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國際性大都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圖為上世紀80年代初的深圳漁民村。 新華社(資料圖片)
【香港商报网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際,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加劇,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回潮洶湧,經濟全球化遭遇重創的危險與日俱增,惟中國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定力和決心絲毫未曾動搖。
其實,1978年決定打開國門的那一年,中國所處的國內外環境,若以「危機」論,較之今天可謂甚之又甚。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被稱為「二次革命」,亦正因當時新中國面臨生存關頭的窘迫之境。當年6月,率團出訪西歐五國的谷牧副總理回國即向中央建議,通過開放引進國外資金與技術設備。當時鄧小平絲毫沒有猶豫:「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小平毅然決定:在全國統一方案拿出來前,先從局部做起。
這個局部的首選之地,便是當時毫不起眼的深圳。
香港商報記者 曲直
兩個人的建言和一個偉人的決定
改革開放啟動前,在「文革」前後遭受審查、關押、監護長達16年的習仲勳,於1978年4月赴任毗鄰港澳的廣東省;5月底,谷牧率團出訪法德等西歐五國,開始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首次實地考察。在西歐,迎接谷牧一行的是急切想向中國輸出資本的笑臉,谷牧則深深震撼於發達資本主義與落後中國的巨大反差;而在廣東,等待習仲勳的卻是愈演愈烈的內地居民逃港潮,震撼他的,則是當時中英街香港那邊車水馬龍的繁華與深圳這邊冷落蕭條的鮮明對比。
兩位功勳元老,就這樣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谷牧回國後向中央政治局匯報建議,加快引進西方資金、技術、設備,進行以科技為主導的工業革命。在當時政治環境下,這個建議顯然異乎尋常的大膽,然而卻得到了最高領導層的極大讚賞。鄧小平將推行改革開放提升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行事乾脆的聶榮臻元帥則大聲疾呼,引進什麼,從哪個國家進,應該拍板了。
在當時國際環境下,美國顯然是能夠加快構建開放發展良好外部環境的決定性因素。1978年12月8日,中美建交談判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於12月14日的日記寫道:「就在我和鄧小平的筆下,兩國關係走入了一個嶄新時代。」兩天後,中美發表建交聯合公報。10天後,卡特向鄧小平發出訪美邀請。1979年1月28日,農曆大年初一,小平率團訪美,8天裏中美簽署了幾十個合作協議。
1978年7月,中英街。習仲勳對陪同調研的寶安縣委書記方苞說:解放快30年了,那邊很繁榮,我們這邊卻破破爛爛。在不言而喻的傷感中,他當即大膽拍板方苞關於搞「小額貿易」的請示,「說辦就辦,不要等」,「只要能把生產搞上去,就幹,不要先去反他什麼主義」。
這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前,中共中央召開了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習仲勳發言提出,希望中央允許廣東吸收港澳華僑資金及開展「三來一補」嘗試。決定改革開放的三中全會後,習仲勳回粵即刻部署與港澳合作的調研工作。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習仲勳「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先行一步,放手幹」的提議得到鄧小平的極大贊同,他敏銳地感覺到:利用深圳、珠海毗鄰港澳優勢開辦「貿易合作區」,是一個實施開放的重要突破口。
在小平決策下,谷牧會同粵閩兩省領導經過深入調研,確立了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出口特區的實施方案。這年8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建議》,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落地啟程。對中國開放的先行者們,小平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深圳40年來的發展成為國家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真實寫照。圖為蛇口時間廣場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銘牌。
殺出一條血路來的特區時代
1984年2月1日,農曆大年三十。在考察特區建設離開深圳5天後的廣州,面對前來求寫題詞的深圳同志,小平沒有照寫曾任深圳市委書記吳南生建議的「堅持改革開放,繼續辦好特區」,而是揮筆寫下了著名的「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落款日期是1月26日,他離開深圳的那一天。
顯而易見,離開深圳後,小平一直在思索。這句話不只寫給深圳,也是寫給他自己,因為是他畫下了這個「圈」。五年中,這個「圈」衝破了太多阻力、克服了太多困難,也結出了超出預期的成果;它也是寫給未來中國的,這條路無須回頭,也不能回頭。
當深圳蛇口填海造港的開山炮,在1979年7月8日轟然響起後,中國開放先驅們一定像那炮火一樣,躊躇滿志。然而,僅僅幾個月後,粵閩浙三省的走私氾濫,不可避免地成為反對特區聲音的放大器,非議特區的意見開始公開地從諸多方面反映出來,說特區是資本主義「飛地」,除了五星紅旗之外「全都變了」。1982年初,小平到廣東視察,在聽了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的特區工作匯報後,只說了一句「你們認為好,就堅持搞下去」。
「你們認為好,而不是上邊認為好」,足見當時不同認識、不同思想交鋒之激烈。作為創辦特區的前線總指揮,谷牧力排眾議,深入調查走私現象後,堅持把特區推向前進。在出任國務院特區領導小組組長後的第一次小組會議上,他說,「對辦特區的認識並不是那麼統一,議論很多,很敏感,我是準備讓人家『火燒趙家樓』的。」在谷牧領導下,特區心有餘悸地渡過了這次風波。
正因如此,後人才看到了特區的傲人成就。正因一批諸如梁湘、袁庚的開拓者以及無數斗膽南下深圳淘金的建設者,深圳才夢幻般崛起,從深圳傳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知識就是財富,信息就是生命」等口號,才啟蒙了一代人的開放發展思想。
在充分肯定深圳特區成功背景下,1984年2月17日,鄧小平提出增加開放城市的宏大設想。他明確指出,「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5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決定,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帶動沿海地區開放發展,將中國開放推向了發展外向型經濟新階段。
