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湧海
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董事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謝湧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貢獻了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在每個階段都發揮着不同作用;改革開放亦推動香港從一個本地的金融中心變成一個國際的金融中心。他表示,香港將在未來國家的改革開放中再添新的增長點,努力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商報記者 邱媛媛
「在國家的改革開放過程中,香港有自己的獨特優勢!」謝湧海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在過去20年間,金融業所佔的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從10%飆漲至18%,足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謝湧海表示,香港金融業對國家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第一,融資功能,包括企業的融資,其中內地85%的境外融資都是通過香港;第二,投資功能,內地47%的外資引進通過香港,體量巨大,時至今日香港仍是內地最大的外資投資來源地,以及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佳跳板;第三,財富管理,現時香港有18萬億資管規模,不論是中資還是港資、外資都在香港進行財富管理。種種投資與融資功能都體現出香港是國家「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最佳門戶。
香港每階段發揮不同作用
此外,謝湧海稱,香港的獨特優勢還體現在不同於內地的法律制度。香港執行普通法,在執法層面上,香港的法律制度更容易被國際接受。若發生貿易糾紛,在香港進行貿易仲裁則更容易被接受。還有就是軟環境,如英語普及率高,信息沒有過濾,有利於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等。再者,香港與國際接軌程度高,對國際環境的了解遠甚於內地,因此可以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的作用。
謝湧海說:「改革開放40年以來,每個階段香港都發揮不同作用,為內地企業引進外資,幫助內地企業境外上市;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幫助人民幣國際化邁出第一步。」
香港未來繫於科技
時至今日,金融業一直是香港的支柱產業,謝湧海指出,如今經濟發展更離不開金融,而未來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就在科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早前曾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給予了三條厚待政策,本港完全可在現時的貿易中心、物流中心、旅遊中心的基礎之上,再發展出一個科技中心。這將給香港帶來更多更好的轉型機會,並可以服務國家今後30年的發展計劃。」謝湧海說。
他認為,香港較內地城市在引進國際的科研人才方面更顯優勢。首先,香港推廣「兩文三語」(即中文和英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英語普及程度高,日常生活交流無礙。其次,香港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科研專利不擔心會被竊取。再者,香港實行的稅收較低,對具有高收入的科研人員來說較有吸引力。最後,在香港可以接受沒有過濾的信息,對科研人員來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人民幣國際化倚重香港
今年是內地改革開放第40個年頭,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董事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謝湧海加入中國銀行(以下簡稱「中行」)也有將近40年的時間了。在這個過程中,見證了內地經濟由「百廢待興」至晉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程。談到內地金融改革,作為見證者、參與者,他感觸尤深。
1979年,正值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時,謝湧海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工作。他稱,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內地的金融機構只有一家,就是集中央銀行、發鈔行及商業銀行於一身的中國人民銀行,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才從人行獨立出來。謝湧海表示,「當時中行面臨的困境,就是在海外的分支機構派不出幹部,需要招聘人才」,恰好本科是學外語的他幸運地考上了,在中行總行工作兩年之後即被派駐海外,這也開始了他與金融業的不解之緣。
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不平坦
80年代,謝湧海先後獲委派到倫敦及東京的中行分行工作。對於兩次海外工作經歷,他形容是「一輩子受益」。也是因為這兩段經歷,令他充分全面地接觸了西方的經濟理論,也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一個具有一定經濟頭腦及國際視野的內行人。
謝湧海回憶道:「外派東京時,正值日本經濟的巔峰時期,日經指數曾漲至3萬8千點。當時日本資本市場不是完全開放,但政府鼓勵日圓到境外收購投資,資本輸出有利日圓的國際化。」謝湧海見證了日本當時炒樓的瘋狂,以及之後的崩盤及調整,令其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看到了日本對兩個市場的有效管理,包括設立「在岸帳」和「離岸帳」的「兩本帳」運作方式,而這亦促使他建議在香港與前海之間效仿這樣的方式。
見證了日圓國際化的進程,令謝湧海對今時今日人民幣國際化有更多的想法。十年之前,謝湧海就陸續發表相關文章,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是最終目標,亦將是不平坦且漫長的過程。他表示,人民幣若想成為國際貨幣,不只要依靠國家的經濟實力,還將伴隨政治力量的角逐。「正因如此,香港扮演的角色就是離岸人民幣中心。現時國家對外貿易的20%是用人民幣結算,而其中70%要通過香港,包括境外的離岸的人民幣發債。」他還指出,未來人民幣在邁向自由兌換的過程中,將由人民幣區域化開始,例如在「一帶一路」區域內,而香港在推廣人民幣使用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受惠改革開放蓬勃發展
謝湧海参加本报65周年庆祝大会。
在內地改革開放成果逐漸顯現的90年代,謝湧海正式被委派到中行香港分行,也見證了香港受惠改革開放的蓬勃發展時期。他回憶說:「內地的改革開放就是從香港對內地的資本投資開始的。」謝湧海表示,當時香港企業家帶頭將工廠等移至內地,內地第一家合資企業就是來自香港,這也形成了所謂的「前店後廠」的格局,香港的轉口貿易隨之受惠,集裝箱碼頭更是一舉擴展至九個。
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內地開始了股份制改造,上海及深圳的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謝湧海稱,當時一部分企業選擇在國內上市,一部分則選擇境外上市,而香港就是首選的境外上市地區。自首隻H股青島啤酒(168)於1993年上市後,大量不同種類的內地企業紛湧而至,外國投資銀行、國際專業會計師等亦看到了商機,進而來到香港,這極大地推動了香港金融業的發展。此外,二級市場也緊隨其後,一些國際財富管理公司、投資及對沖基金等也進駐香港,謝湧海說,「90年代,香港從一個本地的金融中心變成一個國際的金融中心」。
「港股直通車」創先例
到了2003年,國家開始在香港試驗做人民幣業務。謝湧海指出,當時該塊業務量小,主要做存匯款。直到2007年,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才正式確立,為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第一步。而在當時,為了離岸人民幣可以回內地投資,謝湧海提出「港股直通車」的設想。該設想是由中行與天津濱海新區為了貫徹外匯買賣先行先試政策而形成的,即境內投資者可通過在天津的中行分行,開設一個證券帳戶,並委託中銀國際買賣香港的股票。
謝湧海稱,這件事令其印象深刻,而這個設想得到了天津市及國家外管局的認可,因為該「通道」是安全且封閉的,「只是當時宣布之時,由於太過突然且無先例,在市場上引起了巨大的輿論爭議,包括對其系統風險存疑等,後來時任總理溫家寶過問此事,也暗示現階段需考慮投資風險,導致最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