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衛星圖像可見本港由1969至2017年間之填海土地。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馮煒強、馮仁樂、黃雪峰報道:《施政報告》致謝議案今日在立法會進行辯論,當中「明日大嶼」願景是社會關注的一大焦點。建制派立法會議員均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表示支持,民建聯議員、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柯創盛表示,填海計劃方向正確,有助解決本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他建議政府日後在執行計劃過程中要「細心聆聽,行之有道」。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稱:「要大規模地增加土地供應,除填海外,別無他選。」
柯創盛:港成功例子多不勝數
香港地少人多,近年房屋市場更出現「愈住愈細、愈住愈貴」情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後得到各界好評,新任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柯創盛表示,政府以填海方式增加土地供應的方向正確,認為有助解決本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
民建聯議員、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柯創盛:「填海計劃方向正確,有助解決本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
他指出,香港新年出現面積愈來愈細的住屋單位,反映居住問題愈見嚴峻,過往香港已有填海造地的成功例子,包括沙田、屯門、將軍澳等,解決當時人口增長問題引致住屋不足的問題。柯創盛又指,目前不少市民仍對「明日大嶼」存在疑問,他建議政府盡快交代發展詳情,以釋除公眾不必要揣測,並倡政府日後在執行計劃過程時要「細心聆聽,行之有道」。
郭偉強:填海造地必須做
同屬民建聯的立法會議員劉國勳亦支持以填海方式覓地,他指出,政府一方面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為中長期增加土地儲備,又多管齊下為短期增加房屋供應,認同政府房屋政策。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形容,「要大規模地增加土地供應,除填海外別無他選」,認為填海造地必須做。他說:「(填海)今日不做,日後土地問題定將更嚴重,而且,二三十年後,香港的房屋供應更可能出現斷層。」
工聯會議員郭偉強:「(填海)今日不做,日後土地問題定將更嚴重,而且,二三十年後,香港的房屋供應更可能出現斷層。」
成本攤分30年 不會耗盡公帑
他指出,「明日大嶼」對香港最大的貢獻,是為香港提供長遠穩定的土地儲備,加上政府短期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整體而言料對穩定樓價,以及冷卻樓市炒風有一定作用。他提到,「明日大嶼」願景將落實公私營房屋七三比,料會有更多中層及基層市民可以受惠。
新民黨指出,香港土地不足、樓價高企、公屋輪候時間長、市民上車上樓難,基層市民擠住?房等問題非常嚴峻,年輕人對於能否置業安居感到相當迷惘。因此認為香港有必要作大規模填海,以紓緩上述樽頸。
新民黨又指,除了住屋問題急需解決,香港也需要大量土地作工商、產業、醫療、安老、體育、社區配套及文娛康樂等方面的設施,以應對未來的發展需要,所以大規模填海有其必要性。
至於開支方面,該黨指,政府已表示「明日大嶼」願景跨越30年,將分階段進行,並首先研究交椅洲1000公頃填海。故認為不會在短期內或一次過耗費大量公帑,市民不須過度擔憂。
公私房七三比有利基層上車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主席陳健波早前在電台節目上表示,若不填海造城是「對不住下一代」,反對填海的是「歷史罪人」,又預計財委會花最多10個小時完成討論,希望政府不要不申請前期撥款,又料反對派議員會延長討論時間,稱會嚴格執行議事規則,不容許問題重覆。
財委會主席陳健波:「若不填海造城是『對不住下一代』,反對填海的是『歷史罪人』。」
業界方面,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表示,支持填海方案,認為「明日大嶼」願景將大大增加公營房屋供應,又認同政府以七三比規劃公私營房屋,有利基層市民「上車」。
料可成聯繫大灣區「經脈」
香港規劃師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形容,「明日大嶼」願景在規劃上有助打通香港聯繫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脈」,該會指,大嶼山、新界西在大灣區規劃上有重要的地理角色,令香港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的發展藍圖。但認為政府在執行計劃時需要釐清包括成本效益、發展時序、基建配套等問題,讓社會有更深入的認識。
其他選項耗時 造地效益最高
香港面對嚴峻土地短缺問題,導致市民普遍面對「貴、細、擠」的住屋問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完成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初步發現市民認同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並對發展棕地、新界農地、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方向有期望。不過,上述選項從收地到落成啟用,往往需時甚久,填海就是一個成本效益相對較高的選項。
發展棕地複雜 短期難有進展
