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专稿】百年中英街 潮起煥新生-香港商报

【商报专稿】百年中英街 潮起煥新生

2018-12-15
来源:香港商报

 

  中英邊防警察在中英街巡視(左二為香港警官姚志明、右一為「沙頭角模範中隊」老兵鍾軍)。 何煌友攝于1985年

  【香港商报网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979年,深圳蛇口的第一聲炮響,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封閉多年的邊防禁區大門。

  1979年,深圳首家中外合資工廠——沙頭角絲花廠在中英街開業。

  1983年,《開放中英街協議》簽訂,大量資金流、人流、物流湧進,開啟了中英街的繁榮興旺史。

  「不到中英街,枉作深圳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條寬不過4米、長不過300米的街道,曾創下了日人流量超10萬人次的輝煌紀錄,「購物天堂」名噪一時。

  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中英街,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發軔與深化,亦見證了香港與內地關係的發展。

  沙頭角絲花廠破冰

  1978年7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習仲勳在寶安縣調研時到中英街考察。當年深圳農民的年收入是134元人民幣,雖然遠高於廣東省農民人均收入77.4元,卻與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農民年收入13000港元有着天壤之別。有感於此,習仲勳提出首先要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於是,沙頭角鎮開始與港商談判,並很快與香港夏威夷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

  1979年4月1日,深圳首家中外合資工廠——沙頭角絲花廠在中英街開業,這間具有破冰意義的探路先鋒廠,在深圳改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英街開廠,香港的原料貨物可以直接運過來,而加工後的成品又裝車運走,不需要任何海關或者檢查,跟在香港開廠一樣方便。短短的四年間,沙頭角絲花廠帶動了中英街內商業的逐漸興旺,玩具廠、手套廠、牛皮加工廠等緊隨其後相繼開設。

  隨着改革開放在全國陸續鋪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之塑花熱銷的影響,絲花產品產銷不再紅火,1983年底,沙頭角絲花廠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1979年沙頭角絲花廠的女工

  「購物天堂」繁榮興旺

  1979年的中英街,「人影疏落,兩邊的店舖都沒有人經營,只有華界一間綜合商店。」曾經兩度駐守沙頭角的香港退休警署警長姚志明回憶說。到了1985年,再度回到沙頭角的姚志明發現,沙頭角和中英街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比女人街還要熱鬧興旺,有很多賣衣服、賣金的店舖。那時候最少有四、五家金鋪。」姚志明回憶道,那些遊客帶?很多錢,不單買日常用品、衣服,還會買金器、貴重的手表。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英街發展最旺的10年。國人如潮水般湧進中英街,在250米長的小街體驗了市場經濟帶來的自由交易的快樂。當地一位經理曾說:「人山人海,日進斗金,用什麼詞兒來形容當時的中英街都不為過。」人們口頭相傳,「不到沙頭角,等於沒來深圳。」

  多年關注和研究中英街歷史的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著名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指出,中英街客流最高峰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於邊防出入的限制,當時只能在上午10點半到下午3點內地遊客才能進入。即使這樣,250米長的中英街也曾創下了日接待遊客近十萬人的記錄。

  「這裏經常是人山人海,做什麼都賺。」香港老字號泰日台藥店少東家李柏年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就賣藥,很簡單,大約50到100種。那時生意很好做,客人來買東西都是亂挑的,人家買什麼他就跟着買什麼東西。」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內地的商品經濟還比較落後,屬於計劃經濟體制管理之下,無論買什麼東西都實行配給制。而中英街隨行就市,商品豐富,可以說應有盡有,而且許多商品都是香港的名牌產品。既然在中英街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為何不瘋狂採購一把呢?

  「因為有很大的商機,很多香港人想到中英街或沙頭角禁區做生意,所以有很多禁區以外的香港人申請禁區紙。」姚志明說,為了防止走私,1985年的禁區紙已加入了「不準進出沙頭角中英街」的限制。

  「心門」開 一家親

  改革開放40年,亦是中英街兩邊「心門」逐漸打開的40年。0.177平方公里的中英街,住有6000多居民,其中港人佔了一半。香港文化與內地文化交織在居民每頓飯、每口茶裏,融合於每天傍晚古榕樹下的談天說地中。

  「雖然中英街被一分為二,但分處於街兩頭的鹽寮下村與華界沙欄吓村卻始終有來有往。」泰日台藥店老闆李天送說,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大家都是多少年的老街坊,抬頭不見低頭見,感情是很深的。「沙頭角村的村民可以到中英街的綜合商店購買日常用品,每天都有很多村民過去。」姚志明說。

  在中英街博物館,有一張攝於1985年的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中英街三號界碑,一邊是正在巡邏的香港警長,一邊是正在站崗的深圳邊防戰士。姚志明就是其中的一名警長。

  「這個地方太敏感,當時只有警長才能進入中英街巡邏,一般警員是不能進去的。」姚志明表示,1985年他在中英街巡邏時,「華界的武警等人員都會和我們打招呼,關係非常好,和從前是兩回事。」據姚志明憶述,大概是在1986年,香港邊界區的高級官員、聯絡官,以及駐守沙頭角警署的警務人員,「由中方官員帶着在中英街鎮內走了一圈,然後在碧海賓館吃了一頓午飯。當天也不是什麼特別日子,只是平日過去吃一頓午飯,互相交流。吃飯時大家閒聊、聯絡感情,修好邊界官員的關係。」

  2011年2月27日,照片中的主人公姚志明、以及當年的深圳邊防戰士鍾軍、張求華,以及深圳攝影師何煌友一起重返中英街相聚,共同回憶了當年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

  上世紀8、90年代中英街遊人如鯽

  百年老街煥新機

  隨着改革開放持續推進,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英街悄然向歷史人文旅遊景點轉型。1999年,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2009年,該博物館與香港國民教育中心開展「中英街文化之旅」活動。2016年,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面世。

  這裏,見證了百年中英街的榮辱興衰;這裏,記錄着風雲際會的歷史時刻;這裏,留存?原生居民們世代傳承的風俗文化……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用豐富的館藏和多彩的文物,記錄百年興衰,傳承文化記憶。

  近年來,中英街不斷推陳出新,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24小時不閉館博物館,深挖中英街的歷史文化資源,中英街文化底蘊的招牌越擦越亮。

  與此同時,中英街綜合環境亦持續優化。2018年3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管理條例》施行,有效打擊了「水客」,中英街購物品質和環境得到保障;3月20日起,遊客可通過網上預約、現場自助取證的方式進入中英街。

  通關更便捷,購物環境更優質,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百年老街正煥發新生機,迎接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香港商報記者 林麗青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