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速度」、「中國奇迹」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軌迹與經濟地位,也對世界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裏,一些外國專家、學者、商人以及政界人士通過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講述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所思所感。 香港商報記者 張淦明(整理)
曹思德:職業生涯與改革開放重合
曹思德表示自己很幸運,他的職業生涯正好與中國改革開放40年重合。
美國康明斯公司副總裁曹思德第一次到內地工作是在1980年,到如今與中國的商業往來有近40年了。他說:「我感到很幸運,我的職業生涯正好與中國改革開放40年重合。」
曹思德表示,他最早到上海的時候,中國還沒有互聯網,都是通過電報發消息。如今,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迅猛,讓曹思德感受最深的就是線上支付:「微信支付,這跟美國的支付方式很不一樣,要比美國方便得多!」在內地,曹思德外出已經很少攜帶現金,他覺得生活非常方便。
「對於公司在中國的業務,有幾方面讓我感到十分自豪。」曹思德表示,首先是幫助業內客戶取得成功,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其次就是合資方面的成就,在內地共有17個合資項目;第三方面就是為中國市場設計產品。
2016年,曹思德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他稱自己感到非常榮幸,「頒獎的時候,他們說,這既是獎勵我為中外合資企業作出的貢獻,同時也是對我推動自身所在行業的發展與進步的認可。」
和中國企業合作令人自豪
曹思德認為,中國人的勤奮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當我最開始在中國和一家公司合作的時候,我們啟動項目、進口裝備,中國的工廠負責安裝。」當時,跟他在一起的一名工程師說安裝這些設備需要兩周時間。「但第二天一大早,設備就裝好了。他們真的就幹了一整夜,保證設備能裝好,以便來中國訪問的外國專家能夠順利使用這些設備。」
改革開放初期,曹思德曾經與上海、杭州還有廣西的工廠合作,「你能感受到他們想要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想要提高產品質量,以及擴大生產的那種欲望。他們真的都非常有熱情!」在曹思德看來,中國企業的優勢首先是非常了解客戶、反應非常迅速;第二就是不浪費資金,將成本控制得比較低。
談及「一帶一路」倡議,曹思德認為,中國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引領着當地基礎設施發展和經濟增長,「在對外項目中,中國十分注重當地經濟發展,尤其在非洲發展互聯網和信息基礎設施,這些的確促進了當地國家的發展。」
法比恩:改革開放是一個驚人過程
法比恩表示,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個驚人的過程,而近年「一帶一路」倡議更將深化改革開放進程。
來自德國的法比恩是在中國創業的年輕企業家。4年前,他赴內地與合夥人共同創立了熱巢科技公司,一個基於AI和大數據的營銷平台。此外,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德國國家創新創業協會大中華區首席聯絡官。
之所以選擇來華創業,法比恩表示,就科技和AI的發展速度而言,中國是最令人激動的市場之一。除此之外,他也深深地被中國的語言、文化和歷史所吸引。在他看來,中國改革開放是一個驚人的過程,中國通過努力使數億人脫離貧困。而中國近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無疑將更快更遠地深化改革開放進程。法比恩也提到「中國和非洲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許多西方國家不願意前往非洲進行合作,而中國恰恰把握住了投資機會,「我覺得這是其他國家應該向中國學習的。」
在中國創業創新空間更大
作為一名在中國的企業家,法比恩認為中國對於外國企業、合作夥伴和企業家們都更加開放。「在中國創業,尤其是發展技術、AI和大數據,現在是最好的時機。」中國在激勵企業家研發創新性技術發現給予很大支持,「給他們以正確的投資,提供健全的法律環境,如果你想要觀察怎樣才能給創業者提供最好的環境,幫助他們發展技術、創造投資機會,中國正是你需要關注的典型。」
法比恩感歎,中國幾乎是從無到有,在短時間內建成了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創業生態系統之一,「這個成就是了不起的!」他認為中國企業家精神已經大大提高,「作為一名企業家,在中國我能得到政府支持,得到其他初創企業的支持,得到風險投資。」從政策上來看,相比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給予創新更大的空間,「這個環境特別棒。」
法比恩注意到,「中國製造」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以往這個標籤被認為是廉價、低質,然而現在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海外,尤其是技術產品當中,「中國製造」越來越被視為一種質量保證,未來「中國製造」將成為高質量的主要代表之一。他還提到,中國擁有超多優秀的AI和電子工程的人才,這是許多國家無可比擬的,「中國將在世界上佔據重要地位,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結果。」
吉爾班克:打開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吉爾班克以外國人的視角將陝派文化推廣到世界,對外打開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英國人吉爾班克從2008年起在陝西西安任教,如今是西北大學的副教授。過去10年裏,他參與合作翻譯了包括陳忠實、賈平凹等多位陝西作家的作品,翻譯總量超過200萬字。他認為,陝西文學的地域色彩濃厚,人們可以藉此了解陝西方言與風土人情。吉爾班克以外國人的視角將陝派文化推廣到世界,對外打開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吉爾班克特別提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過去五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快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利不少,陝西省也因此獲益頗多。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吉爾班克親身感受到陝西省文化項目爆發式的增長以及當地對於各類文化項目與活動的大力支持。「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如今正在重新崛起!」吉爾班克認為,現在陝西和西安發展趨勢「非常樂觀」。
