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编辑部特稿】40年輝煌不缺席 未來篇章更精彩-香港商报

【商报编辑部特稿】40年輝煌不缺席 未來篇章更精彩

2018-12-18
来源:香港商报

 

  ——寫在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

  40年,在歷史長河中僅是一瞬。可這40年,古老的中國展開了彪炳史冊的改革開放進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迹;而香港,正是這人間奇迹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受惠者,角色不可或缺!

  40年來,多少香港年輕人憑藉個人聰明才智,兩地穿梭奔走,由原來的小老闆搖身一變成為富商巨賈?這些敢為天下先的香港人故事,見證着港人伴隨國家改革開放,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一路成長、富足,生活越來越美滿,事業越來越紅火。

  40年前,國家百廢待興,香港也還不是特別顯眼。按統計處資料顯示,1978年香港的GDP僅得4000億元,人均GDP則約8.6萬元(以2015年環比物量計算);去年,則已增至超過2.5萬億元,人均GDP也升至近34.4萬元,兩者分別是當年的6.25倍和4倍。內地經濟總量同期翻了200倍!可想而知,能夠抓住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捩進程,可以享受多麼龐大的發展紅利!

  40年前,香港經濟仍以製造業為主,貢獻了經濟總量約四分之一強。隨着內地打開大門,香港迎來了工廠北移大潮,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特別是跟內地慢慢發展出「前店後廠」新模式。香港失業率從1980年代初約3%至4%,收窄至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1字頭」,充分反映了打工仔並沒真箇丟掉飯碗,而是轉移至服務等行業。同期,從事零售和餐飲酒店的人數便由不足50萬增至逾80萬,從事運輸、倉庫者由不足20萬增至30多萬,而從事服務業的亦由不足40萬增至近60萬。可見,經濟轉型帶動了勞動市場的轉型,香港已從一個世界製造業「集散地」,晉升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了!

  還是一起來看數字吧!隨着國家改革開放,香港貿易航運業急速發展。1978年,香港進出口貿易總量僅約1200億元。只消兩年時間,貿易總量幾已翻了一番至近2100億元。到1980年代末金額突破1萬億元,到1993年時又進一步突破到2萬億元。相關升幅,不可謂不迅猛。然而,增長更加迅猛的,是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貿易往來。

  受惠40年改革開放

  香港華麗轉身

  國家改革開放之前,內地和香港間的貿易往來不足80億元,日本和美國才是港最大入口來源和出口目的地。可是,只消幾年時間,內地已成為香港最大貿易夥伴,1980年香港對內地的出入口總額分別約60億元和220億元,到1990年入口額已飆升至2000億元、1993年更翻至4000億元;出口方面則更耀眼,1990年總額為4000億元,1993年則翻至8000億元!必須強調,轉口(或「再出口」)生意乃是箇中增長火車頭。1978年之前,香港的轉口總額微不足道,僅僅貼近100億元;可是,1979年已翻倍至200億元,1980年再攀升至300億元,至1990年代初則突破1萬億元,其中內地便貢獻了近半的轉口往來。如果問,香港幾時成長為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當經香港轉口的數字竟比本地出入口總額還要高,國家改革開放後的10年,肯定是一個歷史印記。

  那麼,香港如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同一道理,也是拜國家改革開放所賜。隨着開放大門愈開愈大,內地企業的上市融資需要愈來愈大,正好為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迎來源源不絕的活水。國企巨無霸來港上市,造就了萬人空巷的壯觀申購場面,後來民企也接踵而來,至去年底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數目超過了1000間。貨架上的股票供應增多,光顧港股市場的需求也水漲船高,日均成交量從1997年的77億元升至去年的880億元,而滬港通、深港通的先後開通,更大大推高了三地股市的成交量,進一步完善和鞏固了香港作為資金聚寶盆和國家與國際之間的「超級聯繫人」地位,充當海內外企業和資金「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窗口跳板。