棕地主要是指位於新界被改作工業活動用途的農地,這些土地多位處平原地帶,由於有交通接駁,通常被用作露天儲物、港口後勤設施工業工場、物流作業、回收場、建造業機構及物料儲存場地。香港現時約有1300公頃棕地,雖然政府發展棕地的意願明顯,早在2008年已將其中540公頃納入發展計劃,但由於涉及複雜的收地、清拆及補償、諮詢、改變規劃等過程,至今未有太大進展。至於發展新界農地、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選項,同樣因涉及土地業權或環保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進展,當中所牽涉的發展成本亦十分高昂。
事實上,填海能創造大片土地,讓香港較靈活地規劃適切的土地用途,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可為新社區的綜合規劃提供較大彈性。就已發展區而言,在鄰近海域填海所得的新土地可用作新市鎮的擴展,例如正在進行中的東湧新市鎮擴展;相對偏遠地點,新土地可用作調遷受其他土地供應方案影響的設施,亦可提供空間重置須遷離市區的特殊工業或厭惡性設施。
近岸填海成本效益相對較高
值得留意的是,填海既不會對現有土地用途造成影響,亦通常不需要收回私人土地及安置居民。填海工程需要大量資本投資,而近岸填海是一個成本效益相對比較高的土地供應選項,特別是那些靠近現有運輸網絡,並可與鄰近發展地區共享現有配套基建設施(如供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的地點。
香港在歷史上依賴填海造地,但近年卻鮮有進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涵蓋香港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包括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其中重點是在大嶼山中部海域填海建造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並配套建設連接屯門填海地帶、北大嶼山、中部水域人工島和港島北的主要運輸走廊。
填海有利跳出現有發展瓶頸
據介紹,通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興建26萬到40萬個住宅單位,滿足70萬至110萬人口的居住需求,其中七成用於公營房屋。填海計劃將於短期內啟動研究和設計工作,爭取2025年展開首階段填海,預計2032年陸續入夥。
「明日大嶼」願景對香港發展帶來不少好處,當中重要的是解決土地住房問題。事實上,土地不足、房屋供應短缺是當前香港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社會怨氣增大、營商成本高企的根源,通過大規模填海,有利於跳出現有土地發展瓶頸,較快獲得產權清晰、規模集中的大片土地,並貫徹建設公共房屋等政府意圖,盡快解決香港迫切土地房屋問題。
連接世界及灣區「雙門戶」
「明日大嶼」願景的發展宏大,政府預期通過整體規劃,將該區發展為繼中區及九龍東後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為香港金融、零售、航運、旅遊等優勢產業和創新產業提供新的發展,相信有助鞏固香港「三大中心」地位,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明日大嶼」願景勢必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局提供新途徑。隨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和機場三跑道的加速建設,大嶼山將成為香港通往世界和連接大灣區的「雙門戶」,香港將可充分發揮大嶼山的特殊優勢,與珠三角西部地區協同做好商貿物流、科創、旅遊等產業布局,更緊密地參與「大灣區」發展建設。
港近年零填海 星澳填出所需
填海一直是香港土地供應的重要來源。自香港開埠以來,多次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現時9個新市鎮中,有6個(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和東湧)均須依靠不同程度的填海工程才得以建成。
截至2016年,香港約有7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通過填海取得,佔香港已發展土地面積的25%(佔全港土地總面積約6%),填海地容納了約27%的香港人口和70%商業活動。不過,由於近年大型填海工程幾乎停頓,造成土地短缺情況。
澳門逾六成土地填海所得
香港多年來依賴填海去建設城市。在1985年至2000年期間,政府透過填海創造逾3000公頃土地,即每年平均約200公頃,但近年填海速度顯著放緩,在2001年至2015年的15年間,透過填海所創造的土地只有約690公頃(主要是與基建相關的項目),相等於每年平均40多公頃,以致近年用作房屋和其他用途的土地供應出現落後情況。
鄰近香港的澳門和新加坡,近年積極在其附近水域填海造地,其中澳門的土地面積因填海而增加約160%(約1900公頃),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則增加24%(約13800公頃)。事實上,澳門一直努力進行填海工程,現今有逾六成土地是透過填海得來,大型填海工程早於1927年已經展開,其中更將原本兩個獨立的島嶼——氹仔及路環,連成一起成為路氹城,路氹金光大道上的旅遊設施,目前已成為澳門旅遊業支柱。
新加坡多年來填逾萬四公頃
至於新加坡,由1965年至2014年期間,總填海面積近14000公頃,濱海灣金融中心、樟宜機場、工業園區裕廊島及東海灣的土地均來自填海,各填海區域的功能主要是滿足當地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濱海灣所在地皮於1990年代填海而成,一直用作土地儲備,在經過長遠規劃後,濱海灣金沙於2011年落成,為新加坡旅遊業帶來貢獻;2013年落成的濱海灣金融中心已成為新加坡新的金融樞紐;1993年展開的裕廊島填海項目被發展為新工業園區用地,現時已有過百間石油、石化及化學品公司在區內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