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翔:內地發展速度前所未有 香港地位與改革開放分不開-香港商报

劉怡翔:內地發展速度前所未有 香港地位與改革開放分不開

2018-12-17
来源:香港商報

  圖說: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表示,40年來,內地已經躍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發展速度前所未有。

  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平台,見證了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的不凡成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表示,「40年來,內地已經躍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進出口貿易總額激增178倍,人均生產總值從1978年只有約200美元上升至現時超過8000美元,發展速度前所未有。」劉怡翔指出,時至今日,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國際融資的首選平台。  

 

  香港商報記者 潘晶

  劉怡翔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一方面,香港在資金、技術、知識、經驗、專業人才和國際聯繫上都為國家作出貢獻。另一方面,香港在過去幾十年得以飛躍發展,也是受惠於國家的改革開放,尤其在金融範疇,香港得以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金融中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分不開。

  劉怡翔憶述,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的工業製造工序北移,香港人在內地設廠、提供資金和技術,製成品經香港轉口至世界各地。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香港也提供金融、保險、運輸、貿易及物流等服務。

  另一方面,劉怡翔指出,香港作為連繫內地與世界的橋樑,過去40年吸引了大量跨國企業落戶,以香港為基地拓展對華貿易。而香港正是在「引進來」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為重要的金融、貿易、物流以及航運中心。他表示,「對於內地企業來說,如何在國際市場籌集資金對拓展業務而言是關鍵的一環,香港在這方面的獨特角色就更為明顯」。

  港是內企國際融資首選平台

  劉怡翔指出了幾個關鍵節點,一是1993年首家到境外集資的內地企業「青島啤酒」(168)選擇來香港上市,集資約9億元;二是2006年「工商銀行」(1398)作為首家企業以A股和H股形式同步在兩地上市。

  時至今日,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在國際融資的首選平台。劉怡翔續指,現時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中,超過一半來自內地,它們佔港股市值超過六成六,並且每天成交額佔比超過70%。

  當前,國家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企業亦要加強與國際接軌,劉怡翔認為,香港的關鍵角色不但不會被淡化,還會不斷向前發展,「因香港擁有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這些包括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和制度、國際投資者熟悉的雙語普通法和優良法治、具競爭力的簡單低稅制、自由流通的資訊和資金以及通曉兩文三語的專業人才」。

  金融方面,劉怡翔認為,香港穩健、高效、成熟的金融市場,令其可以作為「防火牆」和「試驗田」,使得國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繼續推動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

  劉怡翔又細數這些年來的金融方面的重要政策以及它們的作用:2004年,香港開始以先行優勢開拓人民幣業務,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2014年,「滬港通」開通;2015年,兩地基金互認安排實施;2016年,「深港通」開通。

  劉怡翔認為,2017年開通的「債券通」北向交易,更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里程碑,不單為國際和內地投資者提供了獨有的雙向投資平台,同時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另外,自今年5月1日起,滬、深港通的每天額度分別增加至原來的四倍,更進一步加強了香港作為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金融市場首選門戶的地位。

  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提升競爭力

  過去一年,香港落實了上市制度的改革,讓「同股不同權」的高增值及創新企業、未有收益或盈利紀錄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尋求在聯交所作第二上市的合資格發行人,在聯交所的主板上市。劉怡翔表示,香港會繼續保持積極和與時並進的態度,適時引進措施,不斷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競爭力。

  他說,「我們亦會強化我們的債券市場,包括推出了債券資助先導計劃,以及為債券投資者提供利得稅、利息收入跟債券買賣的利潤全免稅的優惠,吸引和便利內地和國際的機構和企業在香港籌募資金」。

  對於可持續經濟模式的全球趨勢,劉怡翔指出,從2016年G20杭州峰會到現在,內地綠色金融的發行量已穩居全球領先位置,香港亦會推出政府綠色債券發行計劃,以及綠色債券資助計劃,推動香港的綠色金融發展。

  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證明內地越是開放、越是跟國際接軌,香港連繫國際的門戶功能就越見重要,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也更顯突出。劉怡翔表示,「我有信心透過本屆政府積極有為的參與,香港能夠繼續維持自由開放的市場、高效透明的監管制度,以及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為國家金融體系進一步的國際化作出努力和貢獻」。

  「一帶一路」基建投資港有優勢

  經歷40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時代,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明確表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並公布了幾項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特別是金融業方面。劉怡翔認為,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必定能繼續把握本身的優勢,令金融服務可以在多方面為國家作出貢獻。

  香港要在金融方面為國家作貢獻,劉怡翔認為可從「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入手。他指出,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領域,推動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融資和資金管理將為區內金融業帶來大量的商機。而香港在促進基建投融資,如資金籌集、項目配對、風險管理、專業支援等方面獨具優勢,將繼續成為海外企業投資內地「引進來」的窗口,也是中資企業「走出去」的跳板。

  除了引導資金以外,劉怡翔續指,香港資本市場可同時為投資者提供不同的金融工具和產品,分散基建投資的風險。此外,香港擁有的多家再保險公司及保險經紀公司,能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合適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服務,從而讓這些基建項目更具融資的吸引力。

  促大灣區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至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劉怡翔認為,要讓大灣區充分發揮作用,必須促進區內的人員、貨物、資金及信息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金融方面,他認為要讓粵港澳三地人民於區內的交通、購物、日常消費支付,以至一般銀行服務及理財皆能做到無縫對接,便利區內越見頻繁的人員流動。

  他說,「我樂見最近已有電子錢包供跨境使用」。目前,在數碼港和科學園匯聚了超過300家金融科技公司,2017年,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合共籌集的資金超過5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了一倍。

  劉怡翔指出,大灣區有蓬勃的創科環境,香港在金融方面亦有固有優勢,加上健全的法治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所以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上可以充分合作,他認為空間非常大。

  用好跨境基建豐富香港角色

 

  今年是香港多項重大跨境基建的收穫之年。圖為內地遊客走出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旅檢大樓準備來香港市區旅遊。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隨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相繼開通,香港與內地的聯繫也更加密切。過去,香港在金融服務方面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尤為突出。下一個40年要繼續保持優勢,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擔當的角色也需要更加豐富。

  當然,香港在發展的過程中無須單打獨鬥,與其他城市無間合作可以獲得雙贏的局面。如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後,大大減少了香港和珠江西岸之間的交通成本。對港商來說,在珠江西岸和粵西地區的投資將更多地納入他們的選項中,這將為大灣區及輻射範圍帶來物流、人流和資金流,促進這些地區健康產業、環保產業、教育產業等發展,協助其產業結構升級。

  又如港珠澳大橋將香港機場與珠海機場直接連通後,從珠江西岸出口的產品可利用香港國際空運網絡進行運輸。香港和珠海以及相關城市在物流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強香港機場的功能和效率,另一方面,對珠海以及附近地區的物流業發展也頗有裨益。

  廣深港高鐵更是開啟了港深同城化的新時代,使香港和珠三角真正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帶動香港與珠三角以外更廣大地區的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有利於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和國際中心地位。

  而香港在這個過程中,亦可以通過高鐵網絡,通往全國各地進行貿易和投資。貿發局數據顯示,隨大灣區規劃的實施,預計到2025年,大灣區經濟總量將達到2.5萬億美元。在巨大的經濟體量前,香港和各城市如果能分配好角色,協同合作,無論對香港還是內地,都是寶貴的機遇。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