  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不單令香港的人民幣業務從無到有,近年更已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其中,年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已是萬億計算,在港的離岸人民幣存款亦高近6000億元,另外離岸人民幣貸款和債券亦分別有近1000億至2000億元。

  可以說,沒有國家改革開放,就沒有今日之香港。改革開放40年,既是國家在世界崛起的光輝歷程,也是香港與國家同進步、共繁榮的歷程,香港經濟實現華麗轉身,全體香港人皆是重大得益者。

  投身40年改革開放

  香港貢獻卓著

  撫今追昔,中國之崛起,改革開放是關鍵一招。而香港積極參與其中,從未缺席,作用獨特,貢獻不可替代,這背後是無數人的艱辛努力,是一個又一個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彩故事。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並以「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和城市管理的借鑒作用」這六大作用,對香港在改革開放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作了精闢概括,給予了高度評價,港人倍感喜悅和光榮。

  起動助力,先行者創造諸多第一。

  從40年前國家改革開放剛起步,「港商」作為關鍵起動助力,一路成為伴隨國家改革開放的重要名稱。那時候內地投資環境差、政策有待完善、投資前景不明朗,外界不少人還抱持觀望、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是港商以「第一個吃螃蟹」的角色出現,帶?資金、技術、豐富的市場經濟運作經驗,率先大膽到內地投資建廠,以及建造公路、橋樑、酒店等,起到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成為相關領域經濟發展的「引領者」,這是一段波瀾壯闊、令人動容的歷程。

  中國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加工廠,第一家合資企業,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級賓館,第一條高速公路……港商在內地改革開放中創造了諸多第一,這些先行者們是改革開放「香港貢獻」的一個縮影,他們的背後,是大量香港工商界人士多年投入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無數人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內地發展提供重要動力,亦成就了自身事業。上世紀90年代前,香港基本上壟斷了整個中國內地的對外貿易,是中國內地最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那時的外資,幾乎清一色是港資。直到現在,香港仍是內地最大外資來源地,截至2017年12月底,港資佔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3.1%。港商在這方面的貢獻,完全可以清楚地加以量化。

  指路明燈,傳幫帶打開示範之窗。

  香港除了帶給國家改革開放急需的資金、人才、生產技術外,還是內地市場經濟的指路明燈,一大批香港專業人士「手把手、傳幫帶」,幫助內地增進對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的了解,為內地改革開放引進了許多嶄新觀念,包括先進的發展理念、經營方式、商業管理等,為內地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示範和借鑒,讓中國內地以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特別是毗鄰香港的深圳經濟特區,成功借鑒香港的經驗,成為國家改革開放對世界打開的第一扇窗,由一個小漁村走上創造「經濟奇?」的快車道,可以說沒有香港,就難以想像有深圳的今天。

  橋樑之功,盡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在這40年來,香港一直盡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作為國家的重要窗口,香港成為國家擴大對外開放政策先行先試的首選地,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佳跳板,很多內地企業通過香港逐漸熟悉和適應國際市場,學會了在國際市場大海中游泳。1993年,青島啤酒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國企,為香港成為內地企業境外集資最主要的國際市場拉開序幕;憑着在國際交流方面的豐富經驗,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起到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依託自身既聯通國際又安全可控的離岸環境,香港持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此外,香港東西方融合的文化也帶動內地生活方式與潮流的變化,在飲食方式、電影、流行音樂等方面體現得尤為顯著,當中不能不提的是港產電影,已經成為內地幾代人的集體回憶;而在城市管理、教育、慈善事業發展等方面,香港亦持續作出貢獻。

  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40年來,港澳同胞在改革開放中發揮的作用是開創性的、持續性的,也是深層次的、多領域的。」可以充滿自豪地說,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香港與內地在風雨歷程中並肩一步一腳印走了過來,共同創造和鑄就了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奇迹。

  展望新時代改革開放

  香港再展身手

  是的,香港從未缺席國家的改革開放,過去40年,一批批港人、港商、港企趁着改革開放的東風,懷着思鄉之情與愛國熱情,將資金、技術、現代化的管理經驗與制度帶進內地,收穫的則是香港產業轉型升級,塑造了今日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物流中心;而下一個40年,香港又將如何繼續參與國家改革開放,這一代港人乃至下一代的港青,又將在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扮演怎樣的角色,從而為香港收穫什麼呢?

