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屿愿景” 燃点香港未来-香港商报

“明日大屿愿景” 燃点香港未来

2018-11-07
来源:人民日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第二份施政报告业已发表。报告思当下、谋长远,重申管治理念与决心,又推200余项新举措,诸多亮点为人瞩目,颇能说明本届特区政府“事不避难”有言有行、再接再厉。尤其是报告所提“明日大屿愿景”,直面香港最棘手的住房问题,因时制宜、标本兼治,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统筹考虑,极具挑战性与前瞻性,极富创新与担当意识。

  “明日大屿愿景”作为一项大型填海发展计划,其来有因。香港市民“上楼难”是老大难,重建几座屋宇、收回几块农田,于解决问题属杯水车薪,把棕地(被弃置的工业或商业用地)整合利用、到郊野开发公园,也无益根治顽疾又难免遭遇多重掣肘。若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在现有局促的选择空间里闪转腾挪,纵是挤出三两点雨露恐怕也不解市民置业之渴。“明日大屿愿景”其智慧,就在于从旧格局和原有条框中跳脱出来,在盘活存量资源之余,谋新天地、做大文章,用加法和乘法为系统性解决香港民生问题开道。

  “明日大屿愿景”是创新性举措,却非空穴来风。1983年即有相关报告提出在港岛与大屿山中间水域填海发展新市镇,上届特区政府则提出“东大屿都会”发展规划,近年团结香港基金等多个社团、智库都论及于此,此前特区政府组织开展的“土地供应大辩论”也渐已达成共识。尽管各方对填海面积估测不一,但均认为香港土地要做增量、填海势在必行。“明日大屿愿景”其务实,就在于聚焦世所关切,采信人所建言,集合社会最大公约数擘画香港未来;其创新,就在于决断于当断之时,不再受“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之风拖累,把几经思虑的一个最优方案推了出来。

  对于“明日大屿愿景”,香港社会多有讨论。有人论证填海面积是多是少,有人验算填海收益是亏是盈,还有少数“何不食肉糜”的职业政客谰言于民无益。计划启动前,各方建言献策,有利填海方案更为周祥缜密,但不问民生诉求、无视发展瓶颈,只破不立,一贯传递负能量,继续“为反对而反对”,想着把水搅浑后捞取“政治资本”,未免言行可憎。“明日大屿愿景”是为香港市民解难,已有楼住的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明日大屿愿景”是为香港未来布局,不能只要今天不要明天。社会有期待,库房能支撑,填海有经验,建设质量、环保要求能达标,一举可解长久之困、未来之忧,些许反对之声实不足为虑。

  近来香港喜事连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投入运行,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区一路一桥正在发挥叠加效应,把南海明珠引向更开阔敞亮处。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要基础设施效益,要有定力和耐心,要看长远和未来,要不得急功近利。古代有个典故,说樊重想制器物,便先种植梓材和漆树,时人嘲笑之,而几年后,这些“皆得其用”,曾经嘲讽他的也返过来向他借取。“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有的人只盯着眼前蝇头小利,用一天算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账,这种一孔之见并不高明。

  怀远才能博见。看待“明日大屿愿景”,要从现实考量,更应在拉长的时间线上审视。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说,特区政府之所以提出“明日大屿愿景”,意在抓紧大湾区发展机遇,为香港缔造更美好的未来;其在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发言中讲,“明日大屿愿景”是长远规划,但也会应对刻不容缓的房屋问题,解决燃眉之急。远水可汲,近水可得。香港社会有深厚的商业文明,熟谙博利也擅长投资,应该懂得这项跨越二三十年、可提供26万至40万住屋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创造34万个就业职位的愿景,影响香港市民的福祉既广也深;应该明白这个愿景甫一提出便已催生预期,将重塑格局,让希望渐进,香港的发展没有天花板,政府在进取路上。

[责任编辑:鍾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