金色的古錢幣和麥穗包裹着綠色,「中國農業銀行」大字立體描金,很有豐收的感覺,而用繁體字書寫的銀行名稱很容易讓人體會到1951年成立的農業銀行的歷史厚重感。

  支在網點門口、用粉筆書寫的黑板報令記者感到特別親切。儲蓄欄目上公布有獎儲蓄的開獎信息;旁邊「錢放家中5不好」的內容吸引了不少記者的目光:一不好,日日夜夜把心操;二不好,手頭不緊易花掉;三不好,蟲蛀鼠咬要損耗;四不好,意外損失出所料;五不好,對己對國無功勞。存款板塊則顯示這個營業網點所在的縣1983年到1985年的儲蓄存款情況。

  現場的介紹人員告訴記者,1981年,農行上海分行與電視一廠曾聯合舉辦金星電視機「零存整取集體儲蓄」有獎活動,約150萬戶儲戶參加了抽取電視機的活動,一眾獲獎者開心地搬着電視機的照片,曾轟動一時。

  走進營業所,半人高的櫃枱後面,幾位模擬的櫃枱人員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銀行工作風貌,每個櫃枱人員前面都有一把算盤,很多個印章。木質的桌子上有許多密集的小格子,裏面存放着各種紙質的存取單據,桌面上的帳本厚厚的,粗略來看薄的也有2厘米厚,厚的可能有5厘米。講解人員告訴記者,那時候都是手工計算,儲戶要取錢,出納要花時間好好計算一番方能計算出利息。

20萬元農村優待(售糧)儲蓄存單頗具時代特色。

  走出營業所,展覽櫥窗裏一組1954年面值最低1萬元、最高20萬元的農村優待(售糧)儲蓄存單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存單五彩斑斕,圖案各不一樣,頗具中國特色。據了解,這些存單僅在1953年和1954年秋季開辦過兩次,國家為了鼓勵農村售糧戶,特別給予高息。這是農行成立初期,非常珍貴而獨有的歷史資料。

  數據中心保障全行單日6億筆交易

  相較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營業網點的原生態、手工化作業和低效的工作流程,記者參觀的農行數據中心則體現了一家「高大上」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銀行的最新面貌。

  農行數據中心辦公室總經理曹軍告訴記者,農行和其他國有大行類似,都在上海這個金融中心建設了數據中心。2005年按照最高標準建成了1400多平方米的大型核心電腦機房。自數據中心建成使用以來,大型生產主機已經更新了兩次,第一次從IBM的Z9提升至Z11,第二次從Z11提升至最新的Z13,性能和處理能力同業領先。2007年農行每日單筆最高交易量僅為4500萬筆,現在峰值交易已超過6億筆,保證了全行交易的運行速度和數據安全。

  農行數據中心從外面看與一般的現代化建築無異,走進裏面才發現別有洞天,園區內18個建築單體圍成「四合院」式,湖水漣漣,兩隻黑天鵝游弋其中,有同行感慨「農行數據中心這是要管住黑天鵝啊」,引發眾人大笑。

  在記者看來,農行數據中心不僅要防範「黑天鵝」,更重要的是防範日常系統風險事件的發生。據介紹,該中心於2007年5月26日實現全國數據大集中後,全年不停電、不關燈、不間斷運行,承擔着農行36個省、2.3萬個網點的數據安全和穩定運行。數據中心自正式啟用以來實現了零風險的目標,待上海同城數據中心和北京異地災備中心投入使用後,農行的「兩地三中心」安全生產架構將全面完成。

  走進農行數據中心的ECC指揮中心,即運行總控中心,這裏特別像迷你版的航天航空控制中心,前面是一個超大的顯示幕,後面有四排半環形的工位,這就是農行的「大腦」。農行核心業務系統運行數據即時顯示,當日業務交易總量、每分鐘交易量、回應時間、交易管道一目了然。隨着操作人員的現場演示,當日各省的交易TOP排行、境外分支行的交易信息、全球網絡監控數據等等一覽無遺,農行現代化、信息化建設成效初顯。

  該數據中心採用了備用電源和柴油發電機的雙重應急供電保障。一旦數據中心停電,備用電源將會無縫對接,幾秒後便可切換柴油發電機進行發電,繼續為農行的全球業務保駕護航,用戶體驗完全不受影響。

