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昨早出席行政會議前展示了今日將公布的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封面。 中通社
【香港商报网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今日(10日)上午11時在香港立法會發表2018年施政報告,這是她任內發布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主題為「堅定前行,燃點希望」,長達6萬字,分為良好管治、房屋、土地、培養人才及與青年同行等內容。林鄭希望香港立足「一國兩制」下獨特優勢,她有堅定決心,帶領香港前行。
她稱,千言萬語,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香港燃點希望。
林鄭月娥表示,過去一年有多番體會,建立科技新平台的成績顯著,認為意見分歧不應成為香港發展的絆腳石。
以下是林郑部分讲话实录
立法會主席、各位議員、各位市民:
我今天在立法會發表我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一如往年,我不會宣讀整份《施政報告》,而是選擇與市民分享我的施政理念和重點介紹一些具體措施。
2. 這份題為「堅定前行 燃點希望」的《施政報告》長達近六萬字,全面涵蓋良好管治、房屋與土地、多元經濟、培育人才、改善民生、宜居城市及與青年同行的多個領域,希望大家稍後閱讀的時候,可以更掌握香港的現況和政府對社會問題的回應。與此同時,這份《施政報告》立足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結合了本屆政府自去年7月1日就任以來的努力不懈,並盛載着我帶領香港前行的堅定決心。千言萬語的目的只有一個:為香港燃點希望。
3. 我今天發表的《施政報告》亦反映了我擔任行政長官以來的體會。過去一年多,我和團隊以「關心」、「聆聽」、「行動」的務實態度,以「創新」、「互動」、「協作」的原則,積極施政。無論在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工作,例如上市條例的修訂和金融科技的應用,或在大力推動創新及科技方面,例如建立「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成績都是顯著的。這引證了我在競選行政長官時的信念:「香港人很優秀,香港底子也很好,只要認準方向,團結一致,我們一定可以再創輝煌!」
4. 我另一個體會是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方案,也難令社會達致全面的共識,但意見分歧不應成為政府帶領香港向前的絆腳石,更不應令香港停滯不前。無論是土地供應的選項,或取消強積金「對沖」的方案,經過多輪的公眾諮詢,是時候要「議而有決、決而有行」,再蹉跎歲月,受苦的是居住在擠迫和惡劣環境的家庭,特別是小朋友,和需要更好退休保障的基層勞工。
5. 我第三個體會是「前行」需要有伙伴,政府愈包容,伙伴便愈多。我不會奢望政黨或本會議員政治立場一致,但只要不觸碰違反「一國」的底線,大家應有廣闊的合作空間。立法會年初組成跨黨派的考察團,訪問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內地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政府在上一個立法年度的後期就大量撥款項目諮詢立法會多黨派議員,以「先易後難」的方式議事,亦減少了議會劍拔弩張的局面,順利通過了有利經濟和民生的措施。
6. 我最後一個體會是,只要明確符合公眾利益的事,政府就應該快快做、大膽做。我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為保障市民,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而全面禁止電子煙、為有效扭轉目前以治療為主的醫療系統而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健康和為進一步提升科研實力以配合香港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大幅增加研發資源,就是向着清晰的目標大步前行。
7. 這些作為行政長官的體會,為這份《施政報告》添上個人色彩,但其實很多內容亦是反映立法會議員和社會各界向我提出的意見。我亦要感謝問責團隊和各級公務員同事盡心盡力,展現了識變、求變的進取精神。
8. 我在本屆政府提出管治新風格,其中我倡議政府應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獲得社會廣泛認同,各政策局和部門在處理經濟民生事務上比過往更積極有為,部分工作成果已反映在2018年《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內超過240項的新措施。
9. 有人會問,政府的積極作為,會否偏離香港奉行的市場經濟。我的答案是「不會」,但當每個城市的競爭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政府有責任提供政策支援,為企業在海內外開拓商機,進行更多「政府與政府」的對接工作。
10. 我在本屆政府推動理財新哲學,以稅務寬減增加香港的經濟競爭力,並投放資源,利民紓困,培訓人才。財政司司長在本屆政府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更多具長遠效益的政策措施,以及預留額外3,880億元以進一步投資未來和改善公共服務。
11. 有人又會問,政府更進取地投放公共資源改善民生,會否偏離量入為出、謹慎理財的原則,而走上福利主義社會的路。我的答案是「不會」,香港擁有豐厚的財政儲備,政府有責任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為未來投資,為市民解困,讓社會各階層都能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12. 法治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而司法獨立是彰顯法治的關鍵。我再次重申,任何因不滿法庭的裁決而無理地攻擊司法制度和司法機關,干涉獨立司法權或出言侮辱法官的行為均不可取,是對香港司法制度和司法精神的損害。正如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2018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上指出,針對司法機構的批評應該是有理可據。法庭和法官在裁決法律糾紛時,只會考慮案件中涉及的法律及法律爭議點。裁決無關法律的政治、經濟或社會議題並不是法官的憲制職責。法治保持堅穩、備受尊重及人皆可見,是符合眾人的利益。
