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最大的成就在於武俠小說的創作。
金庸逝世,人們咸感惋惜。各大傳媒亦然,惟除了表達惋惜之外,也趁機作出政治表態,包括以政治視角來審視以至消費金庸一生。一直有曰:香港社會高度政治化;金庸之死,實進一步凸顯香港政治化程度之高。
關注其文學影響力
要總結逝者一生,當然要從他的影響力談起。毫無疑問,金庸的文學創作,特別是他所創造的武俠世界觀,注定永恒不朽;由小說、影視,到動漫、電玩等,未來好幾十年以至好幾百年,後人勢在相關武俠平台舞刀弄劍、發光發亮。所以,在報道金庸仙遊的消息時,亦多冠以「武俠小說泰斗」頭銜。
當然,金庸還有其他身份,包括乃香港報業翹楚,愛國愛港的他也一度活躍政壇。可是,對比他在文學上的貢獻及影響力,堪稱天壤之別。譬如說,幾百年後當世人談論金庸,到底會提到他的武俠創作,抑或他的報人及政治人身份?答案不難預期。倘如是,觀乎現時有關金庸新聞的處理,又會否過度地重政治、輕文學?這包括,在報道或評論時,先談他的政見而後談他的文字,又或在篇幅比重上嚴重不符比例地厚此薄彼——只要大家留意媒體報道,便不難發現有此傾向。
拿幾個例子簡單比較。大家談論李白,肯定會稱他為大詩人,但不要忘記,李白也曾供職翰林,乃唐玄宗身邊的一位紅人;然而,誰又會重他的政見,輕他的文藝創作?事實上,中國古代的文學家,例如同屬唐朝的杜甫杜工部、宋朝官至禮部尚書的蘇軾等等,許多都曾經為官,也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可是,時至今日,他們又被後世如何定位?難道作總結式報道或評論時,竟然要一半談文學、一半談政治,而不是九成文學、一成政治?(除非報道或評論是專門一個層面而非總結來談。)
看遠一點高一點
即如西方,大家肯定會以大文豪稱呼雨果,惟其實,生活於法國大革命的動蕩時代的他,亦為一個高度活躍的政治人物,包括先後遊走於保皇派與共和派兩個極端之間。在波旁王朝復辟時,他寫下《頌詩集》及大量詩歌來歌頌,並效忠路易十八;在轉投共和陣營之後,則寫下了《悲慘世界》(《孤星淚》)。雨果的政見及經歷,夠傳奇了吧?可是,後人會視他為文學家抑或政治家?
集文學與政治於一身者,古今中外絕對數不在少;要怎樣評價他或她,端視其哪一方面的貢獻及影響力較大。好像「三曹」,針對曹操、曹丕則肯定是先談他們的政治成就先於文學成就。同一道理,我們現時較多形容,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發起人,而非《大同書》的作者;蔡元培是北京大學的創校者,而非《警鐘日報》(初名《俄事警聞》)的創報人;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首任總書記,而非《新青年》的創報人……在金庸多個身份之中,又到底應怎樣為他定位?他在世上主要留下什麼足迹?
只能夠說,今日香港的政治化程度,已悉數用政治有色眼鏡來看待每一人和事。不是說我們不應談金庸的政治生涯,而是說應否抬高到如斯程度來談。在歷史洪流下,要評價及總結金庸,大家誠宜看遠一點、看高一點、看闊一點。
文 |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