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发表2018年施政報告(全文)-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2018施政报告 > 最新报道

林郑月娥发表2018年施政報告(全文)

2018-10-10
来源:香港政府新闻网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在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

  立法會主席、各位議員、各位市民:

  (一)前言:堅定前行

  1. 我今天發表的《施政報告》,除了重申我的施政理念和詳細交代本屆政府在各政策範疇的願景和措施外,亦反映了我擔任行政長官以來的體會。我希望這份《施政報告》展示的,是我對香港更大的承擔,更堅定的信心和迎難而上的勇氣,讓香港乘風破浪,抓緊機會,邁向更好的將來。

  2. 過去一年多,我和團隊以「關心」、「聆聽」、「行動」的務實態度,以「創新」、「互動」、「協作」的原則,積極施政。無論在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工作,例如上市條例的修訂和金融科技的應用,或在大力推動創新及科技(創科)方面,例如建立「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成績都是顯著的。這引證了我在競選行政長官時的信念:「香港人很優秀,香港底子也很好,只要認準方向,團結一致,我們一定可以再創輝煌!」

  3. 我另一個體會是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方案,也難令社會達致全面的共識,但意見分歧不應成為政府帶領香港向前的絆腳石,更不應令香港停滯不前。無論是土地供應的選項,或取消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對沖」的方案,經過多輪的公眾諮詢,是時候要「議而有決、決而有行」,再蹉跎歲月,受苦的是居住在擠迫和惡劣環境的家庭,特別是小朋友,和需要更好退休保障的基層勞工。

  4. 我第三個體會是「前行」需要有伙伴,政府愈包容,伙伴便愈多。我不會奢望政黨或本會議員政治立場一致,但只要不觸碰違反「一國」的底線,大家應有廣闊的合作空間。立法會年初組成跨黨派的考察團,訪問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內地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政府就大量撥款項目諮詢立法會多黨派議員,以「先易後難」的方式議事,亦減少了議會劍拔弩張的局面,順利通過了有利經濟和民生的措施。

  5. 我最後一個體會是,只要明確符合公眾利益的事,政府就應該快快做、大膽做。我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全面禁止電子煙、加強基層醫療健康和進一步增加研發資源,就是向着清晰的目標大步前行。

  6. 這些作為行政長官的體會,為這份《施政報告》添上個人色彩,但其實很多內容亦是反映立法會議員和社會各界向我提出的意見。我亦要感謝問責團隊和各級公務員同事盡心盡力,展現了識變、求變的進取精神。前行的路未必平坦,但我深信這將是一條讓香港再次起飛的康莊大道。

  (二)良好管治

  理念

  7. 我在首份《施政報告》中莊嚴承諾,我和特區政府會竭力執行「一國兩制」、維護《基本法》和捍衞法治,而良好管治就是履行上述憲制責任的重要基礎。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21年來依託祖國、面向世界,保持自身獨特優勢。這些包括法治精神、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以及人權、自由等的優勢,都受到《基本法》保障。要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特區的管治必須堅守「一國」原則,並正確處理中央和特區的關係。

  中央與特區關係

  8. 行政長官既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也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在這「雙負責」下的行政長官,須全面、準確、堅定地擔當「一國兩制」的執行者、《基本法》的維護者、法治的捍衞者,以及中央與香港特區關係發展的促進者。面對香港社會近年出現的複雜情況和新矛盾,我和特區政府對任何鼓吹「港獨」,危害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行為絕不容忍。我們會無畏無懼地依法應對,以維護國家和香港的利益。為防微杜漸,我們亦加強了各界對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的了解,在香港社會加強樹立「一國」意識。

  9. 與此同時,我們善用「兩制」之利,在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前提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10. 過去一年多,特區政府與中央不同部委簽訂多份合作協議,包括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和粵澳兩地政府簽訂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與發改委簽署《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與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簽訂《內地與香港特區深化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和最近與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這些合作協議為香港帶來很多參與國家發展及提升香港產業和專業服務的機會。相關政策局正以可惠及業界的具體措施落實合作協議的精神。

  11. 今年8月15日,我以成員身份出席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領導小組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頂層設計,並加強對大灣區發展的統籌協調。這亦是首次港澳特區兩位行政長官以成員身份出席中央領導層次的會議,凸顯中央重視兩個特別行政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角色,並貫徹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12. 中央對特區的支持,亦充分體現在過去一年在便利港人在內地學習、就業和居住而陸續出台的政策措施,尤其是今年8月推出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請發放辦法》,讓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申請領取居住證(註1),依法享有在居住地的多項權利、公共服務和便利。

  13.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香港企業一直是內地省市的重要外資來源,而近年更大力協助內地企業向外發展。香港作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平台功能仍然重要。特區政府加強與內地省市合作,積極發揮「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為港人港企開拓更多商機和發展機會。今年5月,我率團到成都與四川省委書記共同主持首次川港合作會議,確立了川港高層次合作的新機制,而8月我則與上海市市長在香港主持滬港合作會議,在多個範疇簽訂合作協議。我將於本月下旬訪京,與北京市市長舉行京港合作會議,而政務司司長也會在11月底與福建省領導主持閩港合作會議。

  行政機關

  積極作為

  14. 我在本屆政府提出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和理財新哲學,獲得社會廣泛認同,具體的措施亦逐一落實。其中我倡議政府應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各政策局和部門在處理經濟民生事務上變得比過往積極有為,部分工作成果已反映在2018年《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內超過240項的新措施。

  15. 有人會問,政府的積極作為,會否偏離香港奉行的市場經濟。我的答案是「不會」,但當每個城市的競爭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政府有責任提供政策支援,為企業在海內外開拓商機,進行更多「政府與政府」的對接工作。

  16. 有人又會問,政府更進取地投放公共資源改善民生,會否偏離量入為出、謹慎理財的原則,而走上福利主義社會的路。我的答案是「不會」,香港擁有豐厚的財政儲備,政府有責任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為未來投資,為市民解困,讓社會各階層都能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事實上,香港人的自力更生精神令人敬佩,目前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失業個案約12 000宗,是2003年9月高峰期的24%。

  17. 在更有效擔當「促成者」角色方面,剛於今年4月1日成立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創新辦),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為不同界別提供「首站式和一站式」的諮詢和統籌服務。對由民間倡議而於公眾有裨益的項目,創新辦會協調相關部門的要求和意見,並與倡議組織保持溝通,以促成其事。此外,已撥歸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的效率促進辦公室會協助各政策局及部門推出方便營商的措施,去年便已落實超過70項相關措施,而今年會繼續推出超過130項新措施,以減輕業界的遵規成本,為百業拆牆鬆綁。

  用人唯才

  18. 我們重視公眾參與,與民共議。我要求各政策局奉行廣納賢能,用人唯才的原則,並提升女性和青年委員的比例。過去12個月,各政策局共委任了超過3 400名公營機構及諮詢委員會成員;目前女性佔所有政府委任的諮詢及法定組織非官方成員約33%,而青年人則佔9%(註2)。我相信這些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士,將有助我們在政策制訂的過程中集思廣益。

  開放透明

  19. 歷史檔案不單記錄決策過程,更保存社會的集體回憶。我重申本屆政府重視檔案的完整性,並對訂立檔案法持正面態度。法律改革委員會(法改會)已完成研究香港現行的檔案管理制度和其他司法管轄區的相關法律,預計會在今年年底前展開公眾諮詢。當法改會提交報告後,政府會積極跟進。現階段,政府會繼續加強檔案管理的工作,包括為政策局及部門制訂更全面的培訓計劃、為檔案處人員提供更多的專業訓練,以及檢討電子檔案保管系統的推行進度等。

  20. 《公開資料守則》(《守則》)體現政府開放和負責任的方針,提供有效的架構讓公眾廣泛查閱政府資料。自《守則》推行以來,獲提供資料與要求的比率持續超過95%。法改會早前成立了公開資料小組委員會,檢討關於公眾索取政府資料的現行制度,以便提出適當的改革建議。當法改會提交報告後,政府會詳細研究有關建議,考慮如何進一步完善公開資料制度。

  制度完善

  21. 制度保障和問責精神是良好管治的重要元素。在處理重大社會事件時,政府要勇於面對問題和作出承擔。過去一年,針對導致嚴重傷亡的巴士車禍和港鐵沙中線紅磡站擴建部分建造工程出現問題這兩件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的事件,我主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作深入調查。我相信兩個委員會的建議將有助政府和有關機構改善制度,加強市民對相關服務的信心。

  強化執行能力

  增加公務員人手

  22. 為有效推行本屆政府提出的新政策和措施,並配合多個大型跨境基建的開通,我們於2018-19年度大幅增加公務員編制,增幅高達3.7%,遠高於過去十年的每年平均增長。展望未來,政府會以一貫的審慎原則管理公務員編制,確保公務員隊伍能繼續有序平穩發展,應對社會的發展需要。

  延長公務員服務年期

  23. 為配合增加勞動力的目標和回應公務員同事的訴求,公務員事務局已在今年7月邀請在2000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期間入職的現職公務員選擇在65歲(文職職系)或60歲(紀律部隊職系)退休。

  建設公務員學院

  24. 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建議設立一所全新的公務員學院,全面提升培訓設施,從而加強公務員在發展領導才能、與市民互動溝通、應用創科等範疇的培訓,並加深公務員對國家發展和中央與特區關係的認識和國際觸覺,學院也有肩負促進與其他地區公務員互動交流的任務。我們已選定在觀塘重新發展一幅面積約11 000平方米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除了興建公務員學院外,我們初步建議以「健康生活」和「終身學習」為主題,在這綜合發展項目內提供地區康健中心及其他社區設施,並藉此提升區內的通達性和園景布局。我們稍後會就此諮詢觀塘區議會。

  25. 公務員學院預計於2026年完成。在此期間,現時在公務員事務局轄下的公務員培訓處會繼續致力加強公務員的培訓,包括創新思維及科技應用,以配合政府推動《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我們亦會成立一個由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組成的公務員培訓諮詢委員會,為公務員的培訓計劃和長遠發展策略提供指導意見,亦為新公務員學院建設作好準備。

  提升跨部門協作和效率

  26. 今年4月1日成立的創新辦,在短短半年間已發揮了不錯的作用,協助統籌政府有關促進海運業的措施,並為天水圍和東涌新公共街市尋覓適合選址。創新辦以合約形式聘用了18位政策及項目統籌主任,讓青年人可以近距離協助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的工作,並參與政策研究和項目統籌。

  27. 此外,我們完成了兩項政府架構改動,即把效率促進組撥歸創科局,和把法律援助署撥歸政務司司長辦公室。在《施政報告》諮詢期內,我收到不少意見,認為現時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工作過於繁重,建議分拆為兩個政策局,並成立新政策局統籌房屋與土地政策,我大體認同有此需要,稍後會進一步研究如何落實。

  28. 為加強家庭政策的完整性,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會領導研究小組探討整合與家庭有關政策的可能性,包括目前分屬勞福局和民政事務局的兒童、婦女、長者及家庭事宜。

  29. 高層領導和加強統籌是架構改動以外另一個可行的辦法,我和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透過主持高層次委員會督導有關政策範疇的工作。例如我主持「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及即將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政務司司長主持有關青年發展、少數族裔和人力資源的委員會;和財政司司長主持「金融領導委員會」和旅遊事務的高層統籌會議等。

  30. 我想藉此機會感謝公務員隊伍一直以專業精神,為市民提供高效和優質的服務。特別是最近在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期間,各部門同心協力,在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無懼困難和風險,保障市民生命財產,確保公共安全。我亦要感謝數以千計的義工和地區人士,積極參與善後工作。他們充分發揮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香港精神,值得表揚。

  司法機構

  31. 法治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而司法獨立是彰顯法治的關鍵。《基本法》確立了我們的獨立司法體系的基本方針,包括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終審法院享有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終審權,以及終審法院可邀請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法官參加審判。我們會繼續堅定不移地捍衞司法獨立,維護法治精神。我再次重申,任何因不滿法庭的裁決而無理地攻擊司法制度和司法機關,干涉獨立司法權或出言侮辱法官的行為均不可取,是對香港司法制度和司法精神的損害。正如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2018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上指出,針對司法機構的批評應該是有理可據。法庭和法官在裁決法律糾紛時,只會考慮案件中涉及的法律及法律爭議點。裁決無關法律的政治、經濟或社會議題並不是法官的憲制職責。法治保持堅穩、備受尊重及人皆可見,是符合眾人的利益。

  32. 為了確保司法機構有效運作,政府一直為司法機構提供足夠資源和所需支援。在法庭設施方面,司法機構已成立一個中央督導委員會,負責監督位於添馬政府總部旁的新高等法院以及位於加路連山道的新區域法院項目。相關部門會與司法機構緊密合作,全力推展這兩項可滿足法院長遠需求的龐大工程。在人力資源方面,政府接納司法機構的建議,計劃把法官及司法人員法定退休年齡延長至70歲(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及以上級別法官)及65歲(高等法院以下級別的司法人員)。此做法既能配合增加司法人手的目標,紓緩司法機構的招聘困難,亦有助挽留有豐富經驗的資深司法人才。我們會盡快將相關法例的修訂建議,提交立法會審議。

  《基本法》第23條立法

  33. 特區政府有憲制責任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以維護國家安全。我多次公開表示,政府會審時度勢,謹慎行事,並繼續努力創造有利立法的社會環境,但這並不等於我們對違反憲法和《基本法》,試圖分裂國家,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視若無睹,不等於可用來處理若干應禁止行為的香港現行法例只能「備而不用」。保安局局長上月引用《社團條例》採取行動,就是一個有力的說明。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亦引發對第23條立法工作的熱烈討論。我會認真聆聽,探討如何讓香港社會可以正面地處理這個對特區的憲制要求。

  《基本法》第45條普選行政長官

  34. 至於就落實普選行政長官的工作,我的立場與往年無異。我一方面明白市民,特別是青年人,對「一人一票」選舉行政長官的訴求,但我不能罔顧現實,貿然重啟政改,令社會難以聚焦發展。特區政府會謹慎行事。

  行政與立法關係

  35. 《基本法》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和立法機關各自的職權。特區政府尊重立法會制衡行政機關的功能,這既是良好管治的體現,更是本屆政府施政新風格的重要一環。我因應立法會議事規則委員會的建議,除出席一年四次的行政長官答問會外,每個月均出席一次以「短問短答」形式進行的行政長官質詢時間,接受議員提問。在2017-18立法年度,我總共出席了四次行政長官答問會,以及七次行政長官質詢時間,一共回答了139項質詢。答問的過程加強政府問責,而和議員的互動則讓我更好掌握社會脈搏和迅速回應市民關注的事項,例如我在這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有關協助市民維修舊樓升降機的「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便是回應多位議員的提議。

  36. 2017-18立法年度經歷了修改立法會《議事規則》的爭拗,但卻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立法會一共通過27項政府提交的法案,比2016-17立法年度的12項法案多一倍。財務委員會亦通過98項總值超過2,500億元的項目。議會在立法和撥款這兩大憲制功能和為民做事上取得的成效,或多或少反映行政立法關係有所改善。我和我的團隊會繼續以誠懇、務實的態度,充分與立法會議員溝通、互動,務求以香港整體利益出發,做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

  地方行政

  37. 我們重視吸納區議會和地區人士的意見,以解決地區問題和更有效地推進地方行政。我上任後要求每一位司局長在兩年內到訪全港18區,與地區人士會面和了解民情民意。截至2018年9月底,各司局長已進行了174次區訪,即平均每兩個工作天便有一位主要官員落區。在過程中,官員認真聆聽地區意見並作出適當跟進。

  38. 市容和環境衞生是區議會和地區人士其中一個最關注的民生問題,各相關部門已於今年第二季諮詢區議會對環境衞生黑點及工作優次的意見,現正實施相應行動計劃,包括加強清潔、防蚊、防鼠、執法的力度,以及逐步美化和開放經選定的閒置土地。

  39. 由各區議會主導的「社區重點項目計劃」自2013年推出以來漸見成果。在25個獲批撥款的項目中,有六個已投入服務,普遍受社區歡迎。我們預期餘下的項目大部分將於來年陸續投入服務,惠及當區居民。

  廉潔

  40. 廉潔的政府和社會環境及深入各階層的誠信文化,一直是香港重要的競爭優勢。廉政公署(廉署)45年來以獨立、專業的態度秉公執法,以不懼不偏的精神全力打擊貪污。廉署努力不懈,把廉潔文化廣泛和深入地植根香港。廉署會繼續致力向國際評級機構闡釋香港的廉潔狀況,又會協助其他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提升其打擊貪污能力。這些工作不單是為履行香港在國際上的義務,亦有利到這些地方尋求發展機遇的香港投資者。

  免遣返聲請

  41. 政府自2016年展開全面檢討處理免遣返聲請的策略,初見成效,非華裔非法入境者的人數和提出免遣返聲請的數目大跌八成。現時,仍在等候入境處審核的聲請數目,由最高峰期超過11 000宗,減至目前少於2 000宗。

  42. 保安局在總結過去審核免遣返聲請的經驗,並參考海外的相關法例和做法後,將於明年年初就修訂《入境條例》提出條例草案,改善審核聲請的程序,防止各種妨礙或阻延手法,進一步提升整體效率。

  行政長官的使命和領導

  43. 我們在2018年3月成立了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三十多位顧問團成員為香港未來發展和推動創新的策略出謀獻策。此外,去年我提出就重要的政策範疇舉行「行政長官高峰會」。自上任以來我已主持了3個高峰會,分別是有關稅務新方向、扶貧和優質教育,直接聆聽業界和持份者的意見。我將於下月主持有關復康事務的高峰會,而明年將舉辦有關青年發展和創科的「行政長官高峰會」。

  44. 去年7月1日,我懷着謙卑的心情,接受我人生中的最大榮耀,並準備好應對我公務生涯中的最大挑戰。過去一年多,我帶領管治團隊,上下一心,迎難而上。我服務政府38年,一直秉持着「該說的話要說,該做的事要做」的原則,絕不迴避。我和團隊的使命是透過廣泛團結社會各界,抓住機遇,聚焦發展,改善民生,在新形勢下推動香港特區發揮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45. 行政長官的工作無疑是勞心勞力,既要保持定力,頂着壓力,又要兼顧內外,團結各界。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良好管治的追求,就是推動我不斷向前的動力。