13. 特區政府尊重立法會制衡行政機關的功能。我因應立法會議事規則委員會的建議,除出席一年四次的行政長官答問會外,每個月均出席一次以「短問短答」形式進行的行政長官質詢時間,接受議員提問。在2017-18立法年度,我總共出席了四次行政長官答問會和七次行政長官質詢時間,一共回答了139項質詢。答問的過程加
14. 滿足市民對住屋的需求是本屆政府面對最大的挑戰。我在這份《施政報告》中把房屋及土地供應獨立成章,並放在經濟和民生的篇章之前,就是要清楚說明,土地供應不足,不單導致房屋供應短缺,同時也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從幼兒中心到安老設施;從基本的教育醫療服務到消閒的休憩空間和文娛康樂設施;從維持傳統行業優勢到推動新經濟產業,無一不需要土地。簡單來說,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
15. 去年10月我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本屆政府房屋政策有四個元素,包括確立政府在提供房屋方面的角色、為市民建立置業階梯、聚焦供應和善用現有房屋資源,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今年6月我公布房屋新政策的六項措施,當中最重要的是修訂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機制,令售價與私人房屋市價脫鈎,而改以申請人的負擔能力為基礎,並將九幅原本是私營房屋的用地改撥作公營房屋發展。這些政策措施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16. 為進一步展示政府解決市民住屋問題的決心,我在今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表明:
(1) 我們會持之以恆地開拓土地,不會因經濟的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的升跌,而動搖政府覓地造地、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
(2) 政府有責任為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適切居所,我會在任內增加公營房屋的比例,調撥更多土地作公營房屋發展。運輸及房屋局會在更新下一個《長遠房屋策略》的十年供應目標時反映這個政策考慮;以及
(3) 我們會把政府開拓的新增土地,以房屋單位計算,七成用於興建公營房屋。
17. 修訂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預期會吸引大量申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已因應新定價政策而重新接受2018年居屋的申請,而計劃恆常化後的首個「綠置居」項目和由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提供的「首置」先導項目,亦會陸續開售。這三個項目將提供總共7 426個單位。
18. 我們針對這三批資助出售房屋進行了測試,經調整定價後,加上買家可取得高達90%甚或更高的按揭成數,這些單位都是目標家庭「買得起」、「供得起」的,每月的供款佔家庭總入息一般不會超過40%。既然政府已重建置業階梯,並重定資助出售房屋定價,我們現在急需處理的問題是「地從何來」。
19. 去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肩負起與民共議,嘗試凝聚社會最大共識的任務,各成員全情投入,任勞任怨,實在令人敬佩。半個月前,「專責小組」應我的要求,和我分享了他們的初步主要觀察。當大家聚焦小組就個別土地供應選項的觀察,吸引我注意力的是小組認為社會普遍認同土地供應是「刻不容緩」、要「未雨綢繆」和須「多管齊下」這三句話。
20. 我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符合這政策目標的幾項土地供應計劃,分別是明日大嶼、發展棕地、土地共享和活化工廈,至於各個選項的進一步分析,我會詳細考慮「專責小組」今年年底提交的全面建議報告。
21.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香港國際機場坐落於此,是我們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門。隨着港珠澳大橋通車,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
22. 政府提出發展大嶼山的願景,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合共約1 700公頃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並配以一套全新的運輸基建網絡貫通各區,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我們會以增加土地供應、運輸基建先行、推動經濟發展、提升環境實力及增加休閒設施這五項政策方針,並作出投資,實現這個跨越未來二、三十年、可提供26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和34萬個就業職位的願景。
23. 「明日大嶼願景」涉及香港未來數十年的整體規劃以及多項大型基建的推行,涉及多個政策局、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需要周詳的協調和大量統籌工作。「明日大嶼願景」是本屆政府的重點工作,我會盡快成立直接向我負責的專責統籌辦事處,就整體方向提供督導,統籌並監察計劃的規劃及落實。這個辦事處會按需要擴展,務求讓政策和執行有效對接。
24. 「明日大嶼願景」是長遠規劃,要應對刻不容緩的房屋問題,我們會加快新界棕地研究,並做好重置現有作業的配套,以便發展房屋。我們亦建議推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透過公平和具高透明度的機制,更好利用那些不在政府發展規劃的私人擁有土地,以在短中期滿足公營和私營房屋的需求。為釋公眾疑慮,由政府與申請者「共享」的新增住宅樓面面積,當中不少於6至7成須用作興建以資助出售房屋為主的公營房屋。我們亦會重啟「工廈活化計劃」,並首次容許改裝整幢舊工廈作過渡性房屋之用,以濟燃眉之急。
25. 此外,我們亦會協助香港房屋協會(房協)重建其舊屋邨,邀請市建局推展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的重建工作,並支持平民屋宇公司進行大坑西邨的重建計劃,讓這些業主和居民多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