在特區殺出一條血路的引領下,一條沿海開放經濟帶,由此蔚然成型。在開放的推動下,一系列重大改革陸續推進。1982年,對外經濟貿易部成立,陳慕華、鄭拓彬、李嵐清等先後任部長;1986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將勞動力和資源優勢與西方資本、技術,進行互利雙贏型結合的「招商引資」開放模式,從此有了合法身份。
據有關史料,「經濟特區」之名為鄧小平所定,而「深圳市」這一名字則來自廣東改革開放的主要開創者、奠基人習仲勳。圖為在北京舉行的「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展」上,觀眾欣賞油畫作品《早春》(畫中左三為鄧小平,站立者為習仲勳)。
融入全球化的縱深推進時代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世界政經格局發生劇變。經濟上,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再次出現高潮;政治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也受到了劇烈衝擊。如何繼續改革開放,一時陰雲密布。作為中央領導核心、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小平再次扭轉乾坤。
為抓住西方國家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歷史契機,國務院採納專家建議,實施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戰略,用「三來一補」等形式,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勞動密集與知識密集相結合的產業,把加工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這是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最初設想。1988年1月,小平對國務院相關報告作出批示:「完全贊同。特別是放膽幹,加速步伐,千萬不要貽誤時機。」這年3月4日,國務院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上,國務委員谷牧指出,中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多層次開放格局。3月23日,國務院再次批准沿海234個縣市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這一年,珠江三角洲的「小三角」獲批擴大為「大三角」。
此後的「蘇東劇變」並未動搖中國繼續擴大開放的意志。當時,小平依然堅定提出,改革開放政策不變,幾十年不變,一直要講到底。當年5月,他拍板決定:現在國際上擔心我們收,我們就要做幾件事情,表明我們改革開放的政策不變,而且要進一步改革開放。上海浦東、海南從此登上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歷史舞台。
1990年4月12日,江澤民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原則通過了上海醞釀4年的浦東開發方案。浦東開發開放,改變了中國開放的戰略版圖,也推動了整個1990年代開放向更高層次更大範圍的邁進。浦東以及海南的開放實踐,豐富了中國開放的內涵,再次向世界宣告了進一步開放的決心。
1992年,以小平南巡講話為標誌,中國開放戰略開始由沿海向沿邊、內陸縱深推進。這一年,東北琿春等4個邊境城市、長江沿岸重慶等5個內陸城市陸續開放,建起一批高新區、保稅區,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大範圍開放繼續推動改革進程。1994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2001年,中國成功入世,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闢了新途徑。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啟航。這標誌着,中國開放從融入全球化,開始步入參與全球化治理的新時代。
今年10月下旬,習近平赴深圳考察調研。這是他在前海石前與一眾前海建設者和見證者代表同話滄桑巨變。 新華社(資料圖片)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既讓西方開始反思新自由主義的利弊,也使中國與西方「默契」分工幾十年的穩定秩序開始面臨挑戰。隨?美國「重返亞太」,地緣戰略格局開始面臨難以預測的新變化。此時,結束近十年經濟高速增長、步入新常態的中國,也亟須通過續寫開放推動發展的必然規律,轉危為機,用新思想打開發展新格局。
中共十八大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着眼世界形勢變化,開始探索以推進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為目標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並逐步形成了內外互濟、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發力的開放新戰略。
對內,從2013年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開始,到2017年共在10個沿海及內陸省市設立自貿試驗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開始加速成型;對外,完成了中國-冰島、中國-瑞士、中國-韓國自貿談判進程。2015年11月,中央深改小組《關於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的若干意見》提出,中長期目標要形成包括鄰近國家和地區、涵蓋「一帶一路」沿線以及輻射五大洲重要國家的全球自由貿易區網絡。
內外銜接上,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以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傳統國際秩序越來越傾向封閉的情況下,習近平主席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2015年12月成立,亞投行給了世界一個理念全新、包容開放型多邊金融機構的新選擇。2017年5月,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習近平指出,要牢牢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成為共同努力的目標。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加快形成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在擴大開放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改革開放將是一個沒有句號的故事。40年歷程表明,化解危機、突破困局,既是曾經的主旋律,也是未來的主旋律。