  (三)房屋及土地供應

  理念

  46. 去年我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本屆政府的房屋政策有四個元素:第一,房屋並非簡單的商品,在尊重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二,以置業為主導,致力建立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家庭重燃置業希望;第三,聚焦供應,在《長遠房屋策略》(《長策》)的基礎上,增加房屋單位;以及第四,在新供應未到位前,善用現有房屋資源,協助長時間輪候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的家庭和居住環境惡劣的居民。

  47. 要落實上述房屋政策和滿足香港經濟發展對土地樓房的需求,我們必須增加土地供應。我們必須大刀闊斧、排除萬難和持之以恆地開拓土地,不應因為經濟的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的升跌,而動搖政府覓地造地、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避免再次出現土地供應不足的惡果。

  48. 「安得廣廈千萬間」,讓市民安居,大眾才樂以香港為家,政府有責任為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適切居所。由於房屋持續供不應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不斷延長,而近年大幅上升的私營房屋價格已超越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我會在任內增加公營房屋的比例,調撥更多土地作公營房屋發展(註3),並承諾政府開拓的新增土地,以房屋單位計算,七成應用於公營房屋。

  現況

  49. 樓價高企,房屋供不應求,是市民最關注的民生問題。2018年8月份整體私人住宅物業的售價較去年同期高出16%,處於歷史高位。市民的置業購買力指數,即按揭供款相對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率,亦持續惡化至今年第二季的74%,高於2017年全年平均水平的67%。目前,超過150 000個家庭和單身長者正輪候公屋,他們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3年。

  房屋政策

  50. 今年6月我公布了六項新房屋政策,當中最重要的是修訂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機制,令售價與私人房屋市價脫鈎,而改以申請人的負擔能力為基礎。社會各界反應正面,並預期會吸引大量申請。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已因應新定價政策而重新接受2018年居屋的申請,而計劃恆常化後的首個「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項目和由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提供的「港人首次置業」(「首置」)先導項目,亦會陸續開售。這三個項目將提供總共7 426個單位。(註4)

  51. 經調整定價機制後,加上買家可取得高達九成或甚至更高的按揭成數,令今後的資助出售房屋都是目標家庭「買得起」、「供得起」的,而每月的供款佔家庭總入息一般不會超過40%。

  香港房屋協會

  52.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是政府房屋政策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對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屋單位和資助出售單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新的居屋定價機制會影響房協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或會對房協造成財政影響。就此,政府會檢視與房協的地價安排。此外,政府願意就房協重建老舊屋邨提供協助並藉此增加公營房屋單位的供應。政府已決定將今年6月公布改撥為公營房屋發展的其中一幅位於啟德的用地給房協用作重建真善美村,然後再在真善美村原址重建樂民新村。啟德用地的其餘新建單位亦可用作安置其他受政府發展計劃或市建局項目影響的合資格非業主住戶。

  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

  53. 部分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位於市區的高密度發展地段,這些樓宇樓齡高而密度低,未有用盡有關地段的地積比率,加上個別地段鄰近現有公共屋邨及有關配套設施,若然我們能啟動這些樓宇的重建,將可增加房屋供應。

  54. 為此,我會邀請市建局物色一至兩個適合作高密度發展的公務員合作社地段作為試點,並研究按照市建局沿用的推展項目方式,重建該些合作社地段。若重建能盡用該地段的地積比率,我們會要求市建局把部分收回的土地預留作興建公營房屋,之前提及的房協安置屋邨構思,也可用於處理重建公務員合作社項目時的遷置問題。

  大坑西邨重建計劃

  55. 石硤尾大坑西邨是一個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低於市值租金的私營出租屋邨,由非牟利團體香港平民屋宇公司興建和管理。平民屋宇公司籌劃在原址分階段重建大坑西邨,並正就遷置的安排諮詢受影響的住戶。政府已明確表示,在該公司須就居民的安置作出妥善安排的前提下,會大力支持該公司盡快落實重建計劃,並提供所需協助,以改善屋邨設施和增加房屋供應。

  檢視《長遠房屋策略》

  56. 基於我的房屋理念和政策,《長策》下未來十年的房屋供應目標中的公私營房屋比例可能需作調整。事實上,社會對十年房屋供應中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應否維持60:40,也有不同意見。運房局會在更新下一個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的時候,充分考慮最新的發展和社會各界的意見。

  有效運用公營房屋資源

  57. 為增加短期房屋供應,我建議房委會及房協考慮以下三個新措施:

  (1) 房委會在參考房協先導計劃的實施情況後加入該計劃讓其資助出售單位業主亦可將未補價的單位分租給有需要家庭;

  (2) 接納房協的建議,在其轄下的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試行一項「長者業主樓換樓先導計劃」,讓年滿60歲並擁有單位業權滿十年的業主,可在未補價的第二市場出售其原有單位後購買一個面積較小的單位;及

  (3) 由房委會推出一項嶄新的優惠措施,容許所有家庭成員均年滿70歲的全長者寬敞戶,在調遷至較小的新或經翻新的單位後,可享終身全免租金。

  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

  58. 在新供應到位前,運房局轄下的專責小組會積極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主導和推行的短期措施,以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至今,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營運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已推出多個項目,合共提供153個單位,而位於深水埗南昌街的「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已獲關愛基金撥款資助,預計提供90個單位。此外,在重新推出的活化工廈措施,我們會容許改裝整幢工廈為過渡性房屋。政府亦積極協助非牟利機構,研究可否於閒置的私人和政府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現時有數個項目正在進行。

  土地供應

  59. 本屆政府在過去一年已重建置業階梯,並重定資助出售房屋價格,我們現在急需處理的問題是「地從何來」。事實上,土地供應不足,不單導致房屋供應短缺,同時也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從幼兒中心到安老設施;從基本的教育醫療服務到消閒的休憩空間和文娛康樂設施;從維持傳統行業優勢到推動新經濟產業,無一不需要土地。簡言之,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

  開發土地 從來不易

  60. 2011年11月我以發展局局長身份,展開名為「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的公眾參與活動,提出包括維港以外填海、發展岩洞和善用棕地、農地等六項措施。我當時公開表示,「開拓土地非常困難,是越來越難。但無論如何,為了香港的長遠發展,我們必須迎難而上。」事隔七年,較大型的土地開發工作舉步維艱,上屆政府爭分奪秒全力推進改劃用地的短中期措施和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元朗南及東涌新發展區項目,但受制於項目的複雜性和漫長的程序,加上發展土地觸及土地業權人以至居民和其他持份者的利益,要理順這些矛盾需要時間,往往令項目出現延誤或規模縮小。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61. 去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專責小組」)肩負起與民共議,嘗試凝聚社會最大共識的任務。「專責小組」主席、副主席和各成員全情投入,剛於上月完成了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我對「專責小組」表示衷心感謝,並期待在今年年底收到「專責小組」提交的全面報告。

  62. 半個月前,「專責小組」按我的要求,和我分享了他們的初步主要觀察。當大家聚焦小組就個別土地供應選項的觀察,吸引我注意力的是小組認為社會普遍認同土地供應是「刻不容緩」、要「未雨綢繆」和須「多管齊下」這三句話。我現提出符合這政策目標的一些土地供應計劃,至於各個選項的進一步分析,我會詳細考慮小組的全面建議報告。

  明日大嶼

  63.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香港國際機場坐落於此,是我們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門。待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

  64. 政府提出發展大嶼山的願景,涵蓋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並配以一套全新的運輸基建網絡貫通各區,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我們會透過以下五項政策方針,並作出投資,實現這個跨越未來二、三十年的願景。

  (1) 釋放土地潛力,增加土地供應,建立近零碳排放的宜居城市

  為釋放大嶼山現有土地的發展潛力,我們已於本年初為港鐵小蠔灣車廠用地啟動法定規劃程序,估計其上蓋發展於中長期可提供不少於14 000個住宅單位。我們希望透過這車廠用地建設一個包括公、私營房屋及社區設施的小蠔灣社區,當中需要周全考慮規劃、公私營房屋比例、交通配套、發展時間表及港鐵公司參與等因素。

  政府決定馬上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 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研究和設計工作將於短期內啟動,爭取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預計首階段的住宅單位可在2032年入伙。在中部水域興建人工島有助滿足長遠的房屋、經濟及就業需要,配合香港整體人口增長及經濟發展。我們可運用新增的土地儲備,將現時市區的稠密人口分散,有利落實舊區重建,改善居住環境,達致更均衡的全港空間發展布局。

  我們正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人工島發展近零碳排放的先導區。我們會研究更廣泛採用再生能源、高能源效益設計和科技、環保交通運輸模式,提高綠化比率,以及更先進的回收及廢物管理措施等,以實現零碳排放社區的長遠願景。另一方面,我們會以東涌新市鎮擴展區作為首個試點,推行智慧、環保及對環境氣候具抗禦力的城市概念。

  (2) 運輸基建先行,鞏固「雙門戶」優勢

  「明日大嶼願景」的其中一脈發展主軸是運輸基建先行。我們會研究興建一條新的主要運輸走廊,以道路和鐵路連接屯門沿海地帶、北大嶼山、中部水域人工島和港島北的傳統商業中心,並會推展一條與北大嶼山公路並行的高速公路和擴建龍門路。新的運輸走廊既可以拉近赤鱲角機場與香港島的距離,從而鞏固大嶼山的「雙門戶」角色,更有助新界西部經濟走廊的形成;與此同時,亦會釋放中部水域人工島、龍鼓灘近岸填海土地、內河碼頭區、屯門東和屯門西等沿線地區的發展潛力。這條運輸走廊亦會紓緩現時西鐵和屯門公路繁忙時段的擠逼情況,大大改善新界西北的交通運輸系統和提升香港整體交通網絡的彈性及抗禦力。

  (3) 發展「機場城市」及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推動經濟發展

  政府將邀請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就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項目提交發展方案。連同機場三跑系統、位於南貨運區的高增值物流中心、航天城發展項目、以及剛獲機管局收購私人權益的亞洲博覽館及其第二期發展,大嶼山將會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填海所得的中部水域人工島,將會是繼中區及九龍東後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中部水域人工島將極具地理優勢,由新的運輸系統連接中上環和大嶼山本島,既可與港島傳統商業中心區相輔相成,亦可與先進的「機場城市」發揮協同效應,為傳統和新興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初步估計中部水域人工島可提供約340 000個就業職位。

  (4) 提升環境實力,達致可持續發展

  「明日大嶼願景」的第四個發展主軸是可持續發展。我們會堅定秉承「北發展、南保育」的規劃原則,在推展基建及發展項目的同時貫徹「先保育,後發展」的方針。我們會成立10億元的「大嶼山保育基金」,在大嶼山郊區推動及落實保育工作,及在一些偏遠鄉村和社區進行民生改善工程。

  我們亦會檢討相關法例及釐訂更有效措施管制於大嶼山的高生態價值地區進行填土、傾倒廢料及相關破壞環境的發展活動,以加強保護這些優美的自然環境。

  (5) 增加休閒娛樂設施,推動健康生活

  大嶼山擁有豐富的藍綠自然資源,在妥善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具有成為休閒和娛樂好去處的發展潛力。我們會增設便利行人的步行道和單車徑網絡,連接現時東涌新市鎮,並探討連接東涌和機場島的可行性,實踐綠色生活。此外,我們會分階段制訂及落實全面的大嶼山遠足徑和康樂設施計劃,包括建造遠足徑網絡,並盡量連結多個文物、生態和康樂熱點,提供多元化休閒體驗,以及推動健康生活模式。

  我們會發展欣澳為休閒和娛樂樞紐,舉辦超大型活動和國際或本地競賽盛事吸引旅客。欣澳將與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擴展項目形成協同效應。

  65. 「明日大嶼願景」涉及香港未來數十年的整體規劃以及多項大型基建的推行,涉及多個政策局、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需要周詳的協調和大量統籌工作。「明日大嶼願景」是本屆政府的重點工作,我會盡快成立直接向我負責的專責統籌辦事處,就整體方向提供督導,統籌並監察計劃的規劃及落實。這個辦事處會按需要擴展,務求讓政策和執行有效對接。

  新界棕地發展

  66. 新界棕地是被破壞了的綠化地或農地,用來發展房屋理所當然。這個看似簡單的選項其實是困難重重。我必須先指出發展棕地從來是土地供應中的重要一環。我們正規劃及推展的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及元朗南等新發展區,就涵蓋合共約340公頃的棕地,而新界北策略發展區亦涉及約200公頃棕地。這些發展區從公眾諮詢、改劃用途到收地、清拆和涉及的補償安置,往往需時十年或以上。例如我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在2008年展開的「新界東北發展」(即今日的古洞北╱粉嶺北發展區項目),至今仍未正式展開收地,談不上工程上馬。

  67. 但無論如何,我認同社會期望發展棕地,既可增加房屋供應,亦可改善目前新界部分地區雜亂無章的景觀。我已指示發展局統籌有關部門提前研究新界北棕地的發展,並展開其餘760公頃棕地的研究,探討這些零散的棕地當中哪些較具發展潛力。由於很多棕地正用作港口後勤、物流運作、回收場、建造業機械及物料貯存等用途,我們亦必須考慮如何按經濟發展的需要處理或重置這些現有作業。我們預計在今年內會完成兩項早前已啟動的棕地作業研究,以便制訂政策和擬訂執行安排。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68. 根據一些公開資料及粗略估計,私人發展商合共擁有不少於1 000公頃的新界農地。過去五年,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審議了20多宗涉及新界土地的私人屋宇發展的改劃申請,總面積約40公頃。由於基建配套不足、規劃考慮因素或地區人士反對,當中只有七宗獲得城規會同意。這些獲批申請涉及總面積約18公頃,估計可以提供約2 800個私營住宅單位,遠比公營房屋的發展密度為低,可見土地未盡其用。若私人土地被納入政府發展計劃,屬公營房屋發展或基建配套設施之用,我們會繼續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但若要更早釋放、更好利用那些不在政府發展規劃的私人擁有土地,我們認為可以透過公平和具高透明度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以在短中期滿足公營和私營房屋的需求。

  69. 發展局局長會按以下方向和原則,盡快制訂一套可行方案:

  (1) 政府會公開邀請「土地共享」申請,申請者必須在其建議中清楚說明如何透過提升基建、地積比率或改劃土地用途等方法,在其擁有的私人土地上於短中期帶來相當數量的房屋單位。申請所涉及的新增樓面面積,將由政府與申請者「共享」,當中不少於6至7成須用作興建以資助出售房屋為主的公營房屋,而公營房屋的類別將因應資助房屋政策、土地位置和周邊配套等因素而決定;

  (2)  申請者必須依從所有適用的法定程序及土地行政機制,包括向城規會提出改變規劃用途或規劃申請,以及就修改地契向政府繳付屬項目內私營房屋和商業配套的十足市值地價;

  (3)  為利用私營機構的效率和加快發展速度,申請者須負責興建支援有關發展甚至能惠及當地社區的基建設施,費用經政府從成本效益角度審核後,可從地價中扣減。此外,申請者須自行統一發展範圍內的私人土地業權。如基建設施涉及私人土地,政府可考慮以公眾利益為依歸,按一貫安排收回相關土地以提供基建;及

  (4)  申請機制必須公平、公開和透明,讓所有合資格私人土地業權人都可參加,並以一套公開準則和程序處理各個申請及挑選合適的項目。此外,計劃需在資訊發放上做到適時透明,釋除公眾疑慮。就此,申請會呈交大部分成員屬非官方人士的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考慮,並須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

  70. 我亦會要求發展局為先導計劃設時限和可處理面積上限,以便政府能在短中期處理最具效益的項目。我希望在參考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最終報告後,於明年推出先導計劃。

  活化工廈

  71. 政府在先前活化工廈計劃至今批出合共124宗改裝整幢舊工廈以及重建工廈的申請。計劃提供更多樓面面積以配合香港不斷轉變的社會及經濟需要,亦善用了珍貴的土地資源。經檢討成效後,我們決定重啟工廈活化計劃。新計劃加入了改裝整幢工廈作過渡性房屋用途。

  72. 新計劃包括以下措施:

  (1) 地政總署將於限時三年內接受業主申請改裝位於「商業」、「其他指定用途」註明「商貿」(「商貿」)及「工業」地帶內而樓齡為15年或以上的整幢工廈,作符合規劃的用途,並免收地契豁免書費用;但有別於先前計劃,建議加入額外條件,即申請者須在完成改裝工廈後,將10%樓面面積用於政府指定的用途;

  (2) 為推動業主重建那些於1987年前落成的工廈,我們會延伸現時在部分「住宅」地帶內適度提高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的規劃政策,在位於主要市區及新市鎮的非「住宅」地帶內,容許相關工廈重建項目可放寬最高核准非住用地積比率,上限為20%;但個別申請須在限時三年內向城規會提出,並須在獲批後於指定時間內完成契約修訂;

  (3) 容許活化工廈可提供過渡性房屋。具體來說,業主如利用已經或即將整幢改裝位於「商貿」、「商業」、「綜合發展區」及「住宅」地帶的工廈作非工業用途,並在改裝後將整幢或部分樓層用作過渡性房屋,政府會彈性處理規劃及樓宇設計等規定,並免收作過渡性房屋用途的地契豁免書費用。我們鼓勵業主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提供過渡性房屋給未獲分配公屋或有其他住屋需要的基層市民。運房局轄下的專責小組,將就民間推動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提供一站式的統籌支援。

  73. 此外,由於部分工廈業權分散,業主未必能於短期內就改裝整幢或重建工廈達成共識,因此我們亦會推出以下措施,以便善用現有工廈資源 ─

  (1) 在設定期限(初步為五年)內放寬申請地契豁免書的政策,讓符合規劃要求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在無須另行申請地契豁免及繳交豁免費的情況下,於現時工廈的個別單位內運作;

