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亞洲董事長江先周表示,中資金融機構在港發展迅猛,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同業扎根香港,一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活力。 記者 崔俊良攝
【香港商報網訊】國家改革開放40年,內地金融業發展驚天動地,帶動香港中資金融機構快速成長。建行亞洲董事長江先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回歸之後,兩地融合加快,尤其是近十多年,藉內企「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等機遇,通過併購本地銀行,加上母公司全力支持,中資金融機構在港乘勢而起發展迅猛,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同業扎根香港,一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活力。
香港商報記者 木子、黃兆琦
港金融界重要組成部分
早年香港是外資銀行和本地銀行的天下,近年中資金融機構的身影隨處可見,已成為香港金融界重要的一部分。江先周認為,過去十幾年是中資金融機構發展最為快速的時期,大量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帶來旺盛和迫切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他指,香港回歸前,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僅有71家,到2018年4月中資企業已經佔香港2186家上市公司的近一半,佔總交易金額的近八成,大大推動了香港中資金融機構發展。
「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也帶來很大的機遇。」江先周認為,香港作為最重要的「第一站」,中央不斷推出利好香港金融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如2006年在港推出人民幣結算系統、2007年批准內地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投資貿易帶來了大量人民幣資金在港沉澱,幾乎佔去境外資金的一半,「在最高峰的2014年,香港離岸人民幣存款超過11000億!」他直言,跨境人民幣業務大量增長,中資銀行肯定有天然優勢,「2014年底,建行亞洲人民幣資產就佔到了總資產的38%,利潤也佔了三分之一」。
「中資金融機構其中一個優勢來自內地同業,包括與母公司聯動。」江先周坦言,內地很多客戶都有境外需求,建行亞洲和內地各分行都有密切聯動,雙方一對接,生意很容易就做成了。他指,中資金融機構,既擁有廣泛的內地資源且熟悉內地政策和監管環境,又適應香港開放的市場,借助人民幣國際化,中資機構可進一步拓展人民幣業務的深度和廣度,發展有特色的人民幣離岸產品,逐漸形成為全球提供各類人民幣金融服務的能力。
中資銀行走向世界首站
全球權威雜誌《銀行家》(The Banker)「2018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內地四大行高踞全球首4位,一級資本合共達10388.83億美元,緊隨其後的美國摩通以2086.44億美元一級資本排第五。「事實上,香港在中資金融機構的境外布局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既是中資金融機構境外戰略發展的第一站,也是橋頭堡。」江先周說。
「內地資源的確是中資金融機構用不完的優勢。」江先周表示,最近幾年,中資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但企業對全球市場並不是很熟悉,基本上第一站都是先到香港設金融控股公司,搭建起全球的投融資平台。為投資併購所進行的融資,大部分都在香港發生,因為香港是全球資金流動市場。他透露,銀團貸款近年持續快速增長,中資銀行的牽頭作用越來越大,佔了很大比重,「過去幾年,前五名中,就有3至4家是中資銀行」。
根據香港金管局數據,香港中資金融機構1997年末資產總額為9570億元;至2017年末,資產總額已增至82120億元。20年間,資產規模總增長高達758%,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1%;總資產佔香港銀行業總資產比重由1997年末的11%上升至2017年末的36%;貸款及存款業務佔香港銀行業貸款及存款業務的比重,分別由1997年末的11%以及22%,上升至2017年末的38%及36%。
促進兩地互聯互通
中資金融機構在香港發展和成長,也對內地金融市場改革開放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江先周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為內地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人才儲備,是內地金融改革的良好借鑒。香港是內地金融企業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中資金融機構通過在海外的鍛煉,增強機構活力和國際性,可以更好地適應金融改革開放之後的新變化,這也有利於決策者加快金融改革開放。
與此同時,中資機構在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江先周表示,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中國最有活力的國際金融中心,中資企業積極參與香港金融國際中心建設,讓香港繼續成為國家改革開放的實驗地和示範地。中央很多金融改革開放措施會優先落在香港,比如人民幣國際化和互聯互通機制,在港中資金融機構熟知兩地市場和監管,是這些試點改革開放措施的最主要實踐者。
當然,中資機構亦發揮了溝通境內外金融機構、監管等方面的橋樑作用。正如江先周所言,香港中資金融機構熟知成熟規範的國際金融市場規則和監管,可成為與海外市場溝通的重要橋樑。他強調,中資金融機構正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支持內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化解過剩產能、提升企業競爭力,對深化國家改革開放起着重要促進作用。
併購本地銀行實現快速發展
為快速進入香港市場,大部分中資金融機構都採用了併購方式,在短時間內擴充規模。江先周直言,香港本地銀行資源加上內地總行的實力和支持,優勢互補,造就了中資銀行在港迅猛發展,惟兩地不同文化尚須磨合融通,須充分利用香港優勢培養國際化人才。
