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香港商报

无锡,万亿之城亦能诗意栖居

2018-09-05
来源:南风窗

  将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结合,将市场力量和政府机制创新结合,无锡的生态之城建设经验不可100%复制,但值得很多工业大城借鉴。

  在无锡的太湖流域驱车来来回回,会感到有些惊讶,路边除了葱郁的树木,常常看不到任何风景,更不用提太湖湖面。因为在这里,太湖湖体和沿岸5公里的区域都被划为了一级保护区。树木始终挡住视线,使人能感受到,这是个无边无际的生态之城。

  在这个生态之城里,蓝藻曾是太湖流域居民的污染噩梦,“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势在必行,也由此引发了无锡生态、技术、产业和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

  

 

  太湖今日漾碧波

  理解太湖之于无锡的意义,才能理解无锡在治污治太中壮士断腕的决心。苏州本也挨着太湖,但太湖到无锡境内,就形成了一个大水湾。水浅,平均水深不足两米,当湖面上出现蓝藻时,东南季风一吹,向下风处聚集。因此,几乎整个太湖生长的蓝藻均被吹到了无锡的水域。加之这一水域湖湾众多,蓝藻易进难出。

  与此同时,跟世界其他国家人烟稀少的大型湖泊相比,太湖流域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开发强度以及环境承受的压力都要远远超过其他湖泊流域。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地区企业密布,发展模式沿河沿湖沿路,星星点灯村村冒烟。而数公里的水域内围网养殖屡禁不止,水循环流动受影响,大部分水草烂在其中。

  2007年5月29日,这一日太湖蓝藻危机爆发,引发大面积湖泛,令人触目惊心。彼时的无锡,无景可赏,无水可用。但太湖水危机是“危”也是“机”,危机的爆发倒逼无锡“铁腕治污,科学治太”。

  无锡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朱双清向《南风窗》记者介绍,这些年来,无锡的治太经验足以成为国家治理水污染的典型样本。无锡作为江苏省太湖治理的前沿重阵,清淤量占到了全省的70%。

  无锡太湖湖岸线120公里,在滨湖区范围的就有112公里。有个说法就是,“全国治污看太湖,太湖治污看无锡,无锡治污看滨湖。”

  无锡滨湖区渔港乡太湖喇叭口一带,有一个蓝藻主要打捞点。有数十位穿着打捞服的捞藻工在这工作,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水危机爆发之前,他们大多数都是太湖边的渔民,退渔还湖后,会开船,多数变成了捞藻工。

  “蓝藻根据风向,风往我们这边吹了蓝藻就多,每年夏天量多的时候工作的时间就长一些。”65岁的捞藻队队长周国良在这工作十一年了,常年的户外作业使他皮肤黝黑,他仍清晰地记得十一年前还是渔民的自己所经历的太湖—密密麻麻的竹竿和渔网遍布湖面,危机爆发后厚重粘稠的蓝藻,难以忍受的恶臭。水域边有打捞蓝藻的机器,在《南风窗》记者面前,湖面碧波荡漾,这情景与周国良描述的十一年前,已是截然不同。

  事实上,一般民众对太湖的污染缺乏研究,仅用蓝藻来评判湖泊的好坏,这并不科学。蓝藻是一种比人类出现得还早、生命力顽强的单细胞生物。在正常生态环境中,蓝藻数量能维持在正常范围,然而太湖无锡水域独特的地理特点更是决定了蓝藻不可能被消灭。

  无锡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顾岗对《南风窗》记者表示,“不能用蓝藻这一个指标来评判整个湖泊的好坏,它只是指标之一。国务院对于太湖治理有一个目标,叫两个‘确保’,要确保饮用水的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的湖泛。太湖治理不是说要消灭蓝藻,主要还是要治理太湖的污染。”

  数据显示,目前,无锡共设置了81个固定打捞点,建立了56支专业打捞队伍,合理配置机械打捞船。2007年到2017年,无锡市累计打捞蓝藻1179万吨,占全省蓝藻打捞量的90%以上。

  无锡市水利局蓝藻办主任陈旭清称,蓝藻并非一无是处,藻水分离技术实现了蓝藻的高效规模化处理,并进一步拓展了藻泥生产有机肥途径,目前仍在继续积极探索无害化处置的新途径。

  此外,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无锡已经通过修建四座自来水厂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太湖沙渚取水口外延三公里,取水口水质全面提升,以太湖为水源的自来水制水工艺实现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全覆盖。同时,开辟了长江第二水源地,建成链接各水厂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形成长江、太湖“江湖互补,双源供水”的新格局。至此,无锡的城市供水水质从“无水可饮”,已经全面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当下风行全国的河长制,就发源于太湖治理

  “内湖”治理更显成效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解决污染入湖,最根本的办法是全流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无锡显然不是一个“唯GDP论”的城市, 2007年以来,无锡累计关停企业3070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5480家,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64家。新建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律禁止新建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效农业。

  结构调整,数据吃亏。2012到2015年,无锡经济疲软,名义增速几乎为零。但近年来,随着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无锡回到了舞台中央,成为了领跑者,跃居为“万亿之城”,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得兼。