  (2) 在顧及公眾安全的前提下,擴大緩衝樓層的可准許用途,以涵蓋電訊機樓中心和電腦╱數據處理中心用途,促成改裝工廈低層樓層為非工業用途;及

  (3) 公布工廈地契內註明的「倉庫」用途具更廣闊的定義,可涵蓋貨物裝卸及貨運設施和可循環再造物料回收中心。

  發展局稍後會宣布上述措施的具體內容,並在今年年底起陸續實施各個環節。

  精簡管制、加快供應

  74. 為了加快房屋土地發展供應,發展局已成立督導小組,研究如何精簡轄下部門的發展審批流程。我們亦已於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下成立了一個聯合委員會,為精簡審批安排建議凝聚共識。我們已於今年9月就第一批建議諮詢聯合委員會的意見,包括如何理順建築物高度限制、綠化覆蓋率及園境要求的審批工作,並獲聯合委員會普遍支持。未來一年,督導小組會繼續認真檢視精簡審批流程的空間,並陸續推出有關安排。

  (四)多元經濟

  理念

  75. 香港一直被多家國際機構評為最開放、自由和具競爭力的城市(註5)。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我們會繼續尊重經濟規律,奉行市場運作和推動自由貿易,並銳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十三五」規劃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發展創科事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機遇。特區政府會做好「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抓緊機會,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並積極連繫世界,開拓更大商機。

  香港經濟現況及前瞻

  76. 今年1月我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當時各國領袖、國際組織首長和經濟評論員都對經濟前景充滿樂觀情緒,但數月後國際貿易環境便風起雲湧,單邊主意抬頭,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本港經濟亦難獨善其身。這場看來難以避免的衝突提醒我們,香港作為外向型的經濟體,必須時常保持警覺性,作好預防和裝備,應對突發事件,並同時發展多元經濟,提升香港抵禦外來衝擊的實力。

  77. 今年上半年,受惠於環球經濟大致向好,香港經濟增長強勁,按年實質增長4%。踏入第三季,經濟活動亦維持穩健擴張。對外貿易和本地消費均繼續有可觀增長。勞工市場全民就業,失業率近月維持在2.8%,是過去20多年來最低。市民收入普遍上升,當中收入最低三個十等分組別的全職僱員在扣除通脹後,就業收入按年實質增加2.3%。通脹率大致保持溫和。

  78. 然而,環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已顯著上升。中美貿易摩擦有機會持續甚或惡化,有可能波及國際貿易、金融市場和投資活動,香港經濟所承受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將會更為顯著。此外,美國持續加息,本港的最優惠利率12年來首次上調,加上環球金融環境或會更為波動,未來有可能影響本地經濟以及資產價格。雖然中美貿易摩擦暫時對本港經濟影響有限,且基於年初至今的實際情況,香港今年全年經濟增長仍可望達到3至4%,高於過去十年平均每年2.7%的增長率,但我們必須密切監察經濟環境往後的變化,以便作出迅速和適切的回應。

  土地與人力

  79. 香港經濟發展目前面對兩大樽頸,即土地和人力,而且都不易解決。本屆政府將竭力以短、中、長期措施提供足夠土地供房屋和經濟用途,並多管齊下確保有充足的人才支撐各行各業的發展。

  人力資源

  80. 政府致力優化本地人力資源規劃,以配合香港經濟高增值及多元化的發展。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正檢視不同行業的人力資源情況、機遇及挑戰,並統整相關的研究分析,探討培育人才、釋放本地勞動力及吸引外來人才等策略。政府已於今年8月公布首份人才清單,涵蓋11個香港經濟發展最需要的專業。

  81. 政府會透過增加資源和新政策措施為香港培育和匯聚人才,例如,在創科方面,我們已相繼推出「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及優化「實習研究員計劃」多項措施,積極吸引及培育科研人才。在海運方面,我們會向「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注資2億元,加強培育行業專才。在建造業方面,今年成立的「香港建造學院」會提供全面、先進和獲資歷架構認可的課程,吸納年青生力軍。在法律服務方面,律政司積極支持法律專業人才加強與內地、區域性和國際性的合作和交流,包括安排本地年青法律專業人士到國際組織實習和參與在香港舉行的重要法律會議及課程。此外,除了委聘資深大律師╱資歷較深的大律師負責檢控部分較為複雜或敏感的案件外,律政司亦會積極考慮擴大現有委聘經驗不足十年的大律師擔任資深大律師╱資歷較深大律師副手的安排,讓更多資歷較淺的大律師能汲取處理案件的寶貴經驗和技巧。律政司亦計劃推出一項練習計劃讓資歷較淺的大律師參與民事法律工作。

  政府對政府事務

  82. 過去一年,我們充分發揮「政府對政府」的功能,透過雙邊和多邊聯繫,為香港發掘更多機遇,推廣香港優勢和吸引更多海外和內地企業、投資者和人才落戶香港。

  83. 在加強經貿關係方面,過去12個月,特區政府簽訂了三份自由貿易協定(自貿協定),涉及12個經濟體(東盟十國、格魯吉亞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我們亦完成了與馬爾代夫的自貿協定談判,並正繼續與澳洲進行雙邊談判。建基於我們與英國展開的「貿易伙伴策略對話」和兩地就更緊密經貿合作事宜發表的共同聲明的良好基礎,我們正與英國探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方案,包括將來簽訂自貿協定的可能性。我們正尋求與太平洋聯盟,即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秘魯四國締結自貿協定。這四個太平洋聯盟成員國佔整個拉丁美洲的生產總值近四成。

  84. 此外,我們計劃在東盟與相關經濟體完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的談判後,根據當中有關新成員加入的條款,尋求加入該協定。該協定成員除東盟十國外,還有澳洲、印度、日本、韓國、中國內地和新西蘭。這16個經濟體的本地生產總值總和接近全球三分之一,加入該協定將讓香港能參與當前泛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

  85. 為吸引外商到港投資及保障港商在外地的投資,香港至今與海外經濟體共簽訂了20份投資協定,囊括大部分香港的主要貿易伙伴。我們分別與巴林、馬爾代夫、墨西哥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完成談判,並會在雙方完成所需內部程序後安排簽署投資協定。現時,我們正與俄羅斯進行談判,並將會探討與土耳其開展磋商。

  86. 為鞏固及提升香港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的地位,拓展商機,除現有的12個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外,我們正積極擴展經貿辦網絡。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開設的駐泰國曼谷經貿辦,獲泰國政府高度重視,在短時間內完成了有關的磋商,在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及開設有關職位後,預計可於2019年年初開始運作,以期在香港與東盟的自貿協定和投資協定最快於2019年1月生效後,成為香港駐東盟的第三個經貿辦(註6),進一步加強香港與東盟的雙邊聯繫。至於較早時建議增設的駐印度孟買、韓國首爾、俄羅斯莫斯科和阿聯酋杜拜經貿辦,我們正分別與相關政府磋商。

  87. 政府至今已與40個稅務管轄區簽訂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並期望在未來數年可把簽訂協定的數目增加至50份,進一步擴展網絡。

  88. 身為行政長官,我在推動雙邊和多邊聯繫,以及提升香港國際地位的工作上不遺餘力。自去年7月上任以來,我出席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經濟領袖會議、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會議等國際會議,並出訪了英國、瑞士、法國、比利時、沙特亞拉伯、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印尼等多個國家,重申香港自回歸以來成功落實「一國兩制」,並推廣香港多方面的優勢和探討合作空間。

  加強與內地合作

  89. 特區政府駐內地的五個辦事處及11個聯絡處將繼續加強與內地各省、市、自治區的聯繫和向內地企業和民眾介紹香港情況,為港商搭建與內地相關部門直接溝通的平台,並聯繫在內地工作、學習和居住的港人。

  90. 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分別與中央部委及省市政府積極尋求進一步合作空間,合作的範疇已不再局限於商貿、金融、投資,而是擴展至創新科技、創意產業及青年交流等。

  政策方向

  「一帶一路」建設

  91. 政府致力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去年年底,特區政府與發改委簽署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安排》),通過26項合作措施,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上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關鍵定位。這些措施涵蓋香港擁有獨特優勢和地位的六大重點領域,分別是金融與投資、基礎設施與航運服務、經貿交流與合作、民心相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加強對接合作與爭議解決服務。今年6月,「一帶一路」聯席會議首次在北京舉行,為香港與內地相關部委就「一帶一路」倡議建立獨有和直接的溝通機制。此外,政府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自2016年起連續合辦了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短短三年間,論壇已成為內地、海外與香港企業對接最大和最重要的「一帶一路」商務投資平台。

  92. 香港已確立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首選平台和重要節點。秉承香港的獨特優勢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制訂了五個「一帶一路」的策略重點,包括(一)加強政策聯通、(二)充分利用香港優勢、(三)用好香港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四)促進項目參與,以及(五)建立伙伴合作,以推動與內地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及地區伙伴的協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商經局)會在政府推動「一帶一路」工作上擔當牽頭和協調統籌的角色,並正招聘「一帶一路」專員專責相關工作。由商經局管理的「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會繼續提供資助,加強對外宣傳本港專業服務,以及協助專業服務界別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及應對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

  93.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特區政府以「飛躍四十載 同發展?共繁榮」為主題籌辦活動,讓市民回顧香港在過去40年一直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建設,亦前瞻香港在未來如何在國家深化改革開放下,與內地一起開拓更大的合作空間,發掘更多發展機遇。

  94. 去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視察香港期間見證了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過去一年,中央相關部委及粵港澳三地政府一直積極推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

  95. 我在今年8月15日在北京以成員身份出席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我在會上提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獨一無二的特色,亦是大灣區邁向國際的重要基礎。事實上,中央領導人已多次表明,在推進大灣區建設時,要堅持在「一國兩制」框架內嚴格依照國家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

  96. 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經濟新增長點,並可拓闊香港居民生活空間的機遇。隨着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和蓮塘╱香園圍新陸路口岸相繼開通,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布局已基本完備。中央自去年起陸續宣布多項便利港人在內地居住、工作和學習的措施,特別是今年8月國務院推出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更大大豐富了這個「生活圈」。

  97. 我會善用行政長官作為領導小組成員的身份,透過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尋找和發掘在經濟、社會和民生各方面的機遇。在特區政府內,我會成立一個高層次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並出任主席,成員包括所有司局長,全面統籌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事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亦將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並委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以具體落實有關的工作。

  創新及科技

  良好進展

  98. 我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循八大方向發展創科,並投入龐大資源,這個策略廣受業界認同,並取得良好進展,包括:

  (1) 為本地企業合資格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的法案(註7),已進入立法會最後審議階段,通過後將惠及企業在2018-19年度投入的合資格研發開支;政府亦已接納了由徐立之教授領導的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的建議,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轄下研究資助局(研資局)的研究基金投入額外200億元,加強大學的研究實力,以及建議成立30億元「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增加研究撥款來源;

  (2) 取得立法會通過100億元撥款,在香港科學園建設專注於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兩個科技創新平台。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和中國科學院轄下的廣州生物醫藥及健康研究院和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已率先表達意願加入平台,與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我們的目標是首批科研機構可於明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在兩個創新平台建立實驗室。在匯聚科技人才方面,政府已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及「科技專才培育計劃」。政府亦接納上述專責小組的建議,支持研資局推出「傑出學者計劃」,在引入、培訓及留住人才等方面三管齊下,壯大本地創科人才庫。稍後在港成立的「大灣區院士聯盟」更令我們的人才庫「如虎添翼」;

  (3) 創新科技署已於今年7至8月與六間投資公司共同落實「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投資本地創科初創企業,而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和數碼港亦分別獲政府撥款70億元和2億元加強其對進駐的企業的支援;

  (4) 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基建工程已於今年6月展開,目標是在不遲於2021年提供首幅可興建設施的土地。科學園的擴建工程將較預期提早一年於2019年年內完成;而「創新斗室」人才公寓,以及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亦會如期在2020年起陸續完成;

  (5) 創新辦正進行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的工作,務求清除窒礙創科發展而不合時宜的條文,創新辦正徵詢相關界別的意見和疏理須檢討的範圍;

  (6) 開放政府數據,可為科研提供所需的原材料。我們已在上月敲定開放政府數據政策和推行措施,促進智慧城市發展。政策要求所有政府部門須在今年年底前制訂和公布其年度開放數據計劃。此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正積極籌備大數據分析平台,讓學術研究人員參閱醫管局的臨床數據,並會為他們提供有關培訓,以便合作進行研究項目;

  (7) 我們會於明年4月推出一套支持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提高評審標書時技術因素所佔的比重,讓具創新建議的標書有更大機會中標。我們亦會加強與業界的交流和發放採購資訊,以助創科初創企業和中小企參與政府採購;及

  (8) 科普教育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重要一環。教育局會持續在中小學推動「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加強支援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觀摩和比賽的機會,讓他們發揮在科學及科技方面的潛能。教育局已在去年向學校發出「計算思維─編程教育」的課程補充文件,並已開始為學校領導層和中層管理人員舉辦STEM教育進深培訓課程。位於九龍塘樂富的「STEM教學中心」已開始運作。我們欣悉有機構計劃開辦全港首間主要以STEM為課程方向的學校,培養對創科有興趣的本地學生。我亦十分欣賞不同機構舉辦創科博覽、研討會和比賽,讓學生可以加深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學以致用。為鼓勵以創科解決民生問題,營造熾熱的創科氛圍,政府會撥出5億元,在未來五年每年舉辦「城市創科大挑戰」,就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公開邀請各界提出創科解決方案。獲選的方案除可獲得獎金外,亦有機會在合適的公營機構試用,以得到實踐和優化。

  99. 香港過去一年在創科發展方面最振奮人心,影響最深遠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自批示。習主席肯定香港擁有雄厚科技基礎和高質素的科技人才,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並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今年5月,科技部和財政部推出新政策,容許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通過競爭擇優方式,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可以在香港使用有關資助,實現了本港科技界盼望多時的科研資金「過河」安排。而剛在9月底,科技部與創科局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為兩地創科合作提供頂層設計。

  加速再工業化

  100. 香港經濟雖以服務業為主,但隨著創科發展和推動研發,高增值的高端製造業其實大有可為。此外,高端製造業又會衍生一定的研發需求,有利提升產業對研發的資源投入,令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研發蓬勃及持續發展。再者,高端製造業會為本港創科人才,特別是年青的畢業生,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

  101. 為鼓勵業界善用創科、應用智能技術和生產程序進行高端生產,及加速「再工業化」的實體發展,我建議撥款20億元,成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創科局會制訂相關運作細則,例如申請條件和審批機制等。科技園公司在大埔工業邨設立的「精密製造中心」和稍後落成的將軍澳工業邨「先進製造業中心」可提供設施予業界進行智能生產。我亦建議向科技園公司額外提供20億元,在工業邨尋找合適的土地,為專項先進製造業建設所需的生產設施。

  推動技術轉移

  102. 香港各所大學均有優秀出色的科研人才。為充分釋放香港的科研力量,促進技術轉移及研發成果實踐,創新及科技基金目前資助的三項有關計劃的撥款將增加一倍,即每所大學的技術轉移處每年可獲得的資助由現時最多400萬元增加至最多800萬元;「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對每所指定大學的資助上限亦由現時每年400萬元提高至每年800萬元;以及每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中心香港分中心」的每年資助由現時5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以支持科研及成果轉化工作。

  智慧城市

  103. 去年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提出超過70多項措施,包括發展數碼個人身份、智慧燈柱、提升政府公共雲端服務和建立新的大數據分析平台等基礎建設項目。在由我主持的委員會督導下,這些項目已陸續展開。

  104. 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升政府的創新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創科局於2017年年中設立科技統籌(整體撥款),支持各政府部門籌劃及推展科技項目,以提升運作效率及改善服務。至今,該計劃已支持超過40個由部門提出的科技項目,當中不少都是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如採用科技輔助樓宇滲水調查、加強綜合天氣監測及提升跨境車輛及貨物的清關效率等。我會向計劃增撥5億元,以進一步推動各部門利用科技,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105. 我們會採用最新的資訊科技,進一步革新電子政務。我們會在2019年在「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引入人工智能和聊天機械人功能,方便市民搜尋和使用電子政府服務,並通過應用數碼個人身份,在2021年年中提升電子政務的推行。我們亦會在1823聯繫中心嘗試應用聊天機械人處理公眾查詢。

  106. 為更好吸納科技界的意見,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會成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邀請業界就不同公共服務提交資訊科技應用方案及產品建議,並為合適的方案安排測試及驗證技術,讓政府部門更有效制訂創新的措施改善公共服務,例如市政服務、人群管理、貨物清關等,並為本地初創及中小企業創造更多商機。

  107. 為應付科技發展對執法帶來的挑戰,我們將以創科的「應用」、「研發」、「分析」及「防衞」四個策略,提升執法機構的能力。「應用」包括發展智慧監獄、智能清關及執法,並以科技提升入境處的服務;「研發」及「分析」包括加強打擊罪案及政府保安的技術研發,以及提升數碼證據及法證的分析能力;「防衞」則包括提升網絡安全防衞,以及利用大數據分析提升消防安全策略。

  航運及物流

  108. 海運業過去一直推動着香港的經濟發展,目前超過九成的貨運量仍是經水路運送進出香港,是貿易和物流業的重要支柱。雖然香港港口近年的貨櫃吞吐量呈下降趨勢,但悠久的海運傳統,天然的地理位置,船東、船務公司和海運服務行業的匯聚,仍然是我們的優勢。香港船舶註冊處為船東提供全年無休的優質服務,船舶總註冊噸位位列全球第四,在國際海運界中,香港註冊的船舶早已獲認定為高質素的船隊(註8)。

  109. 過去多月,我主持跨部門會議與業界接觸,檢視本港海運業的未來發展策略;並諮詢了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的意見。無可否認,香港面對鄰近和區內港口的競爭愈趨激烈,我們必須承認單靠港口貨櫃進出業務並不能繼續為香港經濟帶來強大增長動力,我們必須善用香港的獨有長處,以及「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

  110. 政府將推行以下多項措施,支持和提升高增值海運服務的發展:

  (1) 以稅務措施推動香港的船舶租賃業務,並委託香港海運港口局成立專責小組擬訂細節,藉此提升香港成為亞太區的船舶租賃中心;

