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深外交官专访:我亲历中国变革,但低估了速度-香港商报

美国资深外交官专访:我亲历中国变革,但低估了速度

2018-12-17
来源:环球网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尼克松总统首席中文翻译傅立民。温燕摄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温燕】“看上去很偶然的一件事会让人豁然开朗——一个中国个体户卖的面条让我意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真的!”曾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担任首席中文翻译的美国资深外交官傅立民(Charles Freeman)说起中国40年的变迁如数家珍。傅立民曾出任美国驻华公使和助理国防部长,他还是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不仅脱口而出提到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历史事件,还会蹦出“党八股”“实事求是”等中文表述。在这位“中国通”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惠及全球,其中也包括美国。因此,美国要调整好心态,认真面对中国的发展,这对美国来说也是新的考验。

  个体户卖面条就是一场革命

  环球时报:您是什么时候意识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拉开序幕的?

  傅立民:谈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得不提及邓小平。我很崇拜他。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两天后,即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相当于一场革命。邓小平非常清楚在做什么,他打算通过美国来让中国向世界开放,并扫清旧有的苏联对中国体制的影响,代之以中国特有的、按中国人意愿规划的美好未来。但当时,美国还无人相信这一变化的来临,因为很多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人认为,三中全会可能就是又一个“党八股”,因此并没有太在意。我1979年时在美国务院负责中美关系事务,有一次到北京出差。有一个周六,我沿着南池子散步,快走到长安街时看到角落里有人推着小车在卖面条。我买了一大碗,边用筷子吃边问他:“你是哪个单位的?”他说:“我是个体户。”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场革命。

  回到华盛顿后,我告诉大家中国真的在发生改变,但他们认为我很荒唐。1980年2月,约有15位来自政府、智库及大学的美国“中国通”在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尼城堡搞过一次学术会议,主题是《2000年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记得当时我是唯一一位说:“邓小平改变了一切!我们应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美国要遵守对中国的承诺,否则,我们对美中关系的判断就是错误的。”在座的人都不同意我的观点,有的还嘲笑我。年轻气盛的我当晚骑着摩托车来到在国务院的办公室,通宵写出一篇《中国在2000年》的“备忘录”,预测中国将发生巨大变化。当我将“备忘录”发给国务院及美国在香港的外交官时,很多人仍认为我“高估了中国”。如果说我错了的话,现在看来,我当时还是低估了中国后来的发展,没想到中国能以最快速度发生着最大的改变。我当时还预测苏联2000年时仍会存在,其他人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都错了。

  环球时报:您怎么评价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

  傅立民: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巨大,我们应正视这一点。中国今天是行动者、参与者,由弱变强。美国对此很难调整好心态,但又不得不调整。

  我最初了解的中国还处在“文革”时期。当时,我眼中的中国没有生气,比如女性的穿着都一样,没有流行式样。但改革开放就像激活了中国一样,仿佛一夜之间,色彩、化妆、美好的东西都出现了。在市场上,人们不再“等、靠、要”,而是变得主动。共产党在制定政策后,就放手让人们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寻求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还在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改革消除了中国人民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当然,中国也出现了交通堵塞,出现大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各家各户都装上安全门、防护窗,还出现了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雾霾。开放给中国带来世界的多元文化。中国引进美国大片、韩剧,而当年我记得只能看阿尔巴尼亚和朝鲜的电影。“老外”已不再成为被中国人围观的对象,而我刚到北京时,有人问我:“你的头发是在哪儿烫的?”

  改革继续,中国会更好

  环球时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讲话说:“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您对这番话怎么看?

  傅立民: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告诉世人: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有自己的未来理念。我认为,苏联解体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中国身上,而且也没有任何国家比中国更期待统一。过去4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成功。未来的中国会不会更好?我认为改革仍是进行时,我相信中国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环球时报:您的家族中学习中文,或喜爱中国文化的人多吗?