江先周指,大部分內地同業都是通過收購本地有一定規模和有效益的銀行進入香港市場,一般是先設代表處或分行,再尋找合適的併購對象,依託境內母行的大力支持和併購所產生的協同效應,快速獲取廣泛、穩定的客戶群體,擴充網絡,實現業務規模雙增長,市場份額提升,資產質量持續優化,經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通過利用本地銀行的成熟經驗,學習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模式,彌補自身薄弱或短板業務,降低經營風險。
建亞在港已有44家零售分行
建行是最早在港布局的中資銀行之一,早在1993年便設立香港代表處,並於1995年升格為香港分行。江先周回憶,2006年,建行全資收購了美國銀行(亞洲)並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亞洲)。當時,美國銀行(亞洲)是香港市場上典型的中小型零售銀行,主要經營個人和中小企業業務,管理團隊富有經驗,財務表現良好,與香港分行的業務重合度低,通過收購,建設銀行在香港的業務規模迅速擴大為原來的兩倍,香港地區的零售分行增至18家。他直言,美國銀行(亞洲)規模不算大,但併購後本地銀行和內地大行有了很好的結合,總行也投入較多資源財力,更在2013年將建行亞洲與香港分行進行整合,實現了非常快速的發展,現在建行亞洲在港已有44家零售分行。
併購帶來快速擴張,但兩家不同背景銀行的融合也是一大挑戰。江先周直言,合併之初,兩家銀行文化有較為明顯的不同,業務功能也有差異,在融合上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好在香港也是中華文化,雖有差異但並不衝突,因此在保留美國銀行一些現代銀行管理理念的同時,把總行的文化積極引入到建行亞洲。」比如風險合規管理,建行亞洲已形成一套信貸審批流程,而內地建行在風控方面以堅持審慎和兼顧創新著稱,因此要把總行文化引入到建亞,在貸款審批方面,既要有嚴格的風險控制,又不阻礙發展,既遵守規則又堅持創新。
本地員工是銀行主流
同時,銀行也會充分利用香港市場的優勢培養國際化人才。目前,建行亞洲內派跟香港本地員工分別佔3%和97%。江先周表示,本地員工是銀行的主流,他們專注敬業,專業崗位能力突出,內派員工熟悉內地銀行文化,在理解總行要求和內地客戶溝通方面更有優勢,因此銀行會注重員工之間的培訓和交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讓不同思維形成互補融合。
隨着市場發展和競爭,傳統商業銀行服務已不能滿足客戶對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需求,中資銀行加快投資銀行、資產管理、保險等多元化經營布局,綜合化經營能力不斷提升,以滿足客戶的高層次服務需求。2014年至2016年,建行亞洲相繼獲得信託管、保險經紀和資產管理三項業務牌照,該行同時積極拓展債券承銷、現金管理、交易銀行等新的服務產品,提升客戶服務深度和廣度。
力撐香港與灣區金融發展
內地快速發展的金融科技開始惠及香港,提升了中資金融機構競爭力。江先周表示,會將母公司建設銀行高效的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引入建行亞洲,預計明年初就能全面上線,客戶可以體驗全新的智慧銀行服務。
除了引入總行新系統,江先周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整個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深圳和廣州兩個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實力在內地領先,建行亞洲會積極探索與大灣區內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將電子支付平台等先進做法和經驗在香港推廣。
「大灣區建設將激發市場對跨境金融服務的旺盛需求。」江先周指,建行亞洲會全力支持灣區發展,發揮中資銀行綜合化多功能服務、豐富的跨境金融產品、離岸人民幣交易、完善的境內外聯動機制等優勢,服務灣區金融需求。未來,香港和灣區聯動會更密切,建行亞洲會結合灣區發展規劃提前布局,積極參與地方債認購,為前期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在大灣區為港人提供租房服務
「建行亞洲會積極將境內建行產品和服務引入香港。」江先周表示,在住房租賃方面,該行希望能借助大灣區房源緩解香港市民的住房問題,為有需要的港人提供便利、宜居的租房選擇,提供綜合化的跨境住房租賃、不動產財富管理、跨境金融業務等服務。
冀債市「南向通」快點通
隨着內地不斷深化金融改革,江先周相信,擴大金融業開放、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升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三駕馬車」將同時推進。他預期,香港與內地進一步互聯互通機制,未來可預期的方向在於股市首次公開募股(IPO)和中國存託憑證(CDR)發行,以及債市的南向通道。
他表示,特別希望內地債券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逐步開放南向通——境內投資者投資和交易境外市場債券,「一方面可幫助境內投資者實現資產的全球化配置,利用香港債券市場實施『一帶一路』相關投資,在全球範圍內管理和對沖信用風險;另一方面,意味着真正實現雙向互聯互通,幫助境內外發行人在兩地債券市場均能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有望促進兩地債券市場監管標準的逐步趨同,推動內地債券市場結算登記、信用評級、信息披露等相關制度的國際化,同時進一步鞏固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展望未來,江先周稱,內地將繼續放寬市場准入,按照內外資一視同仁原則進一步放寬對外資持股比例、業務範圍、股東資質等方面的限制;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豐富外匯市場投資者結構、提升人民幣匯率彈性和靈活性;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開放、提高人民幣可自由使用程度、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未來,作為資金雙向和多向流動樞紐,香港的國際融資中心、股票交易中心、外匯交易中心、債券交易中心地位會進一步加強,金融業將更具活力和韌性,亦會有越來越多的中資金融機構會扎根香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