  (2) 提供稅務減免,以促進海事保險及承保專項保險業務在香港的發展;

  (3) 研究簡化規管,便利船東保障及賠償協會在香港運作;

  (4) 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措施,支持香港為國際海運業繼續提供可靠和高質素的爭議解決服務;

  (5) 在選定的政府海外經貿辦和駐內地辦事處及聯絡處設立香港船舶註冊處區域支援團隊,以更快捷直接地為船東在當地港口提供支援,並推廣香港船舶註冊;

  (6) 向「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注資2億元,加強培育行業專才;

  (7) 繼續拓展香港的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網絡,以吸引更多國際海運和海運服務業公司落戶香港;及

  (8) 與業界合作,共同在海外和本港向持份者推廣香港的海運及港口服務,並鼓勵更多公司和個人積極把握相關行業的商機和就業機會。

  111. 本港海運界亦建議政府考慮推行額外措施,鼓勵更多海運業的業務委託人(例如船東、營運商、船舶管理者)利用香港作為他們營運海運業務的基地。由於相關的海運業務委託人涉及的業務範圍甚廣,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我已要求運房局牽頭,連同其他相關政府部門盡快提出可行方案。

  112. 電子商貿在全球蓬勃發展,帶動跨境物流派遞增長,尤其是空運派遞及轉運服務。機管局於本年6月成功招標興建高端物流中心,而位於香港國際機場的空郵中心啟用至今已20年,香港郵政正積極研究重建,引入先進設備,大幅提升其效率及處理量。

  金融

  113. 香港以高度國際化、專業化的金融基建與市場環境,並受惠於內地的改革開放,已發展成為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僅是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國家推行金融市場開放作出貢獻。

  114. 為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政府會繼續透過優化法律及稅務框架,為基金業提供一個有利的營商環境。我們於今年7月實施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制度,在單位信託結構以外提供一個新的基金結構,並正研究為私募基金建立有限合伙制度。我們亦正檢視現行適用於基金業的稅務優惠安排,確保業界可以在推動營商的同時,亦能與國際稅務合作要求看齊。為進一步擴闊基金銷售渠道,我們亦會繼續與其他市場推動基金互認安排。

  115. 持續發展和壯大香港的資本市場對於鞏固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至關重要。憑藉我們與國際接軌的法制和規管、自由流通的資金,以及切合市場需要的上市制度,我們在過去九年間,共有五年的新股集資額名列全球第一。

  116. 今年4月,香港聯合交易所(港交所)推行新上市制度,包括在保障投資者權益的前設下容許具有由個人持有的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企業,以及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今年在港上市的新股集資活動繼續秉承過去的良好勢頭,截至9月的集資總額超過2,380億港元,暫為全球第一。港交所會繼續致力把香港發展成更深更廣的融資平台。

  117. 我們已向立法會提交《2018年財務匯報局(修訂)條例草案》,推動上市實體核數師監管制度的改革工作。在擬議的新監管制度下,財務匯報局的職能將獲提升,成為全面而獨立的上市實體核數師監管機構。我們會在條例草案獲通過成為法例後,向財務匯報局提供不少於3億元的種子資金,協助該局從現有核數師監管制度順利過渡至新制度。

  保險業

  118.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沿線國家的基建和貿易發展,並帶動對大型基建和投資項目的保險和風險管理服務的需求。香港有成熟的保險市場及健全的規管制度,可為這些項目提供優質服務。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助區內生產要素流動,確立香港的金融優勢,支持區內實體經濟發展,更為香港保險業注入新動力。為加強香港作為國際保險樞紐的地位,經諮詢「金融領導委員會」後,政府將採取多項措施,包括推行稅務減免以促進海事保險及承保專項保險業務在香港的發展。政府亦會修改相關法例,以容許在香港成立專為發行保險相連證券的特殊目的公司,深化香港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我期待保險業監管局提出更多可提升香港保險業競爭力的建議。

  金融科技

  119. 政府會繼續從推廣、支援措施、規管、人才及資金五方面,促進金融科技的發展。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剛在上月推出「轉數快」系統,把銀行和儲值支付工具連繫起來。市民只需利用手提電話號碼或電郵地址作為收款人識別代號,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資金調撥。共通二維碼的支付標準亦已在上月公布,便利商戶和市民透過不同電子錢包進行支付。

  120. 金管局正在處理第一批虛擬銀行牌照的申請,預計最快可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初發出。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式介面框架容許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參與,為市民提供創新的金融服務。在推動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業競爭力的同時,我們也會密切留意相關的風險,以及堅守保護投資大眾的責任。

  121. 去年我在《施政報告》宣布,政府將帶頭發行綠色債券,彰顯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以及推動綠色金融在香港發展。我們正在尋求立法會的相關授權,以盡快推展政府綠色債券發行計劃,並發行計劃下的首批綠色債券。

  旅遊業

  122. 政府去年推出了《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以促進旅遊業的平穩、健康和持續發展,並為未來制訂前瞻性的策略。我們正積極落實各項措施,包括推廣地區深度遊,讓旅客體驗香港的地道生活文化和地區特色。就此,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繼去年推出「舊城中環」後,剛於今年9月推出深水埗地區推廣項目,為旅客推介區內的特色。我們會繼續物色合適地區,發展地區旅遊項目。我們亦正透過提升香港主要行山徑及碼頭等配套設施,加強發展綠色及生態旅遊。

  123. 香港迪士尼樂園和海洋公園作為本港兩大主題樂園,歷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本地訪客。我們會繼續確保兩個樂園加強其吸引力,帶動更多高增值過夜旅客到訪。政府正密切監察香港迪士尼樂園現行的擴建計劃,並會探討樂園有否空間作下一階段發展。政府亦繼續支持海洋公園檢視其定位策略和未來的發展計劃,為旅客帶來更全面的遊樂體驗。此外,山頂纜車自1888年開始投入運作,一向是香港的標誌之一。山頂纜車有限公司剛獲政府批出第二個為期十年的經營權至2035年,並將會投資逾6億5千萬元改善現有設施,為旅客及本地居民提供更優質服務,並提升山頂纜車作為一項重要旅遊及消閒設施的吸引力。

  124. 完善行業規管,是加強保障旅客權益的重要一環。我們希望立法會短期內可通過《旅遊業條例草案》,以便旅遊業監管局盡快成立,並全面展開設立新規管制度的籌備工作。

  消費者保障

  125. 我們致力保障消費者權益,以增強消費者的信心。近年有頗多消費者投訴面對某些行業的銷售員高壓推銷時,在不情願或受屈的情況下被迫購買服務,亦有不少市民受到人對人促銷電話的滋擾。政府正研究立法規定某些涉及金額大或年期長的服務合約實施冷靜期的可行性及適用範圍,會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提出方案並進行公眾諮詢。我們早前完成了公眾諮詢,建議設立法定拒收來電登記冊,讓市民可藉登記表明拒收人對人促銷電話。我們的目標是在本屆立法會會期內,把上述兩項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

  貿易及投資

  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126. 憑藉歷史悠久的營商環境、開放、自由和具競爭力的體制,香港目前是全球第七大貿易及第三大外來直接投資流入的經濟體。作為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的創始成員,香港一直堅定擁護和恪守自由貿易原則,支持以規則為本的多邊貿易體制,並與國家和世界各國一同倡議削減關稅和消除貿易壁壘,貫徹始終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自今年初,美國採取單邊貿易保護措施,衝擊世貿體制,是國際貿易發展上的一大倒退,我們對此深感憂慮。我們尤其關注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向包括從香港等地入口的某些產品加徵關稅。我們務必嚴加注視中美貿易摩擦對香港的影響,並制訂應對方法。

  127. 特區政府一直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亦已即時採取多項措施,協助業界開拓市場和分散風險,包括加強各項中小企資助計劃,及由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實施特別支援措施,加強保障受美國關稅措施影響的香港出口商等。我們會優化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特別優惠措施及延長申請期,以進一步減輕本地企業的融資負擔。特區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事態發展,適時推行支援業界的措施。

  投資推廣

  128. 我們繼續積極吸引外來投資,根據投資推廣署和政府統計處最新的年度調查,母公司在海外或內地的駐港公司突破8 700間,其中1 530間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比去年同期上升8.3%。

  129. 過去一年,投資推廣署聯同相關政策局和海外經貿辦及內地辦事處,採取更積極和針對性的策略,成功吸引不少重點行業的知名機構落戶香港,例如:倫敦帝國學院哈姆林中心(Hamlyn Centre)的分拆機構於香港成立了外科機械人研發中心;阿里巴巴聯同商湯集團 (SenseTime)及香港科技園,成立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騰訊為數碼創業者在香港推出名為「騰訊眾創空間」的創意中心,是內地以外的首間;德勤(Deloitte)亦成立了亞太區區塊鏈實驗室;來自以色列的金融科技平台“The Floor”亦於香港設立。香港的初創生態迅速發展,投資推廣署的調查顯示香港去年共有超過2 200家初創企業,比2016年增長16%。

  會議展覽業

  130. 會議及展覽(會展)業對香港作為國際商貿中心十分重要。為鞏固香港會展業的優勢,以及提升會展場地與其附近設施的協同效應,我們繼續積極增加會展場地設施供應,包括把灣仔北發展為亞洲會展樞杻。我於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把灣仔北三座政府大樓及港灣消防局用地重建為會展設施、酒店和寫字樓。我們正按計劃興建多座分佈各區的新政府大樓,以陸續搬遷有關政府部門和法院,預計最快於2026年騰空有關用地,以進行拆卸和重建工程。我們會盡用有關用地的地積比率,以發揮其最大潛能。我們正加緊進行技術研究和設計工作,並會盡快諮詢持份者意見和進行城市規劃程序。

  131. 至於另一重要會展場地亞洲國際博覽館(亞博館),機管局已完成收購亞博館的私人權益,我們會與機管局商討亞博館第二期擴建計劃。

  法律服務

  132. 律政司致力推動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國際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並已成立工作小組探討於香港成立具公信力和中立的「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構,為世界各地的當事方提供「一站式」爭議解決服務,解決各類商貿和投資等跨境及國際爭議。該機構會設有國際性爭議解決專家名冊,提供包容當中所涉不同文化的爭端解決方案,亦會考慮擬備一套專設的「一帶一路」爭議解決規則。

  133. 就發展法律科技方面,律政司支持非政府機構籌建中的網上「一帶一路」仲裁及調解平台,促使香港提供便捷和具成本效益的網上爭議解決服務。特區政府會為此項目提供開發成本。

  134. 律政司會繼續加強香港與內地在民商事方面的法律合作,包括盡早與內地訂立安排以擴闊兩地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的機制,以及探討推動香港與內地簽訂相互認可和執行國際商事和解協議的安排。

  135. 政府致力推展「法律樞紐」計劃,正進行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和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的翻新工程,預計可於明年年中開始逐步提供空間予國際及本地法律相關機構使用。「法律樞紐」計劃有助吸引更多著名國際法律服務和爭議解決機構落戶,在香港發展業務或開設辦事處,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業的競爭力。

  電訊與廣播

  136. 第五代流動技術(5G)的來臨帶來了新機遇和挑戰,將會提升電訊、創新以至科技基建,開拓高增值的市場和行業,提高效率和競爭力,徹底改變流動服務用戶的體驗,為各種商業服務和智能城市的應用開闢巨大潛力。

  137. 為促使5G服務早日面世,我們已預先作好規劃推出充足的頻譜,在多條頻帶中已準備合共4 500兆赫的無線電頻譜,將於明年分階段指配予流動服務營辦商,使他們能及早準備,盡早推出5G服務。由於鋪設5G網絡需涉及安裝較大量的基站,因此網絡營辦商在籌建有關設施時將會面臨挑戰。就此,政府會主動開放合適的政府場所及天台予流動服務營辦商安裝基站。與此同時,我們正透過資助計劃,將光纖網絡擴展至新界及離島的偏遠鄉村,作為擴大5G覆蓋的骨幹。

  138. 繼早前為提供更平衡競爭環境而完成的電視及聲音廣播規管制度檢討,以及我們就落實建議措施修訂相關法例擬備計劃,我們會推展第二階段關於《電訊條例》的檢討,確保我們的法規切合最新科技發展,為早日迎接及推出創新服務作好準備,鞏固香港作為區域電訊樞紐的領先地位。我們計劃在今年年底前諮詢公眾有關建議,以及在明年提交法例修訂建議。

  創意產業

  設計業

  139. 我在去年《施政報告》公布支持創意產業的多項措施,已逐步落實;當中包括向「創意智優計劃」一次過注資10億元,用作推動設計業和其他各創意產業的發展,其中3億元預留給香港設計中心主要用作資助舉辦大型活動。我亦承諾會充分利用深水埗區這個傳統的服裝布藝基地,發展設計和時裝產業,並藉此帶動本土經濟和別具特色的地區旅遊。政府與巿區重建局及香港設計中心,已確定在深水埗的一個重建項目內預留地方,建立一個設計及時裝基地,結合設計與工業、幫助香港的時裝設計發展更上一層樓及培育年輕設計師。項目即將動工,預計在2023-24年度完成。

  140. 我們過去一年積極進行以設計思維方式作為解難能力的推廣工作。香港設計中心聯同效率促進辦公室和公務員培訓處在社區層面及政府內部均推出學習班和研討會。政府內部將據此訂立指引,鼓勵政府各部門在採購過程中使用創新建議,應用設計思維,以提高效率,滿足巿民需要,進一步推動「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電影業

  141. 電影業是香港八大創意產業中重要的一環,不單豐富了香港人的文化生活,更成功建立了「香港電影」品牌。

  142. 雖然全球電影市場近年產生重大變化,本地電影製作數量亦大幅減少,但香港的電影製作人員在香港以外仍有良好發展,亦有不少有才華及熱誠的青年人選擇繼續投身電影行業。

  143. 我最近分別與兩批資深電影工作者見面,了解業界的現狀和對前景的看法。我相信香港的電影業仍有可為,但要把挑戰化為機遇,讓香港電影再現光芒,將有賴政府和業界的通力合作。

  144. 我建議為「電影發展基金」一次過注資10億元,在未來幾年支援各項推動電影業界發展的項目,並循下列四大方向推動香港電影業發展:

  (1) 人才培訓

  優化「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提高獲獎隊伍數目及獎金;為不同電影專業提供更全面的培育及訓練計劃,讓理論與實踐接軌;針對編劇及劇本創作等青黃不接的情況,提供特別支援,培養更多劇作人才;

  (2) 提升港產片製作

  擴大「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範圍,涵蓋中型預算製作,提高政府投資金額上限,以提升港產片在本地及外地巿場的競爭力;鼓勵不同片種和片長的製作,配合多元化及多媒體巿場發展;鼓勵業界利用香港的設施及人才進行後期製作;

  (3) 拓展市場

  透過電影節及其他宣傳推廣活動,加強於內地及海外市場宣傳「香港電影」品牌;為投資者和電影製作人建立融資平台;及

  (4) 拓展觀眾群

  培養年輕人及學生於戲院觀賞電影的習慣;鼓勵更多戲院播放本地電影製作。

  至於業界提出進一步放寬與內地「合拍片」及港產片進入內地市場的訴求,我亦樂意與相關的中央機關磋商,爭取支持。

  建造業

  145. 為應付龐大房屋、土地、醫療及社區基建發展等需求,我們會聯同建造業議會領導建造業界革新,推行「建造業2.0」,以「創新」、「專業化」及「年青化」為方針,提升業界承載力和可持續性,增加生產力,加強建造監管和質量保證、改善工地安全及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我們亦會鼓勵創新思維,致力培育年青一代,給予其盡展所長的機會。政府會以公營項目先行先試「建造業2.0」,以推動行業改革。我們並已成立10億元的「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鼓勵業界廣泛運用創新科技,並帶動本地創科企業提供嶄新技術協助建造業改革。基金亦會支援從業員及學生觀摩先進建造科技,而今年成立的「香港建造學院」,亦會提供全面、先進及獲資歷架構認可的課程,吸納年青生力軍,為建造業注入動力。

  漁農業

  146. 政府將繼續推動「新農業政策」下的措施,包括於明年開展的農業園第一期工程。我們將建議在合適地點設立新的海魚養殖區,並同時恢復簽發新的海魚養殖牌照,以促進漁業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五)培育人才

  理念

  147. 人才是香港向前邁進的最重要元素,而教育就是培育人才的關鍵。教育的成功需要所有關心下一代的人共同努力,而政府的角色至為關鍵。過去一年,我秉持競選時和當選後對教育的承諾,大力投放資源,堅持專業領航,並細心聆聽業界的意見。我對教育的兩句說話 ─「政府在教育的開支是對未來發展最有意義的投資」和「對老師好一點」─ 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同,並成為政府內部處理教育事宜的行事準則。教育界經過多年來的焦慮和擾攘,我樂見「教育回歸教育」的狀況,一個穩定、關懷的教與學環境正逐步形成,但要學與教更具啟發性和滿足感,大家仍須努力。

  教育新發展

  148. 政府自2017/18學年開始,按着我的教育理念及願景,在教育範疇投放了可觀的新資源和做了大量工作。我們已將公營學校的班級與教師比例劃一增加0.1,提供約2 200個額外常額教席,以及讓過去數年因減少中一班而出現過剩教師的資助中學,延長有關教師的保留期,直至整體升中學生人口穩步回升。早前我也表明,未來因小一入學學生人數下降而出現同樣的情況,政府會與學校共同面對。

  149. 我們致力讓中學畢業生有更多升學機會。去年我們為修讀經本地評審自資學士學位的合資格學生提供每年30,000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並且把「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的學額由每屆1 000個增加至3 000個。在2017/18學年,這兩項措施的受惠學生數目達23 000人。從政策上來說,所有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獲入大學門檻成績(即「3322」)的學生都可接受受資助的大學教育。

  150. 為了落實均衡發展、全人教育的理念,我們無論在中小學課程、學生支援、為學生減壓、推動閱讀及加強德育和公民教育等各方面均推出了優化的措施。我們正逐步優化中小學課程:過去一年,我們修訂了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以及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讓所有中學生均能有系統地學習中國歷史,從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預計可在2020/21學年開始推行。