  傅立民:上世纪60年代,我在哈佛法学院学习时就对中文、对中国感兴趣,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家族与中国的渊源竟然长达近两个世纪。我的先辈中有的曾为孙中山先生工作,有的曾帮助北京大学建立最早的社会学科……我1969年1月2日开始学中文,一个背景是考虑到当时不稳定的地缘政治:美苏处于冷战,中苏关系也恶化,那时的美国必须向中国伸出双臂,并对向中国开放做准备。我想让自己身在其中,成为亲历者。受我的影响,我的孩子从小就对中文感兴趣。他们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字,儿子叫傅瑞伟,女儿叫傅瑞真。儿子子承父业,无论是担任美国对华贸易谈判代表,还是顶尖智库中国项目主任或当前的美国商会亚洲区总代表,均与中国有关。女儿则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者,中美关系是她的强项。

  不断犯错的美国给了中国动力

  环球时报:您提到美国对中国发展的心态,这对中美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傅立民:当前美中关系紧张,这是荒唐的,因为我们有许多共同利益。我认为,中国已从美国为主创建的国际秩序中受益无数。同样,美国从美中关系中得到巨大好处。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曾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也曾用中国来遏制苏联。此外,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使大量人口脱贫,这对世界来说也是大好事。中国还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创造出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当美国经济不景气时,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很低。现在还有很多中国家庭将孩子送到美国留学。他们并不都喜欢美国,但他们学到许多东西,更为准确地了解美国和西方。

  美中目前处于很糟糕的阶段,甚至是比“战略竞争者”的提法还要糟糕的阶段。但我认为,美中关系还会回暖。美国副总统彭斯最近说,美中当前是“冷战”。我并不相信冷战。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历史不会重演。而且,美国正在失去盟友。如果美国与中国开战,美国的那些盟友无人愿战,他们更愿袖手旁观。长此以往,美国将会失去其势力范围。中国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供应链遍布各地。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你不可能孤立中国。

  也许可从两个方面看美中关系:一方面如果美中对峙,中国的改革会变得很难,因为从政治上来说,中国不能向美国让步;另一方面,来自美国的压力对中国来说是件好事,成为一种动力。如果我是一家中国公司,我会从中美贸易战中学到什么?我学到的是:美国是不可靠的,所以要尽己所能发展自己的产品,或寻求另外的合作资源,如欧洲、日本等国的产品,前者更为上策。尽管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目的是打压中国,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中国现在被激励起来发展自己的技术。美国这样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我不喜欢彭斯的讲话,他讲的大部分内容不正确,比如他说“美国总是帮助中国”。美国是想帮助中国,但有的时候美国并没有做到。

  环球时报:在这种情况下,您对中国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傅立民:这很简单。中国首先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动怒”,继续让大门敞开。等现任美国政府结束后,中国与美国又将建立新的关系。美国和中国最终将在同一星球上共存。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因为美中双方谁也离不开谁。记得1995年当我从政府部门退休后,曾随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北京,并与军科院数位研究苏联和俄罗斯问题的中国学者座谈。他们非常明智,在讲到中国对外政策和国家利益时表示,虽然苏联解体了,但俄罗斯仍会“回归”,而一旦俄罗斯回归,我们想让他们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对于美国,中国也需要非常谨慎小心。因为尽管我们关系时有恶化,美国会做些自毁前程的事情,但美国终会“回归”。当美国回归时,我希望中国一切准备就绪,双方恢复更多的合作。

  环球时报:在中国强调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同时,为什么美国却在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和条约?

  傅立民:美国没有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希望中国为国际社会树立好的榜样。如果美国执意退出,OK,这是美国所犯的错误。拿破仑说过:“当你的敌人犯错误时,千万不要打扰他。”所以,美国要是犯了错误,中国何必纠正和阻止它呢?当然,以中国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例,中国使国际规则和秩序得以延伸,但中国并没有破坏规则。中国需要改革,中国并不完美,自身发展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而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化。美国不能继续说了算。美国应习惯于这一点,不能强迫别人按照你愿意做的事来做。那样的做法不是外交的做法。让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是不合理的,中国有权发展。美国需要有新的政策,我有信心美国能做到这一点。这对美国来说是新的考验。

[责任编辑: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