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型文獻紀錄片《激情燃燒的記憶--我們是光榮的基建工程兵》攝製組採訪任正非(右),左為攝製組成員之一的楊洪祥。
【香港商报网讯】記者徐豔瓊报道:1983年的深圳,荒涼的土地上隱現着繁忙的氣息,到處都是大工地。
一群來自天南海北的小夥子們光着膀子在奮力地搬着石頭,他們像愚公一樣要將深南路上的石頭山全部搬平,這裏後來建成了深圳的「十里長街」,每當夜幕降臨,華燈璀璨,宛若流光,名曰「深南溢彩」,是「深圳八景」之一。
一位建築公司的轉業軍人徐德君在颱風肆掠後的簡陋工棚裏,在戰友們樸素的祝福聲裏,歡天喜地地迎娶了他的新娘——來自東北的于麗范。他們用燦爛的笑臉共同迎接人生未來的風雨。
一位20歲的解放軍新聞報道員楊洪祥騎着一輛永久牌自行車趕到現場,用一台海鷗牌120相機為新人們拍了一張充滿歡樂的結婚照,隔年刊發在《深圳特區報》上,取名為《工棚裏的婚禮》,並被英文報刊《中國日報》轉載,取名《他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引發巨大反響。這位勤奮的通訊員3年間發表了485篇報道,拍攝了600多張底片,清晰地記錄了深圳這塊神奇土地的蓬勃巨變。
一位在西南地區長年參與國防工程建設的青年人,隨部隊來到深圳,利用自己的技術專長,整天忙着修理儀器。這位青年人名叫任正非,35年後的今天,他創建的華為已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在世界通訊設備製造和銷售領域中排名NO.1。
這些在當時看來平淡無奇的生活片斷,如今都凝固成了時光的藝術,以黑白膠片的形式收藏在深圳市博物館、深圳市史志辦、深圳市越眾工程兵博物館的檔案裏。這些被時代的洪流裹挾着的青年人都沒有想到,他們踩過的每一個足跡會成為人類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傳說,成為一個史詩級時代的縮影。
作為深圳這座城市最早期的建設者,這些人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建工程兵。這支成立於1966年的特殊部隊,其任務是「平時基本建設,戰時搶險搶建」。 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所確定的建軍方針是「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國家的許多重大艱險工程如天山公路、青藏公路,以及鋼鐵煤炭建廠、水文地質普查等全由基建工程兵完成。
南下深圳艱苦創業
1978年,中國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一個新時代就此開啟。1979年12月26日,第一批基建工程兵從冰天雪地的東北鞍山,來到南海邊陲的小漁村,承擔起建設一座新城的任務。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基建工程兵就是特區最早的拓荒者。1982年冬季,一百多列軍列以每天一列的密度從祖國四面八方開進深圳。當時的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工程兵們住在用竹竿和油毛氈做成的「竹葉賓館」裏,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四面透風,大雨一來,鞋子和臉盆都會漂走。
當年,很多人都以為南下深圳不過是一次人生的轉場,誰也不曾料想,他們就此扎根深圳。因為撤銷兵種,1983年9月15日,兩萬多深圳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成建制改編為深圳市的施工隊伍,如今的天健集團、振業集團、建設集團、建安集團、東部集團,成為早期建設深圳的中堅力量。
基建工程兵徐德君在颱風肆掠後的簡陋工棚裏迎娶了他的新娘--來自東北的于麗范。
共同締造「深圳奇跡」
他們開山填溝,修路建樓,抗災搶險,艱苦創業,共同締造了一座先鋒之城,成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成功的樣板,稱作「深圳奇跡」。而他們也因無私奉獻、功績卓越,被譽為深圳的「拓荒牛」。
他們建造了第一座由國人自己建設的高20層以上的建築——電子大廈,成為當時國人的驕傲,也是深圳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圍繞電子大廈,逐漸興起華強北電子商圈,帶動了深圳電子工商業的發展。
他們作為建設管理方,用「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建造了當時中國的第一高樓國貿大廈,「深圳速度」由此震撼全國,國貿也成了深圳的第一個地標。當時有句話叫:「不到國貿,不算來過深圳。」
當年的南頭半島一片荒蕪,他們炸山填海,點燃了改革開放的「第一炮」,為蛇口工業區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蛇口工地上豎立的那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廣告牌,成為深圳最早的精神圖騰。
1993年8月,深圳清水河倉庫發生化學品大爆炸,當時已經改編為市屬施工單位的建設集團在接到命令後,即刻組織了上千人的隊伍到火場搶險救災。他們以自己的英勇,捍衛了一座城市年輕的美好。
他們在深圳建造了上千棟高樓、許許多多的民生設施。深圳的每一處土地上都有他們灑下的汗水。年輕的深圳茁壯成長,最終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城市,創造了「一夜城」的奇跡。而他們也在其中實踐?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激情歲月光耀後世
楊洪祥在脫下軍裝後報了全國統一高考的大學脫產班進修學習,後來參與創辦了赫赫有名的《深圳青年》雜誌,此後又投身地產業,致力於打造綠色地產項目,以及推動深圳的綠色建築發展。36年後,他和戰友一起舉辦攝影展,並將當年拍的照片捐獻給深圳作為歷史資料。他說:「 如果說深圳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傳奇,那麼它最震撼人心的是,從荒蕪到璀璨的每一刻,都有夢想與激情在熊熊燃燒。」
2017年,大型文獻紀錄片《激情燃燒的記憶——我們是光榮的基建工程兵》攝製組到華為參觀採訪。作為攝製組成員之一的楊洪祥採訪了任正非,一向低調的任正非表示大力支持,要求重點突出基建工程兵艱苦奮鬥的精神,因為「這就是我們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任正非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這一代人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身上烙上了毛澤東時代的深深印記,對理想、抱負狂熱追求,充滿激情而又不乏理性,似乎人生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的奮鬥、拼搏來達到一種自己嚮往的理想狀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在市場經濟的今天,這種意識表現在外就是堅韌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撓的奮進、挑戰困難的激情,以及滲入骨髓的憂患意識。我們這一代人是天生的苦行僧,率先垂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
「赤裸皴裂的雙腳在荒原上走出一條道路,
長滿老繭的雙手在熱土上建起一座新城。
艱苦歲月留下永遠的回憶,
如今的家園是多麼溫馨。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
更是一座豐碑見證着中華民族的復興。
刻碑的工匠是英雄的戰士,
無意中在碑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曾為基建工程兵一員的原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段亞兵特別寫下《豐碑》一詩,紀念這段激情燃燒的光輝歲月,致敬他們曾經擁有過的血熱青春,致敬深圳的第一代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