  151. 青少年的成長必須全面,不能側重學業成績。學校課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是價值觀教育,包括德育、公民教育、性教育、環保教育、對社會的承擔精神,以至國家觀念的建立等。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現正研究如何疏理現時學校課程,釋放空間,讓學校可以更整全地進行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從小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而學生正值青春成長期,合適的性教育尤其重要。我在此呼籲學校、家長和關心孩子成長的不同持份者,與教育局繼續攜手協力,一同建構正向的社會氛圍,幫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152. 在學校資源方面,除了我在上任之初投放的36億元經常開支的教育新資源外,優質教育基金也應政府的邀請,撥備了30億元,供中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透過簡便的程序申請撥款推行校本課程設計和學生支援措施,以及相關的校舍改善工程和物資購置的項目。這項新措施為學校優化學與教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廣受學界歡迎,不少學校已向基金提出申請。

  153. 此外,為推廣閱讀,我們由2018/19學年起為公營學校提供一項全新的推廣閱讀津貼,涉及約5千萬元經常開支,以鼓勵學小造更理想的閱讀氛圍,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及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54. 我們關注學童的學習壓力問題,以及評核制度引致過度操練的現象。對於圍繞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系統評估)的操練和壓力問題,我們經廣泛諮詢後在今年初作出新安排:我們每年會以抽樣形式在全港抽選小三學生參加系統評估,學校亦可自行選擇讓其全體小三學生參與系統評估及獲發學校報告。今年的系統評估已順利完成,反應正面。新安排一方面肯定了善用評估資料回饋學與教的價值,另一方面亦重新確立系統評估屬低風險評估,學生無須為此操練。

  155. 與此同時,教育局亦透過不同渠道向學校及辦學團體強調家課的質比量更為重要。我們樂見更多學校因應校本情況和學生的能力設計具意義又富趣味的家課,並讓學生騰出更多時間空間發展個人興趣。

  156. 我們的下一代除了知識和技能外,更需有正向思維。我欣見學校持續加強學生的生命教育,培育他們能抱持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學懂克服困難,珍惜生命。我們亦藉着不同方式積極推動《基本法》教育,透過舉辦更多活動,讓學生正確理解《基本法》。

  157. 我對教育的承擔是持續的,考慮到各專責小組的建議或初步意見,我現公布政府會繼續投放資源的具體措施,以進一步改善香港教育質素和回應教師、校長和家長的訴求。

  多元全方位學習

  158. 現今的教育不限於課堂學習。教育局一直提倡多元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及促進自主學習。我建議由2019/20學年起,每年撥款約9億元,向公營及直資學校發放全新、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以支援學校在現有基礎上更大力推展全方位學習,在人文學科、STEM教育、體藝、德育和公民教育等不同課程範疇,組織更多走出課室的體驗學習活動,如社會服務可培養學生的關愛和同理心、體育活動有助鍛鍊學生的堅毅精神和抗逆能力;此外,實地考察、境外交流、職場體驗等均可以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拓寬視野,促進全人發展。相信更活潑及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和學以致用的機會,不但能提高學習興趣,更有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提升服務精神和責任感,以及培養正向思維和品德修養。

  專業領航 直接聆聽

  159. 我一直深信,推動優質教育,必須秉持「專業領航、直接聆聽」的原則,與業界攜手同行。我在上任後首個月,便指出政府須深入研究八個教育範疇,超過70位教育專家參與了多個專責小組,展開工作。如我在上文提到,負責檢討評核制度的專責小組已完成檢討有關系統評估的制度,教育局亦已於今年初實施了新安排。學校課程檢討的工作十分複雜,有關專責小組已成立了四個分組就關鍵範疇進行深入研究,期望在明年年中可以提出建議作諮詢。至於其餘六個專責小組,部分已完成工作,並已向政府提交報告。

  提升科研能力

  160. 由徐立之教授領導的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已於上月向我提交報告,認為更大力度支持研究人員的工作及培育研究文化,將有助推動產業蓬勃發展和科技創新,提升香港長遠競爭力,使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經詳細考慮後,我決定全面接納專責小組的建議。

  161. 首先,我們會向教資會轄下研資局的研究基金注資200億元,提供更多更穩定的研究經費,吸引和挽留人才,同時會要求教資會理順研究基金內現行不同款項的運用限制,以更有效調配撥款。

  162. 為鼓勵私營機構進一步支持大學的研發工作,我建議推出「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提供30億元,供本地學位頒授院校申請,他們從私營機構及慈善組織籌募的研發開支和捐款,會獲政府提供配對款項,作研究相關用途。計劃既為高等教育界(高教界)開拓更多研究經費來源,同時鼓勵業界與高教界合作進行研發,加強高教界研究對社會的影響力。

  163. 我們也支持研資局推出三項全新、恆常的「傑出學者計劃」,分別惠及博士後研究人員、副教授以及教授級別的研究人員。這些計劃既可鼓勵博士畢業生投身研究工作,亦為具潛質的研究人員提供支援,將有助大學吸引和挽留人才。我已為這些新計劃預留每年1億9千萬元經常開支。

  教師專業發展

  164. 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政府會在2019/20學年於公營中小學一次過把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學校可因應校本情況,分兩年時間全面落實。涉及額外撥款約每年15億元。同時,為配合小學實施全日制和教師將會全面學位化的發展,政府會預留5億元經常撥款,以理順小學校長和副校長的薪酬,以及改善小學的中層管理人手。教師專業發展專責小組稍後會提交這方面的具體建議。

  校本管理

  165. 為強化校本管理,同時減少教師和校長的行政工作,讓他們更專注教學,有更多時間關顧學生成長,政府會由2019/20學年起,為公營及直資學校每年提供總共5億7千萬元的額外資源,加強學校及校董會的行政支援。

  家長教育及家校合作

  166. 家長在子女的成長和學習方面擔當很重要的角色,我希望可以透過加強家校合作,讓家長及老師一同培養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為促進家長教育及家校合作,由2019/20學年起,我們會增加約3千萬元經常撥款,給予家長教師會聯會及學校家長教師會額外資源,讓它們舉辦更多社區為本及校本的家長教育課程或活動。

  專上教育

  167. 為進一步增加香港學生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和資助,政府決定加強支援可培育切合本港社會及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的自資副學位課程,由2019/20學年起透過「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資助每屆約2 000名學生修讀指定的自資副學位課程。已入讀有關指定課程的學生屆時亦可享有資助。預計每學年約有4 000名學生受惠。此項措施估計將涉及每年1億2千萬元額外經常開支。

  職業專才教育

  168. 職業專才教育是培育下一代各展所能的重要一環,並在上屆政府任內進行了相當全面的審視。因此,有關的專責小組在今年4月才正式成立,現正進行檢討工作,並計劃在明年第二季進行公眾諮詢。

  169. 與此同時,我們努力開拓發展職業專才教育的機會。職業訓練局(職訓局)將提供每年1 200個學額,讓學員透過「邊學邊賺」模式投身需要專業技能的行業。另外,為鼓勵在職人士在相關行業取得更高學歷,政府會在未來三年繼續向共5 600名就讀職訓局指定兼讀制專業課程的人士提供學費資助。有關計劃能提升青年人和在職人士的競爭力,亦為相關行業吸引和挽留人才。

  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

  170. 除了八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範疇外,我亦十分關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去年我們為每所普通中小學增設一名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今年我們會加大力度,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援,由2019/20學年起推行以下措施,涉及額外撥款約每年8億元:

  (1) 重整學習支援津貼、小學加強輔導教學計劃和融合教育計劃,按學生需要提供常額教師職位和津貼;而學習支援津貼將會推廣至全港所有公營普通學校,第三層支援津貼額亦會提升。在優化方案下,學校有更穩定的教師團隊和靈活調配的額外資源,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2) 於取錄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公營普通學校提升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的職級至晉升職級,讓統籌主任更有效履行其領導職責;

  (3) 進一步擴展「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優化服務」),目標是在2023/24學年讓約六成的公營普通中小學接受「優化服務」,將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由現時1:6至1:10提升至1:4;而其餘四成學校的有關比例則提升至1:6;及

  (4) 由2019/20學年起,分三年在公營普通學校開設校本言語治療師職位,讓學校組成群組聘請校本言語治療師,協助有言語障礙或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171.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自2012年舉辦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一直致力確保文憑試的專業性,所有考生獲得公平公正的評核。鑑於近年整體文憑試考生人數持續下降,加上營運成本上漲,例如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考生設立特別考試安排,考評局面對大幅增加考試費的壓力。我們會向考評局提供為期四年合共3億6千萬元的非經常撥款,支持考評局在該段時期的有效運作,讓政府和考評局可詳細研究,如何紓緩因考生人數持續下降而出現嚴重虧損,並提出長遠解決方案。

  幼稚園教育

  172. 近年幼兒教育備受重視,優質的幼稚園教育可培養兒童的求知精神,使他們樂於學習和探索,幫助他們得到均衡的發展,以及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就此,政府已由2017/18學年開始實施新的幼稚園教育政策,大幅提高政府投入的資源,改善老師待遇,減輕家長負擔,提升教學質素。我們會以2017/18至2019/20三個學年的數據為基礎,探討設立幼稚園教師薪級表的可行性。我們已初步蒐集了相關數據,計劃於明年年中開始檢討新政策的推行情況,一併考慮幼稚園教師的薪酬安排,並徵詢持份者的意見。

  投資未來

  173. 上述工作及措施所需的額外資源,將會超過早前已預留的34億元經常款項的限額,但基於本屆政府對提供優質教育的決心,我們不會「討價還價」,也不會「削足就履」。我深信這些教育新資源是不會白費的,亦期望與教育界攜手同行,為香港培養有質素的新一代。

  (六)改善民生

  理念

  174. 經濟發展須具包容性和惠及各階層,才可促進社會融和,並達致可持續發展。過去一年,我多次出席國際會議,都強調香港奉行的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和政府積極改善民生的社會政策並無衝突;我以政府經常開支約60%投放於教育、醫療和福利,以及社會福利開支在過去六年增加86%這兩個數據,說明特區政府竭力改善民生的決心。不過,我亦必須指出,面對公共資源不是無限的情況,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不單是供求的問題,也是社會不能迴避的分配問題。為讓資源發揮更大效益,我們應促成跨界別、跨專業和公私營合作,並恪守以下的理念:愛護兒童、支援家庭、鼓勵就業和尊重受助人的選擇權。此外,香港人充滿善心,樂於助人,政府應該進一步透過「民、商、官」合作和動員社區力量,建設和諧社會。

  醫療

  175. 醫療是市民僅次於房屋最關注的民生議題。香港享有安全穩妥的公共衞生情況和普及而高質素的醫療服務,男女的預期壽命是全球之冠(註9),而醫療效率更是名列前茅(註10)。我們會繼續改善醫療體系和服務,包括加強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和將中醫藥正式納入本港醫療發展。我們亦會及早籌劃醫療硬件設施和對醫療專業人手的需求。

  基層醫療健康

  176. 為有效扭轉目前以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和減輕對公營醫院的壓力,我們銳意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正按去年《施政報告》的建議,在葵青區設立首個地區康健中心(康健中心)。康健中心以醫社合作、公私營協作及地區為本為原則,將會提供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等服務。

  177. 構想中的康健中心以主中心為總部,並配以五個設於位置方便的分區附屬中心的服務樞紐,利用資訊科技基礎設施,連結一個由地區醫護人員組成的服務網絡。康健中心未來會致力加強與地區上的其他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設施的協調,更便捷在社區內照顧居民個人健康需要。我們已敲定葵青康健中心主中心的選址,並正為營運權進行招標,以期康健中心可在2019年第三季左右投入服務。

  178. 政府會大力投放資源,資助康健中心每年約1億元的營運開支。為鼓勵市民管理自身的健康,他們亦需分擔服務的部分成本。我們會以葵青康健中心為藍本,積極推展在其他地區成立康健中心的工作。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我們會在各區的政府物業內預留地方,並已為觀塘與東區覓得適當選址,但我們會先行在各區內承租適當物業,讓康健中心能早日投入服務。

  疾病防控

  179. 衞生署於今年5月公布《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我們正積極透過倡導健康飲食、體能活動、減少酒精和吸煙禍害以及鞏固醫療系統等措施來達致各項指標。

  180. 為保障市民健康,政府一直大力控煙,並推出不同措施,包括設立並持續擴大禁煙區、不時上調煙稅等。經過政府和各界多年努力,15歲及以上人士的吸煙率已由80年代超過20%,大幅降低至現時10%。政府亦已訂下目標,期望到2025年把吸煙率進一步減至7.8%。

  181. 近年,電子煙及其他新型吸煙產品愈見流行,為我們帶來新的健康風險及挑戰。這些產品往往被包裝成危害較少的替代品;推介手法更針對年輕人和非吸煙者,誘使他們嘗試吸食,甚至轉為吸食傳統香煙。事實上,這些新型吸煙產品均危害健康和製造「二手煙」,亦未有足夠証明能幫助戒煙。市民大眾或會低估這些產品的害處,甚至慢慢重新接受吸煙的形象及相關行為。

  182. 自政府今年中提出立法規管電子煙及其他新型吸煙產品的建議以來,醫學界、教育界、家長,及不少市民對以規管形式處理這課題表示憂慮,擔心容許電子煙及其他新型吸煙產品有限度在市面出售,將不足以保障市民健康,特別會對兒童及青少年帶來十分負面的影響。經權衡規管或全面禁止這類產品的利弊後,我決定以保障市民健康為首要考慮,政府將於今個立法年度提出法例修訂建議,禁止入口、製造、銷售、分發及宣傳電子煙及其他新型吸煙產品。

  183. 由食衞局局長主持的「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正參考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國際間做法和本地實際情況,以期於在2019年制訂適用於2020至2025年期間預防及治理癌症相關的策略,從而減輕因癌症帶來的社會負擔。目前,由政府資助提供的癌症篩查已包括大腸癌和子宮頸癌。

  184. 根據「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愛滋病及性病科學委員會」於本年年中的建議,政府將於2019/20學年開始為特定年齡組群女學童提供免費子宮頸癌疫苗接種,作為預防子宮頸癌公共衞生策略。

  185. 就乳癌而言,一項由政府委托,有關識別本地婦女患乳癌的相關風險因素的研究預計於明年下半年完成。政府會密切留意研究的科學實證及結果,以檢視適用於不同風險概況婦女可採用的篩查措施。

  186. 基因組醫學是現今醫學及科研的一個重要領域,在疾病篩查、診斷及精準醫療方面的潛力極大。我於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一個督導委員會,領導研究香港基因組醫學的發展策略。督導委員會初步建議在香港推行大型基因組測序計劃,以促進基因組醫學的臨床應用,並通過建立本地人口的基因組數據、測試設施和人才庫,推動香港在基因組醫學方面的創新科研,配合香港未來醫療發展。我已接納委員會這項建議,並會提供政府撥款。食衞局稍後會成立專家小組,敲定有關細節。

  187. 政府已預留每年5,000萬元推行一個持續的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首階段旨在增加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從而減少對病者的歧視,長遠達致建立一個精神健康友善社會的目標。配合該計劃,政府將委托大學進行涵蓋兒童、青少年及長者的全港精神健康調查。

  188. 為提高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接種率,衞生署已於2018/19學年以先導計劃形式為小學學童開展免費到校外展流感疫苗接種服務、提高「疫苗資助計劃」的資助額,並擴大「疫苗資助計劃」的合資格群組以涵蓋50至64歲人士等。

  中醫藥的發展和定位

  189. 中醫藥廣為香港市民使用,長期以來,中醫藥界都建議訂立一套整全的政策。我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政府會致力促進香港中醫藥的發展,使中醫藥能在推廣公眾健康中擔當更積極的角色。過去一年,食衞局轄下的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和專責發展香港中醫藥業的中醫藥處,與中醫藥界緊密合作,並獲行政會議同意確立中醫藥在本港醫療發展的定位。

  190. 我們會透過政府資助特定的中醫藥服務,將中醫藥納入本港醫療系統,其中包括:

  (1) 在將來的中醫醫院提供一系列的政府資助門診和住院服務;

  (2) 在18間中醫教研中心於地區層面提供政府資助門診服務;以及

  (3) 與醫管局商討在特定的公立醫院提供由政府資助的中西醫協作治療住院服務。

  191. 此外,我們已設立一項5億元專項基金以促進中醫藥發展,由食衞局轄下的中醫藥處負責統籌,以支持應用研究、中醫專科發展、促進知識互通和跨市場合作等工作,並協助本地中藥商生產及註冊中成藥。專項基金將於明年上半年開始運作。

  192. 隨著確立中醫藥在香港醫療服務的定位,我們會引入中醫藥為公務員醫療福利的一部分。公務員事務局會顧及目前公務員醫療福利各個組成部分的運作模式和資源的考慮,研究以何種形式為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提供中醫藥服務。

  強化醫療服務

  193. 不少病人擔心藥物支出帶來經濟負擔。醫管局委託顧問全面檢討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現行的經濟審查機制。根據檢討結果,我們建議修訂每年可動用財務資源的計算方法,減少須納入計算的資產,以降低病人自付的費用;我們亦會重新釐定經濟評估的相關因素,以減輕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檢討建議實施後將可惠及基層以至中產階層的病人。

  194. 為了讓更多經濟上有困難的長者受惠,政府會於2019年年初將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的受惠對象由70歲或以上降低至65歲或以上,即包括所有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並優化項目的內容。

  195. 為讓晚期病人就他們自身的治療及護理安排有更多選擇,政府會於2019年就預設醫療指示及相關晚期照顧服務的安排諮詢公眾。

  196. 對於流產胎的父母,我們充份明白他們在安排妥善火葬或土葬的過程中可能遇到困難而產生憂慮和不安。就此,食物環境衞生署和醫管局已實施多項行政措施便利流產胎的處理。政府正研究如何整全地改善有關安排,包括提供設施。