  據了解,農行在金融科技化發展的道路與其他國有大行齊頭並進,參觀農行數據中心之後,農行「大腦」代表的科技化程度,令記者們感歎內地銀行業的變化可謂是天翻地覆。

  智能化網點環保又高效

  記者一行還走訪了農行上海長寧定西路支行。這家支行近延安西路高架,毗鄰中山公園商圈和曹家渡商圈,是一家大型綜合性網點,經過智能化改造後煥然一新,智能服務區設置的超級櫃員機便捷高效,能夠辦理80%以上的個人非現金業務,且「0複印」、「0蓋章」、「0紙質檔案」,環保安全。

  貴賓區設置的智能化茶几令記者們好奇,大家紛紛點擊螢幕進行體驗,感覺好像有一個超大版的iPad擺在自己面前。網點還設置了網銀體驗區、手機銀行體驗台、手機互動體驗區和掃碼牆,用以增強線上線下互動。便民服務區增設的輪椅、嬰兒車等設施,也體現了銀行的貼心服務。農行上海分行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農行長寧定西路支行的改造實現了農行網點建設要有主題、有亮點、有特色的要求,榮獲了2018年農行上海分行「春天行動」的最美網點榮譽稱號。

  金融改革引領跨境服務創新

  在不少人的印象當中,農行主要是服務「農村、農業和農民」的「農」字頭銀行,但當記者在農行上海自貿區分行了解到「農行發展模式」,才更理解農行服務實體經濟的全方面發展。這個分行的建立和業務結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金融改革發展的進程與成就。

  2013年9月,農行上海自貿區分行借着上海自貿區掛牌的東風由原外高橋支行翻牌升格成立,兩年後又將金橋支行及轄屬的網點擴併進來,進一步提升自貿區分行的規模和服務能力。

  農行上海自貿區分行行長徐綱介紹,農行自貿區分行並不是簡單的經營行,該行不僅涉外業務更加集中,還在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經營模式創新等多項探索。通過不斷探索創新,農行自貿區分行已經創造了10多項分行系統內的「首次辦理」、「首次推出」的紀錄,跨省跨區域貸款取得顯著成效。

記者們紛紛對定西路支行的智能茶几感到好奇。

  引自貿區「活水」進港入疆

  農行上海自貿區分行已通過跨省聯動實現了自貿金融服務進港入疆。據了解,農行自貿區分行通過上海——新疆——香港的三地聯動,以自貿區租賃方式成功打通了自貿區金融服務入疆通道。為新疆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辦理了2億元的內保自貿貸業務,開創了「涉外融資性保函轉開+自貿區貸款+售後回租」的業務新模式。

  「自貿區金融服務入疆主要是因為自貿區內具有資金規模和成本優勢。」徐綱告訴記者,上海的金融資源相對比較密集,與中西部兄弟省行相比,負債端和資產端都具有明顯優勢,產品更加豐富。他表示,通過自貿區分行與其他兄弟行的聯合貸款,一方面可以解決有無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資金成本方面也有一定優勢。

  這也吸引了不少中資企業在本港設立的貿易平台公司。內地的不少中資企業在香港都會設立貿易平台公司,隨着人民幣跨境業務的不斷推廣,他們的資金結算量不斷擴大,以人民幣作為結算單位的貿易量也在變大。在香港本土銀行無法為中資貿易平台公司提供量大價優的人民幣資金時,農行自貿區分行的優勢愈發凸顯。

  徐綱向記者分享了一個農行上海自貿區分行大力支持中資在港企業涉外業務發展的案例。近一年來,隨着在港企業人民幣需求量增大,某些時間段,香港地區的人民幣融資價格比內地更貴,內地某大型電網企業旗下的香港平台公司需要大量的人民幣資金,在自貿區內設立一家具有FTN帳戶的子公司後,2017年9月自貿區分行為其提供了8億元的人民幣融資,今年7月還將為其提供6.5億元的人民幣融資。農行自貿區分行成為了該電網企業香港平台公司獲得人民幣資金的主要來源。

  農行上海分行國際金融部相關人員告訴記者,自貿區金融服務入疆入港既要歸功於農行積極追求創新,也要歸功於自貿區內的金融改革,而創新自由貿易分帳核算管理體系正是自貿區金融板塊中最大的特色。2014年5月,自貿分帳核算單位正式上線,從而構建了區內境外相對自由、區內和境內區外有限滲透的資金流動體系,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金融改革政策得以全面實施。農行自貿區分行依託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最早制定走出去企業和引進來企業跨境直接投資的簡化流程,跨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自貿項下的小微企業綜合化服務、地方債承銷投資等金融創新成果紛紛入選上海市金融辦的創新案例。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