  无锡市环保局提供的专业数据显示,2017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符合IV类标准,经过十年努力,太湖无锡水域水体由V类改善为IV类,总磷、氨氮、总氮浓度分别较2007年下降29.6%、90.3%、57.9%,从中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太湖水质总体上已经恢复至1997年的水平,并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

  难得的是,这些变化是在苏锡常人口较2007年增长7.5%、GDP较2007年增长143%的情况下实现的。如今,太湖沿湖岸线,都是湿地和生态走廊,十步一景,诗意栖居。

  如果说太湖横跨苏锡常增加了区域间合作治理难度,那么蠡湖作为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其治理成效更能显示出无锡市湖泊治理的科学性和成效。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筑塘养鱼,加上沿岸不适当的开发,蠡湖被称为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当时,蠡湖是太湖底泥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平均水深两米,但淤泥厚度就达到了0.6到0.8米,曾经在湖内生长茂盛的沉水植物几近灭绝。同时,湖面从9.5平方公里缩小到了6.4平方公里,种植、养殖活动加剧了二次污染。

  早在2002年,无锡市就有此觉悟,痛下决心科学治水。经过后来五年多的探索和努力,沉积了数十年的淤泥清除了,蠡湖水面面积增加了41%。蠡湖治理的五大工程,即污水截流,生态清淤,退渔还湖,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也同时是为日后面积更大的太湖流域治理做准备。

  在蠡湖治理中,无锡市政府停办了蠡湖地区2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项目供地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事项,并发文要求各级国土部门暂停办理相关手续,确保了生态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孙志亮从2002年起就在蠡湖办全面负责蠡湖地区的规划,他表示,“环境的治理提升无锡整个生态价值,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城市的整个品位和城市的美誉度,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未来城市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

  

 蠡湖综合整治前后

  市场力量构建长效机制

  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写道,“如果要让未来变得更加绿色,那就必须进一步实现城市化。”生态建设和城市化始终是同步的,是一场持久战,面对这场持久战,无锡用制度建设来保证胜利。

  太湖治水千头万绪,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99条,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27个,密如蛛网。其中若是有哪条河或哪个湖不达标,都可能影响太湖水的水质。此外,其中牵涉的部门众多,极有可能出现“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风行全国的河长制,就发源于太湖治理。无锡市滨湖区河长办季伟忠对“河长制”这一创新治理模式了如指掌:2008年开始,无锡在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中推行“河长制”,区级层面则设置三级河长体制,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总河长,区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任区级部门河长,镇(街道)河长作相应配置。

  2016年,时任无锡市滨湖区区委书记袁飞曾代表全区立下“军令状”:围绕“控污染、治河道、护水源”3个重点,打响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地表水优于Ⅲ类水比例达到70%的目标。“河长制”的推行,使无锡全市的每条河流有了第一责任人。

  治水并非一日之功,长效机制最为关键。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直被视为公益性事业,投入全部由政府包揽。如何缓解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瓶颈的制约?

  据测算,在全面实施蠡湖水环境治理的工程中,需要筹措资金50多亿元。为此,无锡市政府建立了专门的资金运作平台,组建了借款还款主体,完善了贷款项目审批手续,规范了资金的使用体系。其中,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投入14.5亿元,市内配套资金20多亿元。随着各项资金相继到位,蠡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就全面展开了。

  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提升了蠡湖地区的生态价值,还促进了旅游、商贸、软件等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周边土地要素的大幅增值。比如,蠡湖新城限制性地开发的一块1000亩的地块,成功拍卖30亿元,比整治前土地价格增值了10多倍。可见,政府靠着市场运作,偿还了前期投入,还使得政府有了更多环境建设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蠡湖新城

  伴随长效治理污染的深入推进,一批生态文明新机制应运而生。 2009年时,江苏有4个城市被列入“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名单中并没有无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无锡市环保局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险种非常有必要在无锡推广。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最有效的市场手段之一,也是一种创新制度,它引入更多市场力量。”无锡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南风窗》记者,“无锡自2009年6月试行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同年10月就被环保部列为全国试点城市了。”

  于是,无锡市政府联合保险公司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环境风险防范管理与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排查安全隐患,指导企业进行环境风险管理。无锡环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无锡市对3800多家企业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估,帮助企业排查出较大的环境污染隐患17100多个。据悉,这一成果在江苏的几个试点城市中是最好的。

  现在的无锡,已经建立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无锡模式”2.0版本,即从原本“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经营、风险可控、多方共赢”的“无锡模式”向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中心,建成多功能的环责险云平台,加强了在线联动的功能。

  生态如何保障常态化治理?从责任落实,资金瓶颈到风险控制,无锡市政府都用自己的创新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正契合了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多次强调的观点—“无锡要推进思想解放,当好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思想不断解放、文明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2015年2月,无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对一座城市文明水平最权威、最全面的评价。仅在两年后,无锡大市,即无锡联袂江阴宜兴又率先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从城市到城市群,市域联动,体现了无锡这座城市在深度和广度上,文明水平的“担当”。

  GDP万亿之城的美好数字之下,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无锡,一个让创业者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南风窗记者 杨露)

 

[责任编辑: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