  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

  197. 為了應付因人口老化而日增的醫療服務需求,我們需要及早籌劃所需的醫療硬件設施,並已在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預留3,000億元作相關用途。在推行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各個工程的同時,我們已邀請醫管局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將涵蓋19個工程項目,涉及約2,700億元,全面落成後可額外提供超過9 000張病床及其他醫療設施,大致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衞生署亦會逐步更新或改善其轄下的醫療設施。

  198. 有見於未來醫療專業人手緊絀,而培訓人手需時,政府會繼續增加醫療培訓學額。在2019/20至2021/22年度教資會三年期內,將每年合共增加超過150個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醫療學額(包括60個醫科、60個護理、8個牙科、20個物理治療學及5個視光學),由約1 780個增至約1 930個。

  199. 為了增加相關醫療專業培訓容量,政府會在預留的3,000億元預算中分撥約200億元,以提升和增加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的教學設施,進行短、中及長期的工程項目。政府亦已預留資源,為菲臘牙科醫院短期內進行翻新工程,並會為該牙科教學醫院的長遠發展考慮重置方案。

  200. 我們會全面落實和推廣自願醫保計劃,並提供扣稅安排,以鼓勵巿民購買認可醫保產品,在有需要時可選擇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從而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長遠壓力。

  完善公共衞生規管

  201. 待《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獲通過後,衞生署將成立完備的私營醫療機構規管辦事處,負責相關執法工作,保障病人安全和消費者權益。就醫療儀器的規管架構,我們現正草擬《醫療儀器條例草案》,並計劃在本立法年度提交立法會審議。先進療法產品是現時發展最迅速的醫療領域之一。政府將擬訂立法建議規管先進療法醫療產品,以保障公眾健康。

  202. 我們亦正積極跟進於2017年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我們已邀請規管機構就醫療專業的規管及發展提交具體建議,當中包括如何推行強制性持續專業進修及發展、檢視《牙醫註冊條例》、就護士專科發展推出自願註冊計劃,為護士專科法定註冊奠定基礎、檢視專職醫療專業的規管及發展。我們並會完成及檢討「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以研究就如何為已獲認可的相關專業制訂法定註冊制度。

  勞工福利與支援

  203. 良好的勞資關係和與各階層分享經濟增長成果是具包容性的社會的重要元素。在勞工政策上,我認為僱主和僱員均應嘗試採取逆向思維。一些支持商界的措施,其實有助僱主做個好老闆;而一些保障和支援勞工的政策,亦能為僱主提供優質和穩定的勞動力。

  204. 香港現時的失業率是2.8%,是逾20年來最低的水平,基本上達致全民就業,不少行業的僱主都慨嘆請人困難。由高科技人才,以至基層員工,勞工巿場都普遍偏緊。我們既要保障及改善勞工的基本福利與待遇,同時亦要維持香港企業的競爭力,及為它們提供足夠的人力。我們必須從多方面着手,除了釋放本地勞動力,特別是婦女及年長人士的勞動力,亦要適時輸入所需人才與勞工。在改善勞工福利方面,退休保障是今屆政府勞工政策重中之重。

  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

  205. 香港現時的退休保障制度是參考世界銀行倡議的多根支柱模式,而當中與就業掛鈎並由僱主及僱員共同供款的強積金計劃屬其中一根支柱。從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到去年7月就任行政長官,我已多次表明,為改善僱員的退休保障,落實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長服金)的「對沖」安排,是我堅定不移的立場。

  206. 「聆聽勞工界和商界,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聲音,並致力尋求共識」是我在參選行政長官的政綱中提出對處理「對沖」安排的態度。從去年7月開始,我們與商界和勞工界進行積極討論,探討可行方案。我們明白勞工界對上屆政府建議下調遣散費及長服金計算比率的憂慮,亦知悉商界關注有部分僱主,特別是中小微企在取消「對沖」安排後面對需要支付遣散費或長服金時的財政壓力。因此,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表明,為處理「對沖」安排的問題,政府願意「落水更深」,以減低取消「對沖」安排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的影響。

  207. 我們在今年3月就取消「對沖」安排提出了初步構思,為企業提供為期12年的兩層資助計劃,政府的財政承擔總額由上屆政府的79億元增至172億元,亦建議設立專項儲蓄戶口,協助僱主為其日後的潛在遣散費或長服金早作儲蓄,以減低支付有關款項的財政壓力。為回應勞工界的關注,我們決定將計算遣散費及長服金的比率由上屆政府提出僱員每月工資的二分之一回復至僱員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二。

  208. 在過去數月,勞福局局長積極約晤了主要持份者,聆聽他們就初步構思的意見。在慎重考慮各方的意見後,我們決定進一步提高給予僱主的支援。我們會延長政府第二層資助的年期至25年,連同為期12年的第一層資助,整個政府資助計劃的承擔額將大幅增加至293億元。我們相信,經大幅延長及增加的資助安排,將有效協助中小微企為處理他們可能須要支付的遣散費╱長服金作出準備。此外,勞工團體擔憂有個別僱員獲得的權益總和(遣散費╱長服金權益連同僱主向其強積金戶口所作出強制性供款的累算權益)較其在現行「對沖」制度下應獲得的為少的特殊情況,政府亦會承擔支付有關的差額。

  209. 強積金「對沖」的問題爭論已久,經過多年的積極討論,社會上就取消「對沖」已取得廣泛共識,我認為現在是時候作出決定,讓這個困擾「打工仔」多年的問題有了解決的方案,為僱員提供更好的退休保障。我們的目標是於本屆政府任期內(即2022年或以前)獲得立法會通過有關的賦權法例,並在通過法例修訂後兩年實施取消「對沖」安排。

  保障因工受傷僱員

  210. 雖然香港僱員的整體職業安全及健康情況持續得到改善,但每年仍有相當數目的工傷個案。為進一步保障因工受傷僱員和職業病患者的權益,政府正積極研究新措施,包括考慮透過私營醫療服務,為有需要的工傷僱員提供適時及高度協調的治療及復康服務,加快他們的康復速度及成效,令他們能夠盡快重投工作。此外,政府會加強僱員補償個案的處理,包括加強「個案支援服務」,透過專責跟進、及早介入、主動聯絡及安排會面,協助解決工傷爭議個案;優化工傷病假跟進程序,透過及早篩選無需接受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評估的個案,讓僱員無需親身前往辦理工傷病假跟進手續,由勞工處直接簽發「補償評估證明書」解決有關申索,從而加快處理工傷個案;及加強調查和檢控工作,打擊違反《僱員補償條例》的情況。

  職業安全及健康

  211. 政府十分重視僱員的職業安全及健康,勞工處會針對某些較高風險的行業或工序加強巡查執法、宣傳推廣及教育培訓的工作。另外,勞工處亦正全速檢討相關法例的罰則,以加強其阻嚇力。

  就業支援

  212. 我們會優化綜援計劃下的「就業支援計劃」,透過跨部門及機構協作,為參加者提供更聚焦的就業和再培訓服務。

  213. 我們會加強勞工處處理及發布職位空缺資訊的工作,以更有效協助求職人士尋找工作和協助僱主招聘員工。

  輸入勞工

  214. 個別行業長期面對着人力不足及招聘困難的問題,尤其是安老服務業。但在整體勞動力極為緊張及人口急速老化的情況下,安老服務業的人力供應尤其嚴峻。去年我在《施政報告》提出,在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考慮為資助安老服務及康復服務單位提供更大彈性,以輸入照顧員。政府已透過多項措施,協助資助安老服務業增聘人手。但在有需要不斷增加資助安老服務的情況下,我們會審視實際情況,以決定何時及如何落實輸入照顧員這項措施。

  215. 在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僱主可透過「補充勞工計劃」申請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以紓緩人力不足。勞工處計劃增加人手,以處理有關申請,及加強巡查,以確保僱主遵守僱傭合約的條款以及勞工法例和「補充勞工計劃」賦予輸入勞工的保障。

  外籍家庭傭工

  216. 現時本港約有38萬名外籍家庭傭工(外傭),協助本地家庭照料家務和照顧家中老幼,從而釋放本地勞動力,對本港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為維持香港作為具吸引力的工作地方,以配合本地家庭對外傭日益上升的需求,政府會繼續加強對外傭的支援和保障其勞工權益,並加強對不良職業介紹所的執法及檢控。

  政府外判制度

  217. 政府服務承辦商的員工也是提供政府服務的重要人力資源,我早前在禮賓府與百多位工友會面聆聽他們和承辦商的意見。勞福局局長成立的跨部門工作小組已完成檢討政府服務合約的非技術員工的待遇和勞工權益,主要的建議包括增加評審標書的評分制度下技術比重、增加工資水平作為技術評分準則所佔的比重、改善非技術員工的僱傭福利(包括提供約滿酬金),以及鼓勵採購部門在運作情況許可下採用為期至少三年的服務合約。上述措施將適用於2019年4月1日或以後招標的相關政府服務合約。

  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

  218. 政府會繼續推行「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在未來數年提供共1 200個培訓名額,並優化現行計劃,務求在裝備學員的同時,加強社福界護理行業吸引青年人投身和挽留人才的能力。

  侍產假和產假

  219. 我們會爭取立法會支持,盡快通過《2018年僱傭(修訂)條例草案》,以落實將法定侍產假由目前的三天增至五天的建議。

  220. 政府已完成法定產假檢討,為讓媽媽有更多時間陪伴和照顧初生嬰兒,我們建議延長法定產假,由現時10星期增至14星期。如僱員根據《僱傭條例》有權享有產假薪酬,僱主須連同10星期的法定產假薪酬,先行向僱員支付額外增加的四星期法定產假薪酬,薪酬比率維持在僱員每日平均工資的五分之四,並以每名僱員36,822元為上限(上限會不時作出調整)。該上限相等於一個月薪50,000元的僱員在四星期內可得的五分之四薪酬,而月薪在50,000元或以內的僱員,佔全港僱員人數約95%。僱主可向政府申領發還向僱員支付的新增四星期法定產假薪酬。勞工處會於今年內向勞工顧問委員會匯報檢討結果及就有關建議諮詢該委員會。

  221. 作為良好僱主的榜樣,政府已決定由今日起,延長所有女性政府僱員的產假至14星期。所有分娩日或預產日在今日或之後的人員,均可即時受惠於這項措施。

  愛護兒童

  222. 曾經擔任守護兒童權益的社會福利署(社署)署長和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高度關注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本屆政府已於今年6月成立跨政策局和部門的兒童事務委員會,邀請長期關心兒童權益的團體,聚焦處理兒童在成長中面對的問題。委員會已着手展開工作,而政府亦會由2019-20年度起增撥資源予委員會,推行各項保障兒童權益和福祉的具體措施。

  223. 與此同時,政府會在以下各方面加強針對兒童發展的服務:

  (1) 由2019-20年度起分階段提升幼兒照顧服務以結合照顧與發展,包括:制訂幼兒中心服務名額的規劃比率;優化目前幼兒中心內合資格幼兒工作員的人手比例,提升服務質素;提高幼兒中心服務名額的資助水平,以紓緩家長支付服務費用的經濟負擔;透過加強對社區保姆的訓練及增加社區保姆所得的服務獎勵金,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的服務質素;以及分階段重整現時的互助幼兒中心,以進一步配合社區內的幼兒照顧需要;

  (2) 在2018/19學年推出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分階段為全港700多間資助幼兒中心、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合共約15萬名學前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社工服務,以及早識別及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

  (3) 探討在合適的福利設施內為3至6歲的幼兒提供課餘託管服務;及

  (4) 加強對離異家庭的支援,以兒童的利益為依歸,包括由2019-20年度開始在全港設立五間共享親職支援中心,協調及安排探視,並加強支援兒童及其離異父母親職方面的需要。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

  224. 鑑於及早介入對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的重要性,社署由2015年11月起推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透過非政府機構統籌的跨專業服務團隊,提供到校康復服務予就讀於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的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讓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可在學習黃金期盡早獲得所需的訓練。試驗計劃成效顯著,並獲家長和幼兒老師充分肯定。政府已由今個月起把該服務恆常化,並把服務名額由約3 000個增加至5 000個,以及於2019年10月進一步增加至7 000個。同時,政府會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專業及支援服務,包括增加言語治療師及社工的編制,以及設立流動訓練中心。

  225. 受惠於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家長向我表示,擔心他們的子女在升讀小一後未能馬上適應。為此,我已要求勞福局局長諮詢包括康復服務機構在內的有關持份者,探討如何為有特殊需要兒童在升讀小一時提供更適切的銜接和支援服務。

  226. 與此同時,教育局及社署已於2018/19學年加強學前康復服務營辦機構與小學之間的資料傳遞機制,讓小學在有關兒童入學時了解其特殊需要及在幼稚園接受康復訓練後的表現和進度,確保持續照顧。

  227. 為進一步加強對有特殊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長的支援,政府會加強特殊幼兒中心及住宿特殊幼兒中心的社會工作服務,並加強為接受住宿照顧服務的嚴重殘疾幼兒提供的照顧及護理支援。另外,政府除諮詢服務外,亦會提供心理治療予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特別是兒童)及其家長,以幫助他們處理家庭及情緒問題。

  228. 此外,政府會透過獎券基金推行試驗計劃,為幼稚園或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有特殊需要跡象並正輪候評估的幼兒提供支援。

  支援家庭

  殘疾人士家庭的社區支援

  229. 政府已委託康復諮詢委員會制訂新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就殘疾人士不同人生階段的服務需要制訂策略性方向及措施。考慮到不少殘疾人士表示希望繼續在家生活以盡量延後入住院舍的意願,政府會在新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完成前,加強一系列對殘疾人士家庭的社區支援服務,讓殘疾人士可選擇繼續在社區與家人一同生活,並同時減輕其家人的壓力。

  230. 為此,政府會增設五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及加強康復訓練及服務,以提升支援中心的服務容量及質量。政府亦會增撥資源為額外約1 800名居於社區的殘疾人士提供到戶家居照顧服務,並提升服務的交通支援。為讓照顧者可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繼續在家中照顧年老的殘疾人士,政府會為老齡化或嚴重殘疾的服務使用者增加言語治療服務,以協助處理他們的吞嚥問題。

  231. 鑑於自閉症人士的特殊服務需要,政府會把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由三間增設至五間。

  社區支援

  232. 政府一直關注新的公屋居民的需要。我們會透過「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建立社區支援網絡項目,使新屋邨的社區支援計劃常規化,以協助新入伙的居民及家庭盡快融入社區。

  扶貧

  233. 香港面對貧富懸殊的現象,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適當的勞工和福利政策和具體的扶貧措施是政府應有之義。2018-19年度社會福利經常開支相對2012-13年度增加了86%。本屆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並會繼續協助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群,我在上一份《施政報告》中已提出大幅度改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

  在職家庭津貼

  234. 政府已於今年4月1日推出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以落實一系列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改善低津計劃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把計劃擴展至一人住戶、容許合併計算所有住戶成員的工時、放寬入息限額、全面調高津貼金額等。職津計劃推出首六個月,共收到約45 000個申請,當中包括超過16 000個來自從未申請低津的家庭。我們會繼續推廣職津計劃,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協助合資格住戶申請津貼。

  安老服務

  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

  235. 政府會繼續以家居及社區照顧為重點,而院舍則作為輔助的方針支援體弱長者。為滿足居於社區的長者的不同需要,並為他們提供選擇,政府會於2019年內在「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下增加2 000個服務名額,並推行一項新計劃,在符合資格的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成立長者日間護理單位,以增加日間護理服務的供應。另一方面,自今年10月起,第二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已增加1 000張服務券,以支援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缺損的長者居家安老。政府計劃在2019-20年度在第二階段試驗計劃中額外再增加1 000張服務券至總數7 000張。

  236. 為配合應對季節性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病床的需求,並增加長者住宿暫託服務名額,社署於今年2月至9月期間推出一項特別措施,在參與「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額外購買約250個宿位,以提供長者住宿暫託服務。由於特別措施的反應良好,政府計劃於2019-20年度將該措施恆常化,在參與「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提供指定住宿暫託宿位,以紓緩照顧者的壓力。

  237. 我們會在今年年底前,就資助院舍照顧服務和社區照顧服務、長者地區中心,以及長者鄰舍中心,重新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加入以人口為基礎的規劃比率。

  「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

  238. 政府會推出新一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為參加計劃的非政府機構提供適切協助,利便其規劃或發展過程,使有關機構可就其擁有的土地申請擴建、重建或發展,以期提供多元化的津助和自負盈虧設施,特別是增加安老、康復和兒童福利服務名額。

  239. 政府致力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增加資助安老宿位。除了繼續興建新的合約院舍、推行「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和「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等措施外,政府會在未來五年於「改善買位計劃」下增購5 000個甲一級宿位,以增加資助安老宿位的供應,並提升整體私營安老院的服務質素。

  擴展長者生活津貼適用地方

  240. 目前,約19 000名和1 400名生活在廣東及福建的香港長者正領取高齡津貼和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為進一步便利選擇在廣東和福建養老的香港長者,政府會把長者生活津貼擴展至兩省,向合資格長者每月發放該津貼(包括普通額和高額津貼)。

  支援精神病康復者

  241. 為加強對精神病康復者提供的社會支援及協助他們盡早融入社區,社署在全港設立24個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為15歲或以上的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其家人及照顧者和區內居民,提供一站式、以地區為本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政府會把中心的服務對象擴展至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中學生,以加強對他們的專業支援。

  加強支援少數族裔人士

  242. 少數族裔人士是香港大家庭的一分子。政府一直致力透過不同措施,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支援,讓他們享有平等機會,協助他們融入社會。

  243.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按年增加,而他們在公共服務及支援方面的需求日趨多元化。政府今年7月成立了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出任主席,以加強政府跨局╱部門就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內部協作。

  244. 為進一步加強對少數族裔人士的支援,政府會在2019-20年度起實施以下一系列措施:

  (1) 優化《促進種族平等行政指引》以適用於所有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服務的政策局、部門和有關機構,並加強公務員有關文化敏感度的培訓。民政事務總署也會提升「融匯中心」的傳譯及翻譯服務;

