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安認為,港商進入內地投資興業,不僅創造了財富,也為國家和香港經濟作出了貢獻。
【香港商報網訊】回首國家改革開放40年,香港電鍍業商會永遠榮譽會長、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吳國安認為,港商進入內地投資興業,的確功不可沒。在這過程中,有不少港人製造了財富,更為國家和香港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他特地向記者講述了他在內地投資設廠的經歷和心得。
香港商報記者 余江強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已於今年開通,港人如今乘高鐵往來內地大城市,可朝發夕至、非常便利。回想起國家改革開放之初,在深圳西鄉投資設廠的吳國安就曾飽受交通不便與道路崩壞之苦。40年間,吳國安深切地體驗到國家交通大發展的進程以及取得的驕人成就,「你看上海、華南的發展,嚇傻你!今日中國的交通建設真是好厲害。」
深港兩地顛簸的「二五仔」
1989年,吳國安進入內地投資設廠。他還記得,當年由香港去西鄉雖只有短短幾十公里路,但很不好走,每天要搭香港最早班的火車到羅湖,約七點半抵達深圳,然後再轉坐小巴,大概要走兩三個鐘頭,因為道路很爛,顛簸如坐過山車。萬一不幸遇上塞車,花去大半天時間,下午兩三點才能返抵廠房吃午飯。
「電鍍廠有一個特性,就是必須依附上游工廠進行生產。譬如工廠生產了一隻碗,需要交電鍍廠來裝配加工。當年是上游工廠把生產線北移,搬到深圳西鄉,我是移船就磡跟到西鄉開廠的。當時,生產原料零件是最大問題,都是由香港帶進去,經常被海關查問。」當年,吳國安從港返廠相當頻繁,他常笑稱自己是周二回廠、周五返港的「二五仔」,除了要攜帶原料外,有時還帶上食米糧油等物資。由於擔心路途上的治安問題,他還故意穿上破爛的牛仔褲,免被人打主意。
吳國安在西鄉的電鍍廠有三層樓高,一層面積便有萬五呎,聘請員工100人,分三班工作,比起香港工廠的30人,他表示「好有滿足感」。他說:「當年在香港已經是請人難,皆因電鍍業屬厭惡性行業,但內地請人很容易,因為那時是人求工,尤其是農民工,都樂意加班,因為可以多勞多得。當時,我們主要是生產文件快勞夾,要長時間站立工作。但電力供應不足,成日要停工,後來就買了部二手發電機才有所改善。」
引進新技術贏得新商機
1990年代,在深圳和東莞,電鍍表面處理廠有1000間之多,競爭十分激烈,但吳國安找到了新商機。他引進台灣技術,生產表面處理濾水系統,為所有電鍍廠服務。「電鍍所需的一缸藥水,經過不斷地電鍍後,會產生有機物質,長期存在會影響產品的耐用性和外觀,必須加以過濾去除雜質,就像家中的魚缸養魚,魚的排洩物必須過濾乾淨,以保證魚缸內水的潔淨。」
1997年,他的電鍍過濾機開始試投產。2008年,他的工廠跟隨上游廠搬到長三角的浙江,廠房佔地百多畝,但請工人已非昔日般容易,由300個員工逐漸減少至如今的100人。
通常,吳國安是通過參加展覽去了解用家需要,然後不斷進行改良。至今,過濾機產品已發展至第五代,內地出現不少「子子孫孫」,大都成為他生意的競爭對手,以平價搶生意。不過,他堅持產品優質耐用及擔保維修,為電鍍同業提供售後服務,贏得用家的信任。「在內地電鍍廠採用的過濾機,有五分之一是用我的產品。」他自豪地說。
港電鍍業仍有進步空間
「電鍍廠確會造成環境污染,惟當年政府並無規劃,可隨意開在民居附近。如今,一切都要有規劃,更重環保理念,在一小時或兩小時生活圈必須有適當的工廠配套,不可東西分散。」吳國安指,內地低端產業仍有保留之必要,惟須提升智能化程度,只是機械尚不能完全替代人手。
吳國安表示,香港電鍍業水平比日本還高,但仍有進步的空間。譬如表面處理可以引入高新科技,如手機、手表均需表面處理;「香港樓房的窗框,由於近海都要作表面處理,否則很容易被腐蝕而破爛。」他說。
被問及港資電鍍廠能否「走出去」,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軍,他強調電鍍廠「依附性很強」,是不可能單獨投資設廠的,必須有上游工廠出現,電鍍廠如影隨形才有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