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成一家之言,影響深廣,讀者遍布全球,「金學」亦成為學術研究顯學。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何家驊、萬家成報道:「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金庸筆下15部武俠小說自成一家之言,跨越半個世紀仍然影響深廣,讀者遍布全球,不少文字工作者閱後都禁不住提筆撰感想、寫書評。上世紀70年代末有內地學者首提「金學」(即「金庸學」),而在1986年深圳舉辦的第三屆台灣及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上,更首次將「金學」端上學術論壇,肯定金庸的文學地位。
自1950年代起,原名查良鏞的金庸,以這一筆名創作了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包括《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鴛鴦刀》、《倚天屠龍記》、《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越女劍》等。這些作品名稱後來更連綴成一幅對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文化與哲學的交融
金庸武俠小說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將中華歷史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相融合,並且利用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文化藝術成就高超。1955年,31歲的金庸寫了其第一本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48歲時完成《鹿鼎記》後宣布封筆,在其創作生涯中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後來又花費10年時間進行全面修訂和刪改。
金庸小說的精神內涵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其筆下的英雄俠客都成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典範。大致說來,金庸小說主人公的人格模式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陳家洛、郭靖為代表的為國為民的儒家人格模式;二是以楊過和張無忌為代表的重視心靈的道家人格模式;三是以狄雲和石破天為代表的老實人、天真漢的人格模式;四是以段譽為代表的慈愛悲憫的佛家人格模式;五是以令狐沖為代表的追求自由的現代人格模式;六是以韋小寶為代表的中國世俗文化精靈的人格模式。
根據金庸武俠小說創作的連環畫。 資料圖片
提升通俗小說藝術境界
金庸小說提升了通俗武俠小說的創作水平與藝術境界,創造了一個融合歷史背景、江湖傳奇、人生故事的奇特三維世界,創造了一個鮮活生動且千姿百態的情愛世界,生動地挖掘了武術中的文化,有十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半個多世紀以來,金庸小說一直是全世界華人讀者的最愛,不斷被改編成影視劇、舞台劇、動漫、網絡遊戲等,掀起過多股熱潮。學術界也非常重視金庸作品,「金學」已經成為人文科學研究中的一門顯學,港澳台和內地都有大量的研究專著出版。
「金庸館」中三百絕響
香港文壇芸芸作家中,金庸成就獨步非凡,「凡有華人之處,就有金庸小說」。香港首個以著名作家金庸為主題的常設展館——「金庸館」於2017年3月起免費向公眾開放,展出約300件展品,包括部分武俠小說作品的珍貴手稿,以及多媒體互動專區,金庸迷更可在展館中仿效大俠出招,感受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
「金庸館」希望透過展覽讓喜愛金庸小說的讀者更了解金庸創作的心路歷程,將金庸文化推向世界。館藏展品中,包括金庸早期流行的小說版本、手稿、照片以及小說改編的電影海報、電視劇主題曲唱片,以及金庸在創作時使用過的私人物品,如棋盤、照相機等。
上述展品中,約200件由查家借出,餘下100件由研究金庸的學者借出及博物館從民間徵集所得。值得一提的是,展館中還陳列由李儉明女士捐贈的1957年1月2日香港商報(副刊)連載的《射鵰英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