  (2) 教育局會持續推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學習架構」),並監察其落實的情況。此外,教育局會在2019/20至2021/22三個學年,繼續委託專上院校為錄取非華語學生的中小學及幼稚園提供校本支援服務,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並因應非華語學生學習的需要,參考「學習架構」以調適校本課程、學與教及評估的安排,讓非華語學生更有效學習中文。教育局將會由2019/20學年起,為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學校按其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數目提供分為五個層階的資助,讓學校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更適切的支援,協助他們學習中文,並建構多元文化和共融的環境等。此外,教育局會提供額外資源,支援公營普通中小學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華語學生,以及協助非華語學生在中學學習中國歷史。

  (3) 勞工處將加強人手,推行試點計劃,通過非政府機構以個案管理方式為少數族裔求職人士提供就業服務。僱員再培訓局亦會針對少數族裔人士的需要,擴展相關的中文及特定行業培訓課程,並在收生的準則加入更大的彈性。此外,紀律部隊亦會加強招聘及外展的工作,鼓勵少數族裔人士加入紀律部隊。

  (4) 社署將委託非政府機構設立專責外展隊,主動接觸及協助有需要的少數族裔人士家庭,與主流福利服務聯繫。社署亦會加強預防及支援服務,協助少數族裔人士對抗家庭暴力及性暴力。此外,該署亦會於部分殘疾人士家長╱親屬資源中心設立少數族裔專屬單位,以及向特殊幼兒中心及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提供更多資源,加強對有需要的少數族裔家庭的支援。

  (5)  民政事務總署會在地區層面舉辦更多推動少數族裔與本地社群溝通和交流的活動。此外,該署亦會加強各個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的服務,尤其為新來港少數族裔人士及青年人而設的服務。紀律部隊亦會透過其到校外展及少年警訊的活動,增加與少數族裔兒童及青少年的互動。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已預留了5億元支援上述的工作。

  市政

  公眾街市

  245. 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會落實在天水圍和東涌興建公眾街市,為市民購買新鮮糧食提供更多選擇。我們已完成選址研究,並計劃在天水圍港鐵站對出的天福路路段騰出地方興建新街市;東涌的公眾街市則會設於東涌港鐵站毗鄰的第6區商業大廈低層。我們稍後會就選址和設計諮詢地區意見,並進一步探討新街市的營辦模式。

  246. 我們也正在將軍澳及古洞北新發展區物色興建公眾街巿的地點。至於現有的99個公眾街市,大部分在數十年前興建,當中不少座落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我們現正全面審視這些街市的使用情況和發展潛力,以制訂合適的發展計劃,達到地盡其用、惠及市民、推動地區發展的政策目標。具體來說,一些使用率欠佳的公眾街市,我們會研究改變用途或拆卸重建,以騰出空間提供社區設施。

  247. 此外,今年財政預算案預留20億元推行街市現代化計劃,有關工作已經開展,首個項目為全面翻新香港仔街市。公眾街市現代化不會僅局限於安裝冷氣,我們會按情況全面翻新、原址重建或重置,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市政設施和服務。

  環境衞生

  248. 政府決心提升香港的市容,將多管齊下加強環境衞生和清潔。除了增撥資源,我們會採用創新科技以進行機械化及自動化清潔,並加強公眾教育和執法。

  249. 保持環境衞生確實是應對鼠患和蚊患的治本之道。鑑於今年夏天發生多宗本地登革熱個案,我們已加強跨部門的統籌和協作,並正研究更新蚊患監察系統,提升預警功能。有關工作要持之以恆,亦有賴每一位市民的支持和合作,我期望政府和社會各界繼續共同努力,做好清潔香港的工作。

  檢討歧視條例

  250. 我們將爭取在今年年底向立法會提交《歧視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落實平等機會委員會於歧視條例檢討中提出的八項複雜性和爭議性較低的優先處理的建議。該等建議包括明文禁止基於餵哺母乳的直接和間接歧視、使人免因被當為某種族人士而遭種族歧視和騷擾,以及擴闊性騷擾、殘疾騷擾及種族騷擾的保障範圍,以期為有關人士(特別是婦女、少數族裔及僱員)提供更佳的法律保障。

  251. 特區政府一直致力在維護現有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的基礎上,促進不同性傾向和跨性別人士的平等機會。在公眾教育及宣傳方面,我們積極推廣共融、互相尊重、不歧視的文化及價值觀,包括積極向僱主推介《消除性傾向歧視僱傭實務守則》,目前已經有超過300間共僱用超過50萬僱員的機構採納。對性小眾支援方面,政府向東華三院提供資助,於今年1月開設24小時的支援性小眾熱線電話,為性小眾提供即時的支援、輔導和轉介服務。熱線已接獲超過1 600個來電。今年稍後,我們將推出針對醫護人員的培訓資源,提高他們對性小眾的認識和敏感度。我們亦正制訂涵蓋不同範圍的不歧視性小眾約章,讓服務提供者自願採納,增加對性小眾的接納。我們目前正研究其他地方以立法及行政措施推行反歧視措施的經驗,工作預計可於明年上半年內完成。研究結果會提供更多資料,有助對社會就應否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及跨性別人士免受歧視這個課題作深入、理性的討論。

  (七)宜居城市

  理念

  252. 「宜居」的生活環境,可以令香港人活得開心、有希望、對前景有信心,對香港有歸屬感。隨着社會進步,市民對「宜居城市」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我們除了要解決土地和房屋供應的迫切問題外,也會致力發展便捷的交通、綠色的郊野、美麗的海港、可持續的環境、具歷史氛圍的文物、以至高質素的文化、藝術、康體活動和良好的社會秩序,讓大家嚮往在這個地方落地生根。

  交通運輸

  253. 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務全面而具效率,每日超過1 200萬人次使用,佔出行人次接近九成。然而,我們不能自滿,必須更積極地以「運輸先行」來創造容量,發展公共交通,提升安全和服務質素,便利市民出入。

  發展運輸基建

  254. 四通八達的運輸基建一直為香港人引以自豪,亦是保持香港競爭力的關鍵之一。2018年是運輸基建的「豐收年」,我們三個星期前見證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開通,26公里的香港段無縫地接上國家現時長達25 000公里、且不斷擴展的高鐵網絡,大大縮短了經鐵路來往香港與內地主要城市的交通時間。港珠澳大橋亦即將通車,連繫粵港澳三地,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至為重要。連接香港與深圳東部的蓮塘╱香園圍新陸路口岸工程亦預計於2019年完成。這三項跨境基建經歷多年,是相關政府和建設團隊努力的成果。

  255. 在本地道路網絡方面,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將於今年底至明年初開通。繞道將成為沿港島北岸的一條策略性主幹路,屆時從中環駕車前往北角東區走廊只需約5分鐘。六號幹線工程亦邁出了很大步:位於幹線東段的將軍澳─藍田隧道主隧道建造工程和位於幹線西段的中九龍幹線已動工;而幹線中段的T2主幹道及茶果嶺隧道一俟得到立法會通過撥款,會於明年下半年動工,以爭取在2025年開通整條六號幹線。屆時,市民經六號幹線往來將軍澳市中心及油麻地交匯處的行車時間會由現時約65分鐘大幅減至約12分鐘。另外,連接六號幹線東面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預計於2022年完工,當六號幹線開通後,可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道路網絡往來將軍澳新市鎮及九龍西。

  256. 至於本地鐵路網絡方面,我們繼續推進沙田至中環線的建設,同時會繼續嚴肅處理紅磡站擴建工程被揭發的質量和監管問題。展望將來,我們會逐步落實《鐵路發展策略2014》內建議的新鐵路項目。

  紓緩交通擠塞

  257. 香港可使用的路面空間有限,我們難以不斷興建道路來解決塞車問題。針對個別交通特別擠塞的地方,如隧道和商業區,須以交通管理措施處理。為提高隧道和商業區道路的使用效率,我們建議研究按「擠塞徵費」的理念,透過增減各類車輛使用收費隧道及青馬和青沙管制區的收費水平,務求更有效分配這些有限的路面空間。隨著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日後通車,政府會繼續積極籌備在中環及其鄰近地區實行「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我們會在2019年上半年提出先導計劃的具體方案諮詢持份者。

  258. 現時,私家車、的士及電單車三類車輛佔過海交通流量達7成半。根據運輸署的研究,要合理分流過海交通,我們須善用西區海底隧道(西隧)較大的設計容車量,推動部分現時使用紅磡海底隧道(紅隧)或東區海底隧道(東隧)的私家車、的士及電單車改用西隧,以期有效紓緩過海交通擠塞,及減少對非過海交通的影響。政府建議由2020年1月1日起,降低使用西隧的私家車、的士及電單車實際所需繳付的隧道費,並同時上調紅隧和東隧的相關隧道費,以達至有效分流的效果。為此,我們與西隧尅公司已經原則上同意隧道費補償計劃。

  259. 至於載客量大的尅巴士,我們建議豁免尅巴士使用政府隧道和道路(註11)的收費。我們亦與西隧尅公司原則上同意由政府代尅巴士營辦商繳交使用西隧的隧道費,使相關營辦商可以將節省的隧道費開支,直接用於紓緩加價壓力,以減輕市民公共交通開支負擔,而我在去年《施政報告》建議的《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亦快將推出。我們正同時與大欖隧道的尅公司探討為行走大欖隧道的尅巴士提供有關安排。

  260. 我們亦會繼續建設香港作為「易行」城市,讓市民可安步當車,作「首程」和「尾程」的短途接駁。

  增加泊車位供應

  261. 香港的車輛數量在過去十年增長迅速,平均每年增長率為3%。由於泊車位的平均每年增長率僅為0.9%,泊車位短缺也是困擾車主的問題。我們有需要提供更多泊車位以回應社會的訴求,特別是優先照顧商用車輛的泊車需要。

  262. 政府會按照「一地多用」的原則,在合適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及公共休憩用地發展項目中,加設公眾泊車位,例如,政府計劃在新蒲崗四美街公共休憩用地地庫和將軍澳第67區政府聯用辦公大樓加設公眾泊車位。若技術上可行,我們預計未來五年在合適的政府設施和公共休憩用地中可提供至少1 500個公眾泊車位。

  263. 此外,政府在興建紀律部隊宿舍時,會充分考慮紀律部隊運作的獨特性,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盡量增加泊車位。我們亦會繼續要求私人發展項目按地契條款提供泊車位。

  改善公共交通服務

  264. 為進一步加強尅巴士的營運安全,政府會資助尅巴士營辦商在現有巴士上加裝合適安全裝置,包括在部分巴士的上層所有座位加裝安全帶。

  265. 政府正籌備復辦「中環—紅磡」渡輪航線和試行行經啟德、紅磡、尖東、西九龍和中環的「水上的士」服務,並在紅磡(南)渡輪碼頭引入商業元素,為紅磡海濱注入活力。另外,政府正研究離島渡輪航線的長遠營運模式,並會於明年上半年公布結果。

  266. 政府一直推動公共交通營辦商開放其營運數據,方便市民出行和計劃行程。為提供專線小巴實時到站資訊,政府將出資研發資料收集系統和流動應用程式,並在專線小巴安裝相關裝置,讓乘客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取得專線小巴實時到站資訊,而相關數據亦會以機器可讀格式發布予公眾使用。專線小巴營辦商可利用相關數據作車隊管理,以提升營運效率。

  行人友善環境

  267. 為方便市民上落行人通道,政府現正在「人人暢道通行」計劃下,積極推展加建無障礙通道設施的項目,並將在2019年上半年,就現時計劃餘下120多條行人通道的加建升降機建議展開可行性研究,以盡快推展可行的項目。同時,我們亦會在2019年檢視是否有空間進一步擴大「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的範疇,以期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

  環境及自然保育

  改善空氣質素

  268. 改善路邊空氣質素以保障公眾健康一直是政府環境政策的重點。過去五年,路邊空氣主要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和二氧化氮)的濃度已下降約三成。為進一步減少路邊空氣污染物的水平,我們計劃推行下列新措施:

  (1) 於2020年收緊新登記電單車的廢氣排放標準至歐盟四期;

  (2) 推行鼓勵與管制並行的計劃,於2023年年底前分階段淘汰歐盟四期的柴油商業車;

  (3) 全數資助尅巴士公司進行試驗,為歐盟四期和五期尅巴士加裝強化選擇性催化還原器,以減少排放氮氧化物;

  (4) 檢討「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的資助範圍,以促進運輸業界更廣泛使用綠色運輸技術,包括商用和公共電動車;

  (5) 繼續鼓勵市民使用新能源車輛,長遠希望本港的新登記私家車最終全是新能源車。在諮詢持份者後,可考慮先禁止柴油私家車在本港首次登記。

  269. 空氣質素指標的檢討已進入最後階段。我們會在今年年底前向環境諮詢委員會匯報檢討結果,以及收緊空氣質素指標的建議。

  減廢回收和保護海洋

  270. 政府會繼續全力落實《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當中,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是我們整個減廢策略中至為重要的一環,透過提供經濟誘因,移風易俗,鼓勵市民更積極落實源頭減廢和乾淨回收。要成功落實這項重要政策,極具挑戰。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已就這項政策及相關的落實安排諮詢市民和業界,凝聚共識。我們會在短期內提交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在條例通過後我們會設置一段約12至18個月的準備期,讓政府、不同持份者和市民作好準備。我們亦會加強公眾教育及宣傳工作,以加深市民對收費安排的認識。

  271. 為配合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收費)的落實,政府樂意提供恆常資源以加強減廢和回收工作(註12)。我們會在2019-20財政年度先增撥約3至4億元,並在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實施的財政年度起進一步增加撥款。這項每年撥款的數額會與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所得總收入相若,達至「專款專用」的效果。

  272. 政府亦會加強應對塑膠廢物的挑戰。來年,我們會推出多項優化和新措施,包括在政府場地加設飲水機鼓勵巿民自備水樽,在主要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先行禁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在簽訂新合約以及續約時要求在適當的政府場所內經營食肆的營辦商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並與餐飲業合作推廣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及檢討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運作以加強其減廢成效。

  273. 鑑於即棄塑膠餐具對本港以至全球海洋環境和生態的潛在影響,我們會研究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範圍和機制。

  274. 我們會擴大政府行動,加強本港海岸線的清理工作和保護海洋環境方面的區域合作。香港有不少願意為保護海岸清潔出一分力的組織和志願人士。我們會設立一個海岸清潔聯繫平台,結合社會力量,協力保護海洋環境。

  氣候變化和能源

  275. 《巴黎協定》已於2016年11月生效,並適用於香港特區。根據《巴黎協定》,所有締約方應在2020年或之前努力擬訂並通報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作為國家的一部分,也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香港應在2020年或之前制訂至2050年的長期減碳策略。為此,政府已邀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於2018-19年度展開公眾參與過程。

  276. 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一環。我們會由政府帶頭,更有系統地引入可再生能源。

  277. 在私營界別方面,我們引入了上網電價,為個人和非政府機構投資可再生能源提供誘因。我們會進一步為他們提供支援與便利,包括在新界豁免管制屋宇,即「村屋」天台上,適度放寛裝設太陽能光伏系統的限制;我們亦會在其他私人樓宇,特別是低密度樓宇,作出合適的放寬安排。此外,我們會推出一項新計劃,協助學校和非政府機構安裝小型可再生能源系統。

  278. 在公營界別方面,政府會繼續帶頭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我們會研究在合適的水塘位置裝設大規模的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亦會考慮在合適的堆填區裝設太陽能板。

  279. 建築物用電量佔全港用電量約90%,推動建築物節能對減少碳排放十分重要。政府以身作則,在現有政府建築物進行節能計劃。我們正穩步邁向達成五年計劃的目標,在2019-20年度減少政府建築物用電量5%。為進一步節能,我們會籌備逐步在合適的主要政府建築物進行重新校驗,以提升能源效益。我們亦會鼓勵政策局和部門為其管理的建築物申請綠色建築認證,以彰顯政府對低碳發展的承擔。

  280. 分期進行的啟德發展計劃區域供冷系統進展順利。所有工程在2025年完成後,屆時每年節省的用電量估計最高可達8 500萬度電。為配合政府的低碳發展方針,我們也會研究在東涌和古洞北等新發展區推行區域供冷系統。

  281. 政府已委託戶外燈光工作小組檢討《戶外燈光約章》的成效,以及研究如何進一步規管戶外燈光。

  自然保育

  282. 我們會繼續執行「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作為本港自然保育及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藍圖。

  動物福利

  283. 政府十分重視推廣和保障動物福利。我們正就修訂與動物福利相關法例擬備主要方向和初步建議,並計劃在明年初諮詢公眾,當中包括研究提高針對殘酷對待動物的罰則和引入對照顧動物人士施加謹慎照顧動物的責任。

  284. 警隊致力打擊殘酷對待動物。為鼓勵市民支持和協助有關工作,警隊將於2019-20年度推展「動物守護社區大使」計劃,並協調和深化與相關持份者的溝通和合作。

  城市管理

  工務工程項目管理

  285. 工務工程項目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表現一直備受公眾關注。我們會透過將項目成本管理辦事處升格,並擴大其編制和職能,以推行策略性措施、加強成本監控和項目管治能力。政府會設立主要項目精英學院,讓我們能以創新思維和世界級水平的領導技能,推展工務工程項目。

  樓宇安全

  286. 現時香港約有66 000部升降機,適當的定期檢驗和保養維修可保障升降機的安全使用。由於近年科技發展迅速,現今的升降機較舊式升降機具備更全面的安全保護裝置。因此,加快推動優化升降機有助提升安全水平和進一步保障公眾安全。有見及此,政府參照現時推行的「樓宇更新大行動2.0」和「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劃」,計劃動用約25億元推行「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這計劃為應課差餉租值不超越設定上限的住宅或商住樓宇提供資助,優化未能達到現時技術水平的舊式升降機,當中合資格樓宇的長者自住業主更可獲額外資助。我們會與市區重建局合作推行這個資助計劃,並期望計劃在明年第一季推出,以協助有需要的業主加快升降機的優化工作。