  答案是明確且清晰的,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征程中,依然不能缺少香港,香港的地位依然獨特,作用依然巨大,不僅要繼續擔當好國家「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開放的橋樑平台,還將在國家戰略規劃、治理實踐、人文交流等各方面發揮香港優勢與作用。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香港提出的四點希望: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這正是香港參與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大方向與新目標,更是香港未來的最大機遇所在。

  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無論是金融和市場的開放,還是內地企業海外投資、集資等,香港角色依然凸顯。香港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未來必然將繼續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香港亦一直是內地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來源地,不僅港資,許多海外資金進入內地也會選擇通過香港,所以未來在加強引入外資外企上,香港這個橋樑作用依然重大;而內地金融的開放與改革自然也少不了借鑒香港經驗,與香港合作,「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就是很好的先例,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互聯互通,兩地市場更加緊密聯繫,推動內地資本市場與香港接軌、同步協同發展,比如大家期待港深滬三所交易所新達成的協議,明年將同股不同權架構公司納入港股通;而內地企業走向海外市場,亦不能缺少香港平台,隨着香港市場與時俱進的改革,允許新經濟公司以同股不同權架構在港上市,內地創科企業必然紛至沓來。事實上,現在已有包括小米、美團及其他幾間創新科技公司在港成功掛牌上市,香港市場在繼續助力內地各類企業海外集資的同時,也能不斷提升自我競爭力和市場活力。

  除了擔當好國家雙向開放的橋頭堡,香港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還要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世界經濟產業格局飛快轉變,本港雖有很好的基礎與家底,但顯然也面臨許多發展瓶頸與局限。產業單一,自身市場和土地空間狹小,這些必然會制約香港未來的發展,也制約着香港青年的未來。因此,香港要積極利用好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與國家同行,比如中央頂層設計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能讓香港傳統優勢產業在灣區中繼續得以發揮、鞏固,更是助港開拓新的發展空間與市場,將香港研發教育優勢與廣東製造產業鏈優勢結合,共同促進創科發展,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那時的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快速流動,港人在灣區創業就業,港企在灣區落地,享受着市場大流通與一小時生活圈便利,港珠澳大橋與高鐵香港段的開通已讓構想成為可能,香港實須好好利用國家戰略機遇。

  往來成古今,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必然有新的目標與要求。中國經過40年的發展,世界影響力逐漸增強,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要想擔負起大國責任,更好的促進對外開放,還需要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開放,讓國際社會了解、認識、認同中國的文化、制度與價值。而本港作為東西文化交匯中心,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在新時代改革開放中,更應利用好對外聯繫廣泛的有利條件,傳播好中國文化,宣介國家方針政策,講好中國和香港發展故事,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

  當然,以上所有須建立在「一國兩制」基礎上。「一國兩制」讓香港保有自由市場經濟、國際化優勢,因此,香港要落實「一國兩制」在港實施不變形、不走樣,積極參與國家治理實踐,按照「一國兩制」相適應的要求,不斷提高特區政府管治水平,維護本港穩定安全,也才能更好參與、貢獻國家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40年,香港是不可或缺、獨一無二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40年,全體香港人皆是箇中重大得益者。然而,必須記得,這一切得益的前提是無盡的付出。40年前,多少年輕人積極奮發,不懈努力,才造就了東方之珠的璀璨耀眼。40年後的今天,相信將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投身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投身國家改革開放,為自己、為香港、為祖國獻出力量,締造下一個更美好的40年。

  香港充滿信心,香港滿懷期待!

  香港商報編輯部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