中國留學生如今更想回家鄉
吉爾班克注意到,10年前,許多中國學生希望出國留學,考慮更多的是個人形象與地位等,如今中國留學生更加深思熟慮,他們會思考讀書回國之後的長期發展,以及如何為中國社會貢獻力量。「他們想回到家鄉並且在這裏規劃未來,這是讓人振奮的。」吉爾班克認為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直接成果。
吉爾班克還稱,外國人對於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我認為,只要你稍微撥雲見霧,便能發現很多有趣的話題可以供人們探討。」他指出,許多國家都可從中國「取經」,「未來世界上的許多專業人士會選擇到中國工作一兩年或三年,他們會將這段經歷視為職業生涯的重要奠基。」
中國已經進入黃金時代
「改革開放改變了整個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令中國已經進入黃金時代」,「中國崛起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靈感」……一眾外國朋友對於「改革開放」從不吝惜讚美之詞,的確讓人覺得「中國的未來可期、前景可待」。
改革開放讓中國前景可待
魯博安,羅馬尼亞文化中心主任,著名漢學家、出版家,羅中經濟文化友好交流協會創始人之一,曾在羅馬尼亞翻譯出版《易經》、《詩經》等30多部中國古典名著,是羅中民間友好交流的重要實踐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播者。魯博安讚賞中國人的言出必行,「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中國人一定說到做到。」他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非常有創造力,他非常喜歡。
魯博安於1979年12月來到中國工作,期間離開一段時間到其他國家任職,多年後又回到中國,並對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為驚歎。他回憶曾多次去過鄭州,多年後再到鄭州卻以為自己坐錯了車。他說,「周圍的一切都是不同的、嶄新的,感覺很棒。」
魯博安認為「中國已經進入黃金時代」,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的未來可期、前景可待。
每次來中國都能發現進步
格雷厄姆,英格蘭洛斯特郡保守黨國會議員,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小組主席,1990年代曾作為英國外交官在華工作4年。
談到中國改革開放,格雷厄姆感觸良多:「我在1980年初次來到中國時,就驚喜地察覺到改革開放政策已在改變中國社會。」作為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小組主席,他經常率團訪問中國並出席各種交流活動。每次來中國,他都能發現中國的變化和進步。他說:「在過去短短40年,改革開放改變了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在他看來,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他鼓勵中國繼續打開市場大門,讓更多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參與公平的市場競爭。
中國創造另一種發展可行性
雅克,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學與國際問題系高級研究員,倫敦經濟學院LSE亞洲研究中心(IDEAS)高級客座研究員,著作有《大國雄心:一個永不退色的大國夢》等。
1993年,雅克第一次來到中國,「神秘」的中國給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談到改革開放,他覺得1978年將載入人類史冊並成為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年份之一。他說,改革開放讓中國實現經濟轉型,這是當代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轉型,是非常驚人的歷史成就。他表示,中國崛起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提供靈感,為大多數人創造了另一種可行性。
改革開放促進社會多樣化
西格爾,來自美國,天津大學藥學院教授。來中國的機緣源於8年前他和時任天大校長李家俊的一次談話,當時兩人發現彼此都想開辦一個國際化教育項目。西格爾教授說:「那次聊天讓我意識到,在中國我有機會做一些在別的地方做不了的事情。」
西格爾不僅是藥學研究領域的專家,而且執教經驗豐富,曾在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的大學擔任教職以及教學管理的崗位。現在,他帶着多年的研究與教學管理經驗在天大開始建設一個具備國際標準的科學研究項目。用他的話說,就是「專注於教育領域的改革開放」。
自他加入後,天津大學藥學院便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五年發展規劃」,並開設中英雙語課程,在全球範圍內廣招人才。西格爾說:「中國改革開放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多樣化,資源、思想、人才都更加豐富。來中國交流的人多了,各種研究也多了。」
中國文化在世界佔一席之地
英國人柯魯克(中文名叫柯馬凱),1994年和朋友在北京創辦京西學校,接收外籍子女上學,同時擔任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
1951年,柯馬凱出生於北京,他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家,是一個「地道的」北京老外。改革開放40年來,他發現身邊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國際化,有的人出國留學,還有人去世界各地旅遊,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柯馬凱深愛中國,覺得古老的中國文明曾給人類留下很多珍貴遺產,所以在日常教學中,他一直致力於向外籍學生普及中國文化並希望他們從中獲益。他認為世界應該是一個健康、多元文化的混合體,而中國文化必將佔有一席之地。柯馬凱非常關注環保意識,對中國承諾落實《巴黎協定》並發揮主導作用的做法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