  食水安全

  287. 政府正全力推行去年9月公布的「提升香港食水安全行動計劃」。我們展開了用户水質監測;制訂了更嚴格措施規管水喉物料和新建水喉裝置的驗收;為協助用戶實施建築物水安全計劃制訂了指引和範本;並會繼續就食水安全加強教育公眾。此外,我們成立了食水安全諮詢委員會,向政府提供有關食水安全相關事宜的建議。發展局正就制訂適合香港的食水安全監管制度進行研究,並即將成立專責小組,以監察水務署在保障食水安全上的表現。水務署亦正全面檢討《水務設施條例》和《水務設施規例》,並會適時提出法例修訂建議。

  大廈管理

  288. 為協助業主妥善履行其大廈管理責任,我們在過去一年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援措施,包括由退休法官╱司法人員主理的「解決大廈管理爭議服務」試驗計劃,為大廈管理爭議個案提供客觀意見;由民政事務總署委聘的專業物業管理公司在「法團諮詢服務計劃」試驗計劃下,協助業主立案法團按《建築物管理條例》、相關《工作守則》及行政指引的規定處理大廈管理事宜;及由民政事務總署統籌各相關部門聯合提供「大廈管理中央平台」,透過一站式簡介會向業主介紹各類與大廈管理及維修相關的服務或計劃。此外,載列大廈管理最佳做法的新修訂《工作守則》亦已於今年9月1日生效。與此同時,我們正積極跟進修訂《建築物管理條例》的工作,以期於明年年底前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

  維港水質

  289. 維港水質持續得到改善,受市民歡迎的維港渡海泳今年將繼續於維港中央舉辦。政府會繼續努力改善維港水質和處理近岸氣味問題,現時已在西九龍及荃灣一帶開展雨水渠旱季截流器建造工程,並正籌劃在其他維港沿岸地區設立更多同類設施。此外,觀塘基本污水廠的改善工程正在施工,而在鯉魚門敷設公共污水渠和修復各區老化地下污水渠的項目亦正進行招標。這些工程在完成後會進一步改善維港水質。

  優化海濱

  290. 我們致力貫通維港兩岸的海濱,發揮維港獨有的優美景致,打造市民共享的優質公共空間。明年展開的灣仔北新海濱工程,將建造兩條不同主題的海濱長廊,2021年完工後可全面接通上環至灣仔碼頭總長約三公里的海濱長廊。我們亦正修訂東區海旁行人板道的走線方案,如方案獲得支持,將盡快展開詳細設計工作。堅尼地城城西道海濱的公眾休憩用地,將於明年第一季起逐步完工並開放給市民享用,以配合日後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的社區園圃及相關設施。

  291. 另一方面,荃灣海安路的海濱優化工程會於明年陸續展開,土瓜灣海心公園擴建工程的撥款申請亦會於明年提交立法會審批。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正邀請非牟利機構於啟德跑道末端營運周末市集。此外,我們會在今年年底就紅磡碼頭都市公園項目邀請有興趣機構遞交有關設計和營運的意向書。

  文物保育

  歷史建築

  292. 過去一年,香港在文物保育方面的工作進展良好。「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計劃」)至今已推出了五期共19個項目,在九個已開始營運的項目中,五個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其中活化為「We嘩藍屋」的灣仔藍屋建築群更榮獲最高榮譽的卓越獎項,亦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而第三期活化計劃的三個項目(註13)預計於今年年底投入服務。另外,由政府與香港賽馬會合作推展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大館」)已在今年5月開幕;「大館」的各項設施和舉辦的活動均得到市民和藝術團體的好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

  293. 政府今年撥款3億元以加強保護、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將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職能,充分利用3億元的額外撥款,與傳承人及有關團體繼續探索和緊密合作,以加強推動社區參與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工作。

  文化藝術

  294. 我們的願景,是發展香港成為一個植根於中國傳統並融會多元文化的國際文化大都會。近年來,我們喜見香港的文化藝術創作日益蓬勃,以回應市民對多元化文化藝術節目的訴求和建立更大的觀眾群。

  295. 本屆政府積極支持文化藝術發展,其中包括預留200億元改善和增建文化設施,向康文署撥款5億元用作添置博物館館藏和舉辦展覽。未來數年,多項文化建設陸續竣工,有助滿足香港文化藝術長遠的發展需要。在表演藝術方面,西九文化區(西九)的戲曲中心將於今年年底啟用,旨在傳承和發揚戲曲藝術。預計於明年第二季啟用的自由空間,將呈獻嶄新的藝術體驗。此外,位於東九龍的跨區文化中心和西九的演藝綜合劇場工程進度良好。在視覺藝術方面,西九將擁有兩個世界級博物館,分別是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另外,香港藝術館剛獲至樂樓和吳冠中後人捐贈書畫瑰寶,此兩批藝術珍品將是香港藝術館明年年底重開後的常設展品。屆時,三座風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將在維港海濱鼎足而立,成為綜合文化、藝術、旅遊的新地標。

  296. 為支持博物館的發展、拓展觀眾群和加強推廣STEM教育以及歷史、文化藝術,我們計劃擴建香港科學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以及持續更新兩間博物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

  297. 政府將善用科技提供創新的公共圖書館服務,以及提升圖書館的設施和服務質素、成本效益和友善環境,以推廣全城閱讀文化和配合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我們亦會繼續匯聚各方力量,包括教育界、社區組織及區議會等,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營造更好的全城閱讀氛圍。

  體育發展

  298. 香港運動員於今年8月在印尼舉行的亞洲運動會中,取得驕人成績。他們多年來刻苦訓練,在比賽中表現出堅毅和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我相信所有香港市民與我一樣,對運動員的優秀表現感到無比自豪。我感謝所有運動員、教練、運動專業人員及相關機構所付出的努力。政府會繼續支持精英體育的發展,協助運動員在2020東京奧運會和未來其他國際大型運動會中爭取佳績,包括加強對運動員在訓練、運動科學和運動醫學等多方面的支援,以及積極研究提升香港體育學院的設施。

  299. 我們將繼續提供多元和現代化的康體設施和服務,提倡全民運動,並通過將運動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措施,培養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年人,熱愛體育運動的風氣。政府正落實「啟德體育園」計劃,預計在今年年底批出合約,並期望在2022至2023年間完成工程,以提供世界級設施推動體育全面發展,吸引更多國際級體育項目及賽事來港。與此同時,我們會繼續落實「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劃」,增加和改善地區康體設施,推動全民運動。在過去兩個立法年度,已有十個項目獲立法會批准撥款,我們將陸續提交其他項目的撥款申請。

  300. 政府已預留5億元推行「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目的是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和商界贊助大型體育活動。我們希望盡快得到立法會批准撥款,讓計劃可以在2019年展開。

  安全城市

  301. 香港近年治安情況保持平穩,去年整體罪案數字錄得自1975年以來的新低。良好的治安環境不但令香港成為非常宜居的城市,更加強香港對海內外公司的吸引力。為確保香港維持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政府會繼續保持警覺,密切監察罪案的最新趨勢,採取預防及果斷的執法措施,尤其嚴防恐怖主義活動。跨部門反恐專責組已於今年4月成立,在原有的反恐架構之上提供一個跨部門反恐平台,全面提升反恐情報和資訊的搜集、協調及分析,並推展反恐演練及公眾應變教育的措施,加強香港整體的反恐部署。

  (八)與青年同行

  理念

  302.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註14)」我認同青年人有不同才華,不同抱負,對現狀有不同看法,因此除了為他們提供優質教育外,社會應更多理解青年人的感受和需求,為他們創造一個可實現夢想的空間。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做好與青年「三業三政」的工作,即關注青年的學業、事業及置業,並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及參政。過去一年,政府在培育人才、提供創業空間和青年宿舍方面繼續努力,並透過「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和創新辦,吸納有興趣參與公共事務的青年人。我在籌備這份《施政報告》期間與這兩批青年人會面,聆聽他們的意見,我感受到他們對公共事務充滿熱誠和承擔,亦對不同政策提出精闢的觀察和建議。

  青年發展委員會

  303. 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已於今年4月成立,委員會訂定了未來工作應先聚焦三個主要方向:

  (1) 協助青年選擇適合他們的學業出路;

  (2) 幫助青年發展事業和向上流動;以及

  (3) 加強與青年人交流的渠道。

  304. 政府會與委員會緊密合作,一同推動香港青年發展。財政司司長已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預留了10億元支持委員會的工作。我們將率先撥出其中5億元推出一系列與上述工作方向相關的新計劃和措施,有關詳情在下文闡述。

  青年創新創業

  305. 今天的青年人應比我們這一代有更多的發揮空間,無須受制於「一試定終身」,也難以「一份工做到老」。政府加大力度支持青年雙創,即創新及創業。於2016年成立的「青年發展基金」,下設「創業配對基金」,便是以資金配對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青年人創業,及為他們提供指導,同時讓青年人從創業過程中累積寶貴經驗。首輪申請共有約190名青年創業者獲得撥款資助,現正開展其業務。因應運作經驗以及市場最新發展,我們會檢討第二輪申請的資助條件,以進一步協助青年解決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

  306. 另一方面,我們亦致力為青年提供更多創業和發揮創意的空間。去年《施政報告》公布的「青年共享空間計劃」獲不少企業熱心響應。至今,參與計劃的物業業主合共提供超過十萬平方呎的共享空間,當中大部分已投入服務並開放予不同行業的青年用家使用,特別是創科、創意產業和文化藝術,可受惠的青年超過1 000人。除以優惠租金出租工作及創作空間予青年人外,參與計劃的業主和非政府機構均提供多元化和具針對性的創業指導及支援服務。政府會繼續以「民、官、商」三方協作的模式,積極聯絡有興趣參加計劃的業主和非政府機構。

  307. 我們更期望香港青年能登高望遠,發掘在香港以外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信會為有意創業的香港青年人帶來契機。我們將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推出試行計劃,鼓勵香港青年善用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汲取試行計劃的經驗,我們將邀請青年發展委員會研究推出新計劃,並會向「青年發展基金」注資,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為在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包括落戶創業基地。

  加強與青年交流

  308. 本屆政府十分重視與青年人的溝通。為更有效及有系統地推展與青年互動交流的有關工作,青年發展委員會已擬訂一份青年參與計劃大綱,作為日後推行青年外展活動的綱領。委員會將推出全港青年參與活動,透過定期探訪、座談等各種方式接觸來自不同階層和背景的青年人,並邀請青年人和相關持份者就特定青年發展議題作深入探討。政府問責團隊亦會積極參與其中。好像今年透過扶貧委員會轄下「友?導向」計劃推出的「與司局長同行」,讓30多位獲選的高中生於暑假期間擔任政府3位司長及13位局長的「工作影子」一天,近距離體驗司局長的工作和政府的運作模式。計劃提供了一個讓高層官員與青年人溝通及交流的直接渠道。有見於計劃的踴躍反應及正面評價,政府將在來年擴大計劃規模以涵蓋更多高級官員,我亦會親自參與其中,讓學生也可「與特首同行」。

  309. 另外,我會在明年下旬主持青年發展委員會首屆高峰會,與社會各界共同檢視委員會的工作成效,並直接聽取青年人的意見。

  青年議政論政

  310. 為廣納賢能及鼓勵青年議政論政,我去年率先推出了「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選定合共五個諮詢委員會作為招募自薦青年委員的首批諮詢組織。試行計劃成功吸納一群有志服務社會的青年人參與政府工作,由於反應正面,我們已將計劃常規化,並擴展至更多委員會。日後,政府會每年進行兩次招募,第一期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已於今年6月接受申請,涵蓋的委員會有十個,包括土地發展、運輸、教育、環保、社會福利、體育及民政等多個政策範疇。申請期內共收到1 500多份合資格的申請。同時,政府亦邀請出席面試的申請人授權民政事務局把他們的資料存入中央資料庫內,讓有關政策局和部門在考慮轄下諮詢及法定組織的成員人選時,可提取資料參考。中央資料庫內的青年人數目於「試行計劃」推出前(即去年10月)只有約940個,我們預計至10月相關數目將大幅增加至約2 770個,而青年成員(18至35歲)比例已從去年年底的7.8%上升至目前的9%,進展理想,上述的資料庫將有助我們達致15%的目標。

  311. 去年我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招募了一批「20周年青年大使」,接受培訓和參加在本港和海內外舉辦的慶祝活動,成效極佳。有見及此,青年發展委員會將推出「YDC青年大使計劃」,為香港發掘並有系統地培育更多有承擔及有服務社會熱誠的青年人才。委員會將每年招募約100名青年加入計劃,並為他們提供一系列多元化培訓,包括安排國際交流及到境外知名的高等院校進行培訓,以裝備青年大使代表香港參與國際或大型活動,並培養他們的領導才能。

  拓闊視野

  312. 我期盼青年人具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因此加強推行不同形式和主題的內地及海外實習和交流活動。現時,每年平均有超過70 000名香港青年參加政府舉辦、資助或協調的內地及海外交流和實習計劃。

  313. 除了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政府於今年上旬首次與16間紥根本港的大型企業合作,推出「企業內地及海外暑期實習計劃」為超過230名青年學生提供在內地及海外國家的優質實習工作機會。基於先導計劃的成功,我們會在來年擴展計劃,提供到各地實習的機會。

  314. 鑑於去年初次舉辦的「內地專題實習計劃」成果顯著,民政事務局於今年暑假再次與故宮博物院和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作,同時首度聯同中國科學院和敦煌研究院,分別舉辦了四個專題青年實習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具特色、有深度和非常難得的實習機會,讓青年對相關學科和專業領域,以及對國家的發展加深認識。展望未來,我們已得到上述單位同意繼續參與此計劃,並會積極探討其他可能。

  315. 另外,特區政府的海外經貿辦會繼續推行為香港高等教育學生而設的「海外實習計劃」(註15),並鼓勵當地機構提供實習名額,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不同地方的工作文化及擴闊視野。

  316. 工作假期計劃一直深受本港青年人歡迎,目前該計劃涵蓋13個國家。透過該計劃,至今已有88 000多名香港青年人到外地遊歷,增廣見聞,同時亦有超過11 000名外地青年人到訪香港。政府會繼續與更多國家訂立工作假期計劃,及積極推廣計劃,讓更多本地青年人有機會擴闊視野。

  317. 我們亦會繼續與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合辦「義工實習計劃」,每年資助香港大學生前往聯合國位於海外的單位參與義務實習工作。在2019年,我們將安排大學生前往哈薩克、老撾、烏茲別克、斯里蘭卡、泰國及越南共六個國家進行義務實習,藉此提升自身能力及增強對各地文化的了解,並為世界發展作出貢獻。

  青年宿舍

  318. 政府會繼續推行青年宿舍計劃,滿足部分在職青年擁有自己居住空間的願望,並會與相關非政府機構保持密切聯絡。我們正逐步推展各個項目,合共可提供約3 000個宿位,而首個位於大埔的青年宿舍將於明年落成啟用。

  (九)結語:燃點希望

  319. 這份長達近六萬字的《施政報告》立足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結合了本屆政府自去年7月1日就任以來的努力不懈,並盛載着我帶領香港前行的決心。千言萬語的目的只有一個:為香港燃點希望。

  320. 我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說:「希望是一個社會向前的動力,而信心就是希望的基礎。」在擔任行政長官這一年多來,我出訪接近30次,到北京拜訪了18個中央部委和與19個省、市、自治區領導會面,接待了超過40位訪港的國際組織和高層官員,並出席了無數的商界、學術界和專業界別的聚會。我小心聆聽、細心觀察,得出的結論是香港的固有優勢有增無減、香港人依然優秀、香港的拼搏精神亦無消失,香港仍然深受重視,並引來不少羨慕眼光。

  321. 我相信我和特區政府有能力建設好香港;我相信香港各界會用好自身優勢,抓緊「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開拓經濟的新增長點;我相信國家始終是香港的堅強後盾,不僅助香港抵禦風浪,亦不斷為香港發展提供新動力。憑藉這「三個相信」,我們一定會看到希望。

  322. 就讓我們一起堅定前行,為香港燃點希望!

  註解:

  1. 自9月1日開始接受申請至9月30日,申領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香港居民超過50?000人。

  2. 政府現行的目標是女性委員佔35%,而青年委員(即18至35歲的人士)則在本屆政府任期內逐步提升至15%。

  3. 今年6月公布六項新房屋措施的其中一項,是改撥九幅私營房屋用地發展作公營房屋,預計合共可提供10?600個單位。

  4. 三個分別位於長沙灣、啟德和東涌合共提供4?431個居屋單位、一個位於長沙灣提供2?545個「綠置居」單位和市建局位於馬頭圍道450個「首置」單位。

  5. 香港連續24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加拿大菲沙研究所自1996年起亦一直評選香港的經濟自由為世界第一;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的2018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香港全球排名第二。

  6. 現時特區政府在東盟設有兩個經貿辦,分別為在1995年開設的駐新加坡經貿辦和在2016年開設的駐印尼雅加達經貿辦。

  7. 我們將為企業的合資格研發開支提供兩級制扣稅額,即首200萬元開支可獲300%稅務扣減,餘額亦可獲200%扣減,扣稅金額不設上限。

  8. 香港註冊船舶在全球的港口國監督扣留率甚低,2017年的數字為0.7%,遠低於全球的平均數(約3%)。

  9. 在2016年,香港男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81年,女性則是87年。

  10. 根據2018年9月公布的彭博健康護理效率指數,香港在56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一。

  11. 即紅隧、東隧、香港仔隧道、獅子山隧道、大老山隧道、將軍澳隧道、城門隧道、青馬和青沙管制區。

  12. 這些工作可包括在全港設立外展隊,為市民提供在地協助,以實踐減廢回收和落實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視乎將推出的先導計劃成效而提供的免費廢塑膠及廚餘收集服務;以及推行應用逆向自動售貨機先導計劃以評估其回收廢塑膠飲料容器的成效。

  13. 即必列啫士街街市(活化為「香港新聞博覽館」)、前粉嶺裁判法院(活化為「香港青年協會領袖發展中心」)和虎豹別墅(活化為「虎豹樂圃」)。

  14.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15. 2018年「海外實習計劃」涵蓋的國家包括比利時、文萊、柬埔寨、德國、印尼、意大利、日本、馬來西亞、緬甸、荷蘭、波蘭、葡萄牙、新加坡、西班牙、泰國、英國及越南。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