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率先開始倡導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圖為2017年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同外方代表團團長及嘉賓步出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 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 ,亦是一部全球化逐漸深化的歷史。從加入世貿組織(WTO)登上世界舞台,到倡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扛起全球化大旗,貢獻了「中國智慧」,凸顯了「中國力量」。在近年「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下,中國一直就全球治理問題思索「中國方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改革開放40年造就強大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國際影響亦與日俱增,在國際事務中地位與作用迅速提高。事實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3至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2013至2016年,如果不考慮中國經濟影響,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將放緩0.6個百分點,波動強度將提高5.2%。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這樣的經濟體,其龐大市場需求為世界眾多商品找到了銷售渠道,延伸來看,中國的進口也為眾多國家創造了許多工作崗位,有利於社會穩定。此外,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也為世界提供了許多廉價商品,提升了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如今,中國已成為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40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發展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度,也讓中國擁有向外拓展更多機遇的可能。
但是,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逆全球化」思潮洶湧,作為全球化核心內容的貿易自由、人員自由流動、資訊自由流動、資本自由流動,都受到「逆全球化」的嚴重衝擊,全球化前景變得充滿不確定性。
應當說,經濟全球化並非十全十美,少數發展中國家遭遇經濟危機、政府破產、社會動蕩,或多或少與此有關。但歐美國家「逆全球化」思潮並非為解決此類問題而起。有論者認為,歐美國家是當前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逆全球化」只不過是他們用以掩蓋國內矛盾的手段。以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例,他高喊「美國優先」,高築貿易保護壁壘,甚至指責發展較快的國家,認為是這些國家的廉價商品讓本國工人不好過,以此種言論掩蓋國內經濟發展和利益分配存在的問題,把民眾注意力從國內引向國外。這種狀況,凸顯出美國全球治理陷入混亂。全球化發展與全球治理指導思想缺位,讓全球化陷入停滯,世界亟需一種新的思想來填補全球治理思想的空白。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和投資研究室主任王海峰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從國家實力上來說,中國目前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達到30%,經濟總量也是世界第二,中國的全球五百強企業有100多家,僅次於美國,資金上無論是外匯儲備還是國內的資金流動也比較充足。國家有實力、企業有實力,再加上較強的創新能力,使中國有能力向外拓展更多的機遇,也有能力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多的作用,來填補全球治理思想的空白。
中國貢獻全球治理新方案
外交部前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前副主任何亞非認為,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全球化絕不會止步。這幾十年來,中國堅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採用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有效把握了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平衡,取得巨大成功,目前正着力落實包容、綠色、開放、協調、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對中國、對世界不僅具有經濟意義,更具有政治意義,對於引領全球治理走出困境、走上一條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新路有重要的參照作用。
而這一理念,就包含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全球治理問題,結合中國自身治理的成功經驗和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提出了一系列創新全球治理的「中國思想」和「中國方案」,特別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填補了全球治理思想的空白,為世界和平與經濟發展提供了中國特色的「全球公共產品」。中國和世界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梁亞濱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深刻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中國與世界發展大勢,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和平發展。2011年中國政府公布《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第一次提及:「不同制度、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再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戰,大國全面衝突對抗只會造成兩敗俱傷。」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再次強調「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2013年3月的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中,習主席清晰而明確地向世界進行了闡釋:「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此後,「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關鍵詞,在上合組織峰會、中阿合作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第70屆聯合國大會、亞信第五次外長會議等國際重大場合上不斷被闡釋和強調,其理論內涵也從最初的國與國的命運共同體,逐漸擴展深化到區域內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图说:中非合作「構建更加緊密命運共同體」,堪稱當今世界區域合作的范本。圖為列車員在中國援建的亞吉鐵路列車上核驗車票。
「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於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和建設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國方案」。其中不僅包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思想,也結合了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精髓。2017年十九大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寫入大會報告。從字面意思來看,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中國對各國利益交融和相互依賴的現狀認知,更是出於對大國全面衝突對抗和世界大戰的隱憂。但是從內涵角度來看,與「新型大國關係」概念相比,「命運共同體」超越了大國擱置意識形態分歧,從如何實現良性互動的技術層面思考,提出一種超越意識形態、更高層次的價值觀追求,為全人類的發展指明道路。
「一帶一路」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國家,中國率先開始了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實踐,那就是「一帶一路」倡議。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這為「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做出了註解。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陳須隆認為,絲路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沿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實現了對話與交融。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一帶一路」建設根植於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把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致力於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各國人民更好共享發展成果,這既是對絲路精神的傳承,也是中國倡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目標。
王海峰認為,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一帶一路」是中國倡導的一個國際化平台,也是中國提供的全球治理公共產品,是中國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和全球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國際合作處於低潮之時的補充。世界經濟的發展仍然極度不均衡,仍然有很多國家待發展,或者正在發展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擴展和深化仍在繼續,這加深了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繫和依賴,這是經濟全球化必然繼續前進的主要動力。「一帶一路」的力點主要面向仍對全球化有很高依賴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基礎設施、經貿和金融,將較為發達的國家的資源引向後發展的國家,是一種通過穩定貿易夥伴的宏觀經濟來穩定自身貿易環境的手段,中國目前有這個實力。從這方面來看,中國倡導「一帶一路」,繼續舉起全球化大旗,既順應了時代潮流,又穩定了自身的經濟環境,有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地位。
图说:今年11月6日,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在浙江烏鎮拉開帷幕。
「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有人認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只是另一個「馬歇爾計劃」。這,顯然大錯而特錯。
「一帶一路」是一條共贏之路,它不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謀求霸權和勢力範圍,不以文明和意識形態劃線。目前,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已經近30%,未來經濟也持續被看好,「一帶一路」倡議,是當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實際的行動。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和投資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伸出去的,是友善的橄欖枝。在中國的國際合作中,無論國家大小、貧富和政治制度差異,中國都是以合作夥伴視之,並不附加政治條件。這在當前歐美國家「逆全球化」思潮洶湧之時,是難能可貴的。
自2013年倡議提出以來,在中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國際上關於「一帶一路」建設的共識和響應越來越多,許多國家經歷了從觀望到參與、從被動感受到積極推動的轉變。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累計與8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的有關決議或文件,都納入或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召開表明,「一帶一路」正從中國方案成長為國際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一直存在一種觀點,即「中國威脅論」,認為隨中國不斷強大,一定會給美國和西方世界帶來威脅。實際上,針對這種擔憂,早在2014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曾在美國《赫芬頓郵報》旗下《世界郵報》創刊號上撰文回應。習主席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時再次提到:「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王海峰表示,與過去經濟全球化中往往用一種強制性的、硬約束的要求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一帶一路」的建設,都在尋求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之間建立一種聯通關係,堅持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實現互利共贏,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中相互融合、相互轉化的哲學智慧。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初見成效,越來越多國家和民眾將從中受益,中國倡導和參與的新型全球化理念和實踐將逐漸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廣泛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