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庫成員孔永樂:改革離不開務實人才-香港商报

城市智庫成員孔永樂:改革離不開務實人才

2018-09-11
来源:香港商报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國家在社會及經濟各方面取得巨大成果,貧窮人口數字大幅降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這確是上世紀難以想像的事。約100年前,不少從政者、讀書人甚至平民百姓都滿腔熱誠,盼望能改革國家、振興中華。例如,1918年孫中山出版勾勒改革中國社會的藍圖,當中包括學習外國的經驗,興建現代化鐵路計劃。無奈革命尚未成功,戰爭令人民生活更艱苦。誰能預料到100年後,中國的高鐵可以穿州過省,而且水平不遜於美日等先進國家。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為何近代中國的改革一直欠理想,但40年前的改革卻令社會經濟不斷進步?

  恢復高考是重要措施

  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措施是恢復高考。1977年,展開一系列改革前,鄧小平決定先改變高等人才招生的方法,恢復高考制度。當時,國家更放寬招生年齡、婚姻等限制讓較為年長的學生可以應試。這措施不單擴展人們靠能力提升社會階梯的方法,亦逐漸令教育水平不斷提高。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簽署了協定,每年派出中國學者及學生到美國學習、交流及合作。至今,到美國學習的中國學生人數以十萬計,而且還有年輕化的趨勢。

  當然,中國改革成功並非只單靠留學外地的海歸人員,但恢復高考及積極鼓勵優秀青年留學令大眾了解到政治領導層有決心改變舊制度,推行社會及經濟改革。重要的是,鄧小平的實用主義為中國富強進步奠下了基礎。1990年代,年幼的筆者即使不清楚中國的政治及經濟制度,但也經常聽到「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換言之,不論國籍、膚色、出身、學歷或人事關係等,只要能夠找到問題並成功解決便是上等之人才。相反,空談不實幹,或因各種原因放棄抓住老鼠的貓也不是好貓。這種思維逐漸令全國的人才多試驗各種方法去抓住機會,改善自己的生活,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

  危機中見人才的重要

  40年來,無論以經濟數據還是社會實況來看,中國過去的改革確實令整個社會及人民的生活得到重大改善。筆者小時候隨家人到內地南京、無錫等地旅遊,晚上不少道路欠缺街燈照明,在日常生活各方面都看到香港與內地的條件差距。現時,中國經濟活動越來越多,人們的衣着打扮越來越時尚,內地大型商店比香港一些舊區商場更新穎及現代化,餐館酒店甚至公共鐵路管理等都需要大批做實事的人士一代又一代不斷提升能力,才達到今天的改革成果。

  自1979年起,每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大多數都超過10%,同時期美國的每年增長卻不超過2%,自2000年起中國的社會經濟變化更加明顯。1995年,中國GDP總量處於全球第8名,落後於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及巴西等國家,現時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的經濟能夠不斷向上,全靠一大群實事求是、積極向上的人才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筆者認為,改革初期也沒有預料中國會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初改革的目標主要只是令人民有上升的階梯,改善每年的社會失業率;以及以外國資金及經驗增加國內生產力及減少浪費,提升工業、教育及醫療等各方面的水平。當最基本的目標達到了,然後再想更好的方法向下一個目標邁進。若欠缺務實及曾成功抓住老鼠的好貓因環境改變而成了懶惰貓、撒嬌貓等,改革進度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社會發展亦難以一直向前。

  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每次危機困境中更見到人才的重要。上世紀80年代,相信少數人能預料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恐怖主義的威脅,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問題對經濟的影響。在危機中,中國總靠務實的人才將問題迎刃而解。無疑,中國現時的基礎條件比以往的一代優勝,但問題也比上一代更複雜。中國未來的改革能否繼續成功,其中一個因素將取決於社會能否發掘更多務實的人才,找到更多抓住老鼠的好方法。這樣,在更多資源及國際網絡下,中國的前景將會比40年前更亮麗。

[